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6.8.上午抵达渑池南站,渑池不大,但很有历史,更有故事。这里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参观仰韶文化博物馆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渑池是有讲究的,成语“渑池会盟”讲的就是秦赵两国交战争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渑池会面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相会。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到渑池相会。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渑池宴会上,秦王借故侮辱赵王,让赵王鼓瑟,并让御史记录下来。蔺相如以生命作赌注,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让赵国史官记录下来。秦国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蔺相如勇斗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如今,渑池有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会盟遗址,因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闻名,现存台地及历代碑刻,为渑池地区标志性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此外,“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等也与渑池有关。</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以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开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几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建立起中国考学的体系,构建起史前考古的时空框架,揭示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延续不断的文化谱系,极大地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上下两千年、纵横数千里,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区,于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馆,该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760件/套,参观人数10.5万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距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我俩乘网约车到达,司机告诉我们这地较偏,回去叫车够呛,难道,我俩真回不去了吗?</p><p class="ql-block"> 运气真是关照我俩,一位出租车师傅拉客到此,顺道带我俩回城,一路唠嗑,他说昨天在火车站看见我俩了,记住了我们,还热情地推荐我们去了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又有额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信息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我来了,他来了,大家都来了 ~~~</p> <p class="ql-block">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馆内,共展示了6件小口尖底瓶。它们分别是不同时期的器物,最早的一件属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时期,最晚的一件则为龙山早期。尖底瓶外表轮廓呈流线型,线条简洁流畅,起伏自如,视觉上尽显流畅挺拔,给人以饱满的美感。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性器物、典型器物,它与彩陶一样被视为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小口尖底瓶生产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之前,其延续的时间长达1700年。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小口尖底瓶才离我们渐渐远去。</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韶山南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1921年启动发掘以来,仰韶村遗址见证了百余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圣地,华夏文明源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如此评价仰韶村遗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区域很大很大,我俩只是集中参观了博物馆。 </span></p> <p class="ql-block">渑池的主要街区</p> <p class="ql-block"> 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考古百年记事浮雕,这浮雕按照编年史将中国百年考古重大事件及其主要成果一一展示。</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这里进行了首次发掘。这次发掘,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带领团队,对仰韶村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从1980年到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p><p class="ql-block"> 如今,仰韶村大部分地区被开发成了考古遗址公园。红底黑纹的彩陶、巨大的考古手铲雕塑、极具仰韶风格的各类建筑……浓厚的考古氛围,正让这里成为周边游客外出游玩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 浮雕展示的内容不仅包括仰韶村、周口店、西阴村等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过程,还有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等几代中国考古人的生平成就。</p><p class="ql-block"> 百年中国考古遗址中,我去过周口店、十三陵定陵、二里头遗址、大葆台汉墓、金沙遗址博物馆、太原北朝汉墓遗址、殷墟遗址、高陵曹操墓遗址博物馆、定州汉墓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虢国虢仲、虢季墓地遗址等等 。</p><p class="ql-block"> “ 中国考古学以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为开端,开启了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历程。期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起步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发展期、“文革”十年的停滞期和恢复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快速发展期和十八大以来的蓬勃发展期等几个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展示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揭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淹池县文旅局和仰韶遗址博物馆在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策划、创作了展现考古百年历程的大型浮雕墙。列举了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以及为中国考古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学者的群像,以此致敬百年中国考古、致敬老一辈考古学家。”</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多来自仰韶文化博物馆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表</p><p class="ql-block"> 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走进仰韶文化博物馆,这里很偏、很静;交通不便,游客稀稀拉拉,多是自驾而来,有一些家长带孩子来这儿接受文化熏陶。</p> <p class="ql-block">仰韶和“她”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是最先发现仰韶遗址的人;1921年安特生发掘了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也是他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p><p class="ql-block"> 安特生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他地质专业出身,却从事考古工作一样。他既被称赞为“仰韶文化之父”,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又被很多人称为“文物贩子”,总之毁誉参半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p> <p class="ql-block"> 中外学者以及附近村民都参与了仰韶遗址的挖掘、考古工作。</p> <p class="ql-block"> 安特生及考古工作者的笔记、圆规、工作日程、挖掘工具,出版专著等等。</p> <p class="ql-block"> 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人对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奠定了中国考古的史学倾向。</p> <p class="ql-block"> 1935年国民政府颁发的“殷墟遗址采集文物”的许可证书,标志我国考古发现、挖掘工作的官方认可。</p> <p class="ql-block"> 1935年考古学家夏鼐与梁思永、李济等考古队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夏鼐是中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博士,对古埃及串珠做了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对各类串珠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 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他曾参加和主持殷墟、埃及艾尔曼特、巴勒斯坦杜布尔、河南辉县商代、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北京昌平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等重大考古发掘工作。曾确认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发表一系列关于星图、蚕桑丝绸及晋周处墓黄金带饰的论文,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袁复礼、安特生在仰韶村,参加仰韶村遗址首次挖掘的当地村民。</p> <p class="ql-block"> 1951年仰韶村遗址的第二次考古挖掘~~~认识到仰韶村文化遗存的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第三次考古挖掘:明确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现之一:考古队发现了房屋建筑遗址;以及同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对遗址墓葬现场提取的14块土壤进行科学分析,从其中两块中提取到丝绸蛋白残留物,证实了当时墓葬中有丝织品。</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现之二:考古队发现了人工壕沟、酿酒痕迹、文化遗物以及远古人物复原。</p> <p class="ql-block">仰韶村遗址重要考古勘探发现遗迹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4700年)</p><p class="ql-block"> 仰韶渑池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盆</p><p class="ql-block"> 腹径24.5厘米,11径24厘米,高9厘米,底径9厘米</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班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 口径16.3厘米,腹径18厘米,高22厘米,底径10.5厘米</p><p class="ql-block">三里桥文化(距今约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 陶鼎口径31厘米,腹径25厘米,高24厘米庙底沟二期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约4700-43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关家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小尖口底瓶之一</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之二</p><p class="ql-block"> 该瓶口径9.3厘米,腹径27.2厘米、高53.5厘米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之三</p> <p class="ql-block">尖底瓶之四</p> <p class="ql-block">尖底瓶之五</p> <p class="ql-block">文化坐标-仰韶时代,“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p> <p class="ql-block">船形彩陶壶(上,原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2025.2.12.摄于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船形彩陶壶(下,复制品,2025.6.8.摄于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p><p class="ql-block"> 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由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演化而来。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晾晒鱼网的情景。这些水上生活场面是远古人们制造舟船、网具并捕鱼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连壶</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p><p class="ql-block">郑州大河口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上为复制品,现存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为原件,现存河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这五千年不变的情谊见证了岁月、见证了美好、见证了爱情、见证了友谊、更见证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鱼尾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李陵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6700-6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市李陵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上:复制品,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原件,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归属于仰韶文化,也是中国彩陶中富有特点的一支。这件陶盆高17厘米,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p><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出土的有鱼叉、鱼钓、网坠等渔具,说明捕鱼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彩陶上描绘的鱼应该是这种生活的反映。然而,对于史前艺术的理解不能以如此单向的方法。鱼在汉语中具有生殖繁衍的祈求,因为原始氏族十分重视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血缘关系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和结构。此外,半坡彩陶的其他大量几何纹,也包含有鱼的母题,由鱼形向几何形演变,头部愈发简单,鱼体愈发图案化,单一的记实变为复合的抽象。今天看到的那些几何纹,似乎难以破译其中的母题,而当时的人们却能从中感知属于氏族共同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四瓣花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左:复制品,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右:原件,陕西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罐以红陶为底色,搭配黑彩,显得格外典雅。在陶罐的上腹部,通过巧妙的留白手法,圆点、弧边三角和直线等几何元素被巧妙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整齐排列的四瓣花卉纹地纹图案。这种图案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出土于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但这种四瓣花卉纹的构图形式,在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中也有发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这件彩陶罐,就像是一扇打开的历史之门,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陕西虎牙”。</p> <p class="ql-block">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 class="ql-block">左:原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右:复制品,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 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种卓越的史前文化。该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而闻名于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便是其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文物,其形状独特,设计巧妙,装饰精美。瓶身呈细长形,瓶颈部分塑成人头形,瓶身绘有黑彩图案,图案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人头像部分则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五官,形象生动且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整个器物高31.4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13.4厘米,容量约为0.4升。</p><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制陶技术和一定的数学、几何知识,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达到了相当水准。</p><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造型和装饰图案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这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信息来自网友“养鱼老李头”。</p> <p class="ql-block">猪面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李陵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6700-6000年</p><p class="ql-block">左:复制品,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右:原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瓶出土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瓶身外壁用黑彩绘制了两层动物纹,从其独特的口鼻特征来看,应该是猪面纹。</p><p class="ql-block"> 姜寨遗址是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这里发现了许多遗迹和遗物,揭示了姜寨人已经开始驯养猪。猪的驯养为姜寨人提供了更稳定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猪的形象在当地文化中非常熟悉和受欢迎,成为了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p><p class="ql-block"> 这件彩陶瓶上的猪面纹,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姜寨人对猪的深厚情感的见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公主绝不失手”。</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上:原件,摄于国家博物馆,2025.2.12.</p><p class="ql-block">下:复制品,摄于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几何纹盆(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彩陶几何纹盆(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5800-5100年)</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的彩陶: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p><p class="ql-block"> 口径26.5厘米,腹径24.2厘米,高7.4厘米,底径10.7厘米</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类型:彩陶代表性纹饰</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类型</p> <p class="ql-block">仰韶时代</p> <p class="ql-block">仰韶时代、磨石成器。</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口径14厘米,腹径85厘米,高25.2厘米,底径11.2厘米</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班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缸</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三门峡南交ll墓址</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之六</p> <p class="ql-block">月牙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上:复制品,仰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原件,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陶罐口径14.2厘米,腹径15.1厘米,底径7厘米,高11.5厘米,侈口,宽沿,束颈,折腹,平底,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口沿至折腹间14枚白彩月牙纹等距排列,亦可将红陶本色视为14枚红色月牙纹,白、红月牙纹互为底色呈现。三门峡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张孟合表示,无论是神秘的月牙纹饰还是精巧的器型,在仰韶村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中,皆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分析,这种宽沿罐子在倒水时,水会顺着沿宽沿流下来,极大地降低水洒出的概率,这说明古人在制作陶器时,已经开始总结生 活中的经验,这也是人类智慧的佐证。罐体腹部的14枚月牙纹连续排列,但月牙形状宽窄不均,线条生涩,像是初学画画的孩童,拿着画笔小心翼翼绘制出工整的图案,造型既整齐规则,又有天真稚拙的趣味,这种质朴的美感就是原始彩陶的魅力之处。 </p><p class="ql-block"> 月牙纹彩陶罐罐体整体呈红褐色,鼓腹平底,器物表面被打磨光滑,腹部绘制了一周白衣黑彩类似月牙的纹饰,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它是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仰韶村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彩陶罐。</p><p class="ql-block"> “ 这些月牙,可能是5000多年前的先民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经过观察发现了不同月相的周期规律,并将其绘制在陶器上。”三门峡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张孟合说,月牙纹彩陶罐的发现反映出史前先民对于四季变化、天文地理的关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天文知识,并出现天文崇拜的现象,这些美丽又神秘的纹饰,就是先民们对“月光”的早期记录。</p><p class="ql-block"> 5000多年过去,月牙纹彩陶罐的制作方式、方法、制作周期、烧制细节、用途究竟是怎样的,只能止步于推测。而现代的瞻仰者,正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不断延展人们“触摸”史前文明的时空。</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部分来自三门峡新闻媒体报道。</p> <p class="ql-block">庆陶埙(xun)</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右:中国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 庆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之一,用陶土烧制而成,音色古朴浑厚,常用于宫廷雅乐及民间音乐。</p><p class="ql-block"> 陶埙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陶埙实物。其外形多为梨形、椭圆形或笔筒形,孔数从1孔到12孔不等,常见的有6孔、8孔、10孔等类型。</p><p class="ql-block"> 它最初作为诱捕猎物的工具使用,后逐渐发展为演奏乐器。秦汉后成为宫廷雅乐的重要乐器,并融入民间音乐体系。其音色柔婉哀怨,擅长表现古典情感,常与钟、琴等乐器合奏。</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骨笛</p><p class="ql-block">骨角</p><p class="ql-block">直径22.5厘米,周长4厘米</p><p class="ql-block">贾湖文化(距今约9000-7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陶铃</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直径5.8厘米,周长21厘米</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4700年)</p> <p class="ql-block">各种陶杯、陶盖</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的器形演变及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仰韶古人复原雕像</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6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考古工作者在公安部鉴定中心等多部门的支持下,运用DNA技术、碳十四测年、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对仰韶时期、龙山时期的先人面貌进行了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p><p class="ql-block"> 人们对华夏民族的祖先有了感性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开中国:仰韶文化的影响力向周边辐射</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7000-4700年)</p><p class="ql-block">渑池县班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7000-4700年)</p><p class="ql-block">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严文明先生与“重瓣花朵”理论,仰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左:鹳鱼石斧缸(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右:鹳鱼石斧缸原件,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鹳鱼石斧缸</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7000-4700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它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p><p class="ql-block"> 陶缸内装有一具男性遗骨,作为葬具,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皿,更是新石器时代社会文化的缩影。陶缸上的绘画﹣﹣鹳鸟衔鱼,石斧竖立,是古代人们宗教信仰和权力象征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鹳鸟和鱼可能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氏族或图腾,而石斧则象征着氏族首领的威严。画面中的鹳鸟通体白羽,形象质朴生动,庄严而醒目。斧柄上的“X ”状标号,可能象征着权威或部落胜利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缸不仅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更是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的杰出代表,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权力、宗教和死亡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信息来自网友“ao小刘没烦恼啊”。</p> <p class="ql-block">陶鹰鼎,图片来自网络,我曾在国家博物馆见过原物,但拍摄效果不佳。</p><p class="ql-block">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的陶器,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巧妙融合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双腿构成三足鼎立之势,确保器体稳定。</p><p class="ql-block"> 陶鹰鼎中鹰眼圆睁,喙部呈钩状,神态威猛,整体造型简洁有力,充满浑厚的体积感和动态张力。</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由泥质黑陶制成,造型生动逼真,展现了远古先民高超的雕塑技艺和对动物形态的深刻观察。</p><p class="ql-block"> 陶鹰鼎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鼎腹容积较大,鹰足与尾部设计巧妙,既满足祭祀或日常使用,又体现原始图腾崇拜。</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陶鹰鼎(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里的陶鹰鼎为复制品,据工作人员介绍,复制品原则上不能与原件完全相同,一定存在微妙、微小的差距,一定意义上也是致敬、尊重原器物的“知识产权”。</p> <p class="ql-block">彩陶之路~~~</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人群向西迁徙到甘青地带,发展为马家窑文化。</p> <p class="ql-block">彩陶(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彩陶制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陶(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彩陶制品之二</p> <p class="ql-block">互鉴肇端</p><p class="ql-block"> 早期欧亚大陆彩陶文化交流的走向、纹饰、制作工艺、器型等等。</p> <p class="ql-block"> 认真观展的人,无论大人孩子都能从展厅、展品、信息、资料中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 你我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了解华夏民族的前世今生,从中获取知识、坚定信仰,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敬畏先人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陶缸</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渑池关家遗址</p> <p class="ql-block">骨镞、陶纺轮</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800-5100,</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100-4700,</p><p class="ql-block">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指纹陶片</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长10.7厘米,宽9.1厘米</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4700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 该陶盆口径35.1厘米,高21厘米,底径13.8厘米</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800-5100年)</p><p class="ql-block">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碳化粟</p><p class="ql-block">植物</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4700年)</p> <p class="ql-block">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很大、很大,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博物馆,其他如:考古遗址挖掘地、安特生及考古队员旧居、考古遗址断层等等,都没来得及细看。</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100年前,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落。100年后,一座占地2800亩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闪亮登场,向世人展示跨越百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串点连线,形成“一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两环(仰韶环壕、龙山环壕)、三广场(韶源广场、韶乐广场、韶华广场)、四点(先后四次发掘纪念点)、五园(考古展示园、考古体验园、聚落模拟园、仰韶陶醉园、韶脉水乐园)”的展示结构。</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底遗址公园建成并开园,2022年12月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23年4月成功挂牌。</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博爱好者和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部分来自新闻报道,图片二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俯视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渑池用餐,随机转,走到哪里,看着干净、整洁,就进店瞧瞧。这家面馆离我们入住的酒店不远,看着不错,进去立刻被亲民价位和店员周到服务惊到了。招牌面13元,不够提前告知可任意加,还有把子肉,我俩要了一块都吃不了。那面、那浇头别提多香了,真是香迷糊了~~~。</p> <p class="ql-block"> 晚上就想喝粥,走,扫街去,果不其然,粥店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粥有很多选择,包子也如此,俩个人两碗粥,四个包子足够了。绿豆粥、酱肉包、野菜包都是货真价实的,味美馅鲜,正像店家宣传的“老板吃啥您吃啥”,一点不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如家睿柏酒店坐落在渑池县城仰韶路上,出行方便。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均有。不过仰韶文化博物馆距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我们选择网约车出行,回城司机服务热情,耐心等待,并推荐了八路军兵站旧址,我们欣然接受,又一次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酒店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渑池街头,偶然发现的网红打卡地,我俩也露个脸儿~~~。</p> <p class="ql-block"> 渑池,位于洛阳与三门峡之间,乘车时间不长,也就半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渑池,我们要走了,有空还会再来与你叙旧~~~。</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形成这一波涧壮阔的史诗中最灿烂的篇章;黄河培育了仰韶先民质朴刚健的精神风貌。他们辛勤稼種,勤积图治,在5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重视宗族团结,公共事务的社会发展模式,产生强大影响,彩陶之花绽放四方,成为“最初的中国”形成的最强劲动力。仰韶人群的扩散,开启了西北地区动荡整合和中西交流的壮阔历程。中华文明形成的伟大历程从此在欧亚大陆这一更辽阔的背景下展开。</p><p class="ql-block"> 在古史记载的尧舜建邦立业的晋南地区,催生出陶寺文化;在河洛平原,孕育出中华最早广城王权国家夏;在黄河中游建立起商王朝,又在黄土高原腹地孕育出周人,夏商周一脉相承,完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宏大政治抱负,首次实现了中国核心地域的政治一统。</p><p class="ql-block"> 彩陶之花﹣﹣华人﹣﹣中国人,这就是仰韶文化展示的中华文明形成之路。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强壮的根系,永远传输着来自远古的文化精粹,哺育着中华文明之树,迎风傲雪,参天挺立,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大哉仰韶!</p><p class="ql-block"> 以上为仰韶文化博物馆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参观,阅几千年前的文物,品古人智慧与艺术创作结晶内涵,了解认识华夏民族发展史,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中国百年的考古发展,无数考古工作者风尘露宿、甚至付出生命,只为了解华夏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他们不仅“战天斗地”,与恶劣的气候、险峻的荒山野岭同行、同居,甚至还要同盗墓贼斗智斗勇,各大博物馆、公安系统追缴回来的文物最具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半天参观 ,最大的收获,震惊,感叹、感慨与敬畏,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创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用智慧与聪明才智制作各种农用工具、生活起居用品;种植、收割、储存、酿酒等等。小尖口底瓶是他们储存酒用的,陶盆、陶碗、陶鼎、陶罐、陶缸储存水、粮食、洗漱等等 。</p><p class="ql-block"> 那些彩陶身上的鱼尾纹、猪面纹、几何纹、月牙纹等等,像悦动的音符,诉说着先人的奇妙遐想和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仰韶先人用智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严谨的思维构建了仰韶遗址的建筑、房屋、各种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具,还有维系合作、和谐共生群体关系的制度体系。</p><p class="ql-block"> 对中国现代考古学而言,仰韶村遗址是永远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 仰韶遗址百年考古中,四次系统化的挖掘工作,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文物,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仍有很多未知等待着考古工作者的后续挖掘与研究。</p><p class="ql-block"> 百年四次考古发掘如同打开了时空胶囊,青灰色“混凝土”建筑遗存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丝绸残留与谷物发酵酒的证据链,将中华文明的物质图谱向前推进千年。</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黄河故事中最绚丽的篇章,那么,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绘画手法高超娴熟的彩陶文化,则是仰韶文化中最璀璨的光华。它所达到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巅峰,让中国有了“最早的中国”,不断催生着华夏儿女血液的沸腾。</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之行,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夏民族血脉传承的桥梁与纽带。仰韶文化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甚至随风飘扬,走向世界各地,它们是友谊的使者、文化的种子永远散发着醉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之行,唯一不足时间有点紧张,看的不够仔细,还有很多地方没走到,期待下次“寻宝、寻根”之旅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