<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制作:王承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月光曲——贝多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7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堂2022年底修复开放,我先后两次进入该堂参观和听讲座,有机会去细细欣赏这座绝美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探访三一堂,即便并非信徒,也能在庄重的礼拜仪式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与从容。撇开宗教信仰的层面,仅仅为了欣赏这座建筑的宏伟与独特,也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作为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之一,其历史底蕴与建筑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现将所见所闻制成美篇,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基督圣三一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圣三一堂堂名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堂其名称“圣三一”源自基督教教义中的“三位一体”概念,即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合一。这一名称体现了教堂的宗教信仰和教义核心。</p><p class="ql-block"> 圣三一主日(或称三一主日、三位一体主日、天主圣三节)是传统基督教节日,旨在纪念颂赞上帝三位一体的奥秘。三一主日的日期以复活节而定,固定在圣灵降临节(复活节后第50天)之后的第一个主日。</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基督教会并没有此节期,三一主日的纪念开始于1334年。圣三一主日主要为罗马天主教、信义宗、卫理宗和圣公宗所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三一堂</span></p><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基督教堂,又名“红礼拜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九江路219号,属英国圣公会,始建于1847年,是开埠初期由信奉基督教的商人葛兰翰建造的一所礼拜堂。</p><p class="ql-block"> 1875年,经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允许,把圣三一基督教堂升格为安立甘宗(圣公会)北华教区的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圣三一堂由英国建筑师史来庆设计,教堂采用哥特式。史来庆(又称乔治·斯特雷奇)当年在香港执业,应香港政府所请而进行设计,他本人并未到上海。由于错误的建造与工艺,采用跨度很大而又沉重的屋顶,1850年6月圣三一堂因为暴雨使屋顶坍塌。</p><p class="ql-block"> 史来庆到现场勘探后提出修缮设计,建议将屋顶落架重建,于1851年5月建成第二代圣三一堂。</p> <p class="ql-block"> 除建筑质量外,教堂的容量不足成为一个主要问题,教堂会议在1859年决定将教堂扩建。第三代圣三一堂1869年8月1日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1893年,圣三一基督教堂东北侧增建一座方形平面、尖推形屋顶的哥特式钟塔。1914年,圣三一基督教堂又安装了第一个、也是远东较大的电动鼓风的大型管风琴。</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上海市政府拨款对圣三一堂大修。1966年,钟楼尖塔被强行拆除,教堂内的全国稀有的古管风琴被砸毁。</p><p class="ql-block"> 1977年11月,教堂大修,进行了插层改造,新增的插层作为办公室使用,教堂的底层改建为大礼堂使用。2004年基督教全国两会收回该堂,2007年5月获批开工,至2009年9月竣工。2021年又进行保养维护工程。圣三一堂修缮工程于2017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7日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建筑虽然在1850年进行了修缮,但仍然存在质量问题,屋顶因为大雪再次坍塌。</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于1866年重建,由英国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师乔治·司科特设计,在沪开业的英国建筑师威廉·凯德纳 负责具体实施,英国番汉公司承建,1869年红礼拜堂主体建成开放,1893年加建哥特风格的八角尖锥顶钟塔。</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教堂加建钟楼及尖塔,钟楼内安装了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八音钟,159英尺 高的钟塔在1907年前是上海的最高建筑物。其时有诗云“教堂高立笔尖峰,屋字红墙砌万重。四壁广园青草地,每逢礼拜听撞钟”。</p> <p class="ql-block">1891~1893年,第三代教室加建鐘接及尖塔。</p>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其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钟楼尖塔高度为48.46米,早期出版的外国人著作中常提到“轮船驶进黄浦江,看到大教堂的尖塔--上海到了”。是上海当时最美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钟楼的尖顶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尖顶被套上绳索、用卡车生生地拉倒。后得以修复,但高度受到了限制(现钟楼总高43米)。</p><p class="ql-block"> 钟楼内还装设了远东地区最大的八音大钟,每当圣诗响起,其悠扬的音韵便飘荡至四方。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钟楼一直屹立在外滩地区,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成为了上海不可或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在教堂北侧建造四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作为教区学校-英童学校(学校师生于圣三一堂连廊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建造于1928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公记营造厂承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外观构图严谨,材质对比效果明显,窗套、入口和墙面装饰表现出哥特建筑特征。主立面面对圣三一大礼拜堂,九江路的立面是北立面,从九江路219号进出。部分用于圣公会的办公用房,部分作为圣三一学校使用。</p><p class="ql-block"> 字林洋行出版的《china hong list 1937》中记录:"cathedral school (henry lester endowment)(british) , 219 kiukiang-rd; (committeerepresenting board of governors)”,译成中文:“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捐建的英国圣三一学校在九江路219号。</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教堂一度作为外国人的临时集中营,从此英侨无心管理教堂,导致该堂年久失修</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上海市政府拨款对圣三一堂大修,1958年实行联合礼堂后,仍以圣公会仪式举行礼拜,房产由房管部门管理,至1966年为止。</p><p class="ql-block"> 1966年,钟楼尖塔被强行拆除,教堂的彩色玻璃花窗被破坏,教堂内的全国稀有的古管风琴被砸毁。圣三一教堂文革时还曾作为黄浦区政府的办公室。 </p><p class="ql-block"> 1977年11月,由于教堂年久失修,结合对教堂的大修,由上海市黄浦区房屋修缮公司第六工程部对教堂进行了插层改造,新增的插层作为办公室使用,教堂的底层改建为大礼堂使用,教堂东首草地改建为街心花园。</p><p class="ql-block"> 2004年随着外滩源片区的开发,基督教全国两会收回该堂,并启动了圣三一堂修复工程。2007年5月获批开工,至2009年9月竣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作为绿化的街心花园,其中有一棵樟树起码有三百年以上历史,画廊是掉念茅丽瑛烈士的生平和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红砖钟楼奏响八音,远东最华丽的哥特教堂圣三一堂矗立九江路156年。</p><p class="ql-block"> 彩色玻璃映照中西合璧,1935年在圣三一堂举行的胡蝶婚礼曾在此轰动上海。</p><p class="ql-block"> 2017年联合国颁奖的修缮杰作,至今仍传唱着黄浦江畔的信仰与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