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富有历史感的德累斯顿街道。</p> <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的城市雕塑。</p> <p class="ql-block"> 教堂钟楼顶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森珀歌剧院(Semperoper),是位于德国文化重镇德累斯顿老城中心区的一幢剧院建筑,是萨克森国家歌剧院(Sächsischen Staatsoper)的驻地,凭借圆形弧顶结构实现天然立体声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森珀歌剧院由建筑师戈特弗里德·森珀(Gottfried Semper)主持修建并作为当时的宫廷剧院。1945年2月的轰炸将剧院基本摧毁,1977年又再次重建。1985年2月13日,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年又再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 这座以它的建筑师森珀(Gottfried Semper)的名字命名的歌剧院,无论在其华丽的建筑外观,丰富的石雕、珐琅绘画和精美壁画的内饰,还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而言,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歌剧院的典范。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乐团之一,拥有超过460年历史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常驻于此。瓦格纳、施特劳斯、韦伯等音乐巨匠,都曾是这演奏厅的常客。其中,最有纪念意义的,当属在森珀歌剧院重新开幕时上演的韦伯的作品《自由射手》,被公认是德国歌剧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民族歌剧。</p> <p class="ql-block"> 这家歌剧院首演过瓦格纳《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等经典剧目,理查·施特劳斯九部歌剧在此完成世界首演。所属的德累斯顿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是全球最具传统乐团之一,持续推动歌剧艺术发展。1985年2月13日剧院重新开放时上演韦伯歌剧《自由射手》,标志着二战后的文化复兴。</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风格,内部装饰包含大量艺术画作与古董饰品。舞台中央设有独特的五分钟数字钟,由宫廷制表师古特凯斯与阿道夫·朗格合作设计,用于解决观众怀表报时干扰问题。通过精密计算的圆形弧顶结构实现无需电子扩声设备的天然立体声效,这一声学设计被公认为19世纪建筑工程的巅峰成就。</p> <p class="ql-block"> 歌剧院正门前的两尊塑像分别代表德国文学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左图)和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右图),体现德国文化底蕴。 </p><p class="ql-block"> 歌德(1749~1832)是德国著名文学家,其故居位于法兰克福。24岁时在此完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并开始创作《浮士德》。战后德国政府为保留其文化传承,在废墟上重建故居并设立雕像,以纪念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年~1805年)是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欢乐颂的词作者,歌德的挚友,歌德死后与其葬在一起。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p><p class="ql-block"> 这两幅雕塑均出自恩斯特·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彻(Ernst Friedrich August Rietschel,1804~1861),他是19世纪德国雕塑家,出生于波尔斯尼茨(现属德国萨克森州),1861年逝世于德累斯顿。他是德国晚古典主义雕塑的重要代表,作品融合宗教主题与古典风格,代表作包括魏玛的歌德-席勒纪念碑、不伦瑞克省的Lessing纪念碑等,这些雕塑奠定了德国作为诗人与思想家之国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 里彻的风格主要是两类,一类用于各种浮雕,带有浓烈的宗教和复古色彩。另一类则是具有相当写实特性的人物造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森帕歌剧院屋顶上的雕塑,雕刻的是代表宴乐欢愉的葡萄之神狄俄尼索斯与其妻子太阳神的外孙女阿里阿德涅(Ariadna)骑乘四头黑豹拉动的战车,象征无尽可能的欢乐与艺术传播。</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剧院广场中央萨克森国王约翰骑马雕像。他的全名非常有意思:约翰·内波穆克·玛丽亚·约瑟夫·安东·克萨韦尔·文森茨·阿洛伊斯·弗朗茨·德·保拉·斯坦尼斯劳斯·伯恩哈德·保罗·费利克斯·达马苏斯——52个字!</p> <p class="ql-block"> 该雕像由青铜铸造,展现了国王的英勇形象,成为德累斯顿巴洛克建筑群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约翰一世1854年开始担任萨克森公国国王,而森珀是他尚未登基前就倡议修建的,因此大家认为他对此贡献良多。森珀歌剧院从建成之日起,一直被认为世界上十大歌剧院之一,原因是它在建筑设计和音乐成就上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森帕歌剧院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在剧院广场(Theaterplatz)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该广场是德累斯顿巴洛克建筑群的核心区域,与茨温格宫、圣三一大教堂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 德累斯顿,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德累斯顿剧院广场上的圣三一教堂(Kathedral St. Trinitatis),又称宫廷教堂(Hofkirche),是萨克森州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之一,也是德累斯顿城市历史与艺术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该教堂是由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 the Strong)为成为波兰国王而改信天主教后建造,建于1739~1755年,属于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钟楼高83米(部分资料称86米),外墙装饰有78尊近3米高的圣徒雕塑,由意大利艺术家设计,细节丰富。1980年升格为萨克森州主教堂,兼具皇家与宗教双重属性。</p><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二世的其心脏安葬于教堂地窟,遗体则位于波兰克拉科夫。虽在二战中受损严重,但战后得到精心修复,现为萨克森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 三一教堂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三一教堂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茨温格宫(zwinger palace)的王冠门,茨温格宫是德累斯顿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茨温格宫不仅外观华丽,内部还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为了装饰这座建筑,众多的雕塑家为其创作了大量无与伦比的雕塑作品,它们仍是萨克森州 (Sachsen) 首府德累斯顿的最重要名胜之一。</p> <p class="ql-block"> 王冠门(Kronentor)是东侧31米高的镀金圆顶门楼,门柱雕刻四尊象征波兰王权的力士像,顶部王冠造型呼应萨克森选帝侯强者奥古斯特二世的统治权威。重建时采用铜合金替代原包金工艺,砂岩浮雕与烟熏痕迹形成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换个角度欣赏王冠门上的王冠。</p> <p class="ql-block"> 近距离欣赏王冠门。</p> <p class="ql-block"> 王冠门楼里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在王冠门楼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宫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从茨温格宫门洞可以看到剧院广场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宫的前身是由木结构建筑环绕的广场,用作萨克森王公贵族举行各种比赛和进行宫廷游戏的欢庆场所。1710 至 1719 年间,在“强者”奥古斯特选帝侯统治时期,马特乌斯·丹尼尔·珀佩尔曼 (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 用砂岩修建了茨温格宫。皇宫两侧环绕的亭阁和画廊曾经是橘园。茨温格宫最受摄影爱好者青睐的景点是王冠宫门(Kronentor)。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元素以及意大利巴洛克盛期的标志性元素妆点着这座塔楼。墙亭旁是仙女浴池 (Nymphenbad)。它是德国最精美的巴洛克式喷泉之一。 茨温格宫的内部房间还被辟为博物馆。德累斯顿茨温格宫里的陶瓷收藏馆是世界上藏品最多的陶瓷收藏馆之一。另外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是兵器珍宝馆,这里还包括了一个珍贵的制服与奢华兵器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宫始建于1709~1732年,由建筑师马蒂亚斯·丹尼尔·珀佩曼(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设计,最初作为萨克森王室的庆典场所和橘园。其名称源自中世纪军事术语“Zwinger”,指城堡外墙与内墙之间的防御区域。建筑群以王冠门(装饰波兰王冠雕塑)、喷泉庭院及112尊巴洛克雕塑闻名,主体为107米长的方形庭院,四角对称分布六座亭阁,通过拱廊连接。</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德累斯顿大轰炸中严重损毁,1963年按原图纸重建,部分石材来自废墟,烟熏痕迹被刻意保留以铭记历史。</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宫最值得欣赏的是古代大师画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收藏了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1513年创作的《西斯廷圣母》,以及维米尔等大师的1200余幅油画。</p> <p class="ql-block"> 俯瞰茨温格宫。</p> <p class="ql-block"> 1710年强者奥古斯特二世为筹备婚礼庆典,授意修建临时性柑橘温室。1711年扩建为永久性宫殿,1728年完成王冠门等主体建筑。1733年奥古斯特二世去世后工程停滞,1847年戈特弗里德·森帕增建文艺复兴风格北翼。二战前收藏有4000余件迈森瓷器,古代大师画廊藏画750幅。</p> <p class="ql-block"> 1945年2月13~14日遭盟军3749吨燃烧弹轰炸,砖石结构建筑群被夷为平地。1952年启动重建工程,采用原建筑废墟中可用的6000余块石料,参照1900年测绘图纸复原建筑细节,1963年完成主体重建。重建后的王冠门镀金装饰层改用铜合金替代包金工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仙女浴池(Nymphenbad)。它是德国最精美的巴洛克式喷泉之一。庭院喷泉四周环绕12座出浴仙女雕像群,墙面装饰有萨克森纹章、战争主题浮雕及月桂花环图案。</p> <p class="ql-block"> 建筑群曾作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取景地,其中钟琴亭与王冠门出现于电影场景。2004年起成为德累斯顿国际音乐节主会场,每年5月在庭院举办露天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1894年萨克森州成立建筑纪念物保护办公室专项管理。2009年纳入"城市建筑纪念物保护"计划,获得联邦政府每年80万欧元维护资金。2025年检测显示,西侧拱廊存在0.3毫米/年的不均匀沉降,已采取碳纤维加固措施。</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二世可谓是德累斯顿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德累斯顿能够成为最重要的皇家住处都是由于他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堡里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浴女雕塑。</p> <p class="ql-block"> 迈森瓷器(Meißner Porzellan)馆,展出来自迈森瓷厂的早期作品,包括奥古斯特二世订购的中国风青花瓷,见证欧洲破解瓷器烧制技术的突破。龙纹大盘等4000余件瓷器,部分陈列于西侧钟琴亭(40口瓷钟演奏巴洛克乐曲)。</p><p class="ql-block"> 瓷器馆一共两层,摆满了强力王奥古斯特以及后人收藏的瓷器,其中包括不少来自中国。</p> <p class="ql-block"> 怒放的陶瓷鲜花是1749年法国的作品,大约有130公分高,每一片叶子和花瓣都是匠人手工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来自中国的瓷器号称“白色的黄金”,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价值千金。在他的治下,德国的工匠开始细心研究来自中国的瓷器,并最终宣称自己反向研究出了中国制造瓷器的制造工艺。于是德累斯顿和迈森成为了欧洲瓷器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二世收藏的来自中国和亚洲的瓷器也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北宋汝窑的笔洗,它不但最为珍贵,同时也可能是最为传奇。这件笔洗原本是一位叫做Oscar Rucker-Embden的医生的私人藏品。Rucker-Embden于1913到1914年,作为德国保险公司的一名医生,在中国短暂地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开始有心收藏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瓷器。随着一战的爆发,他在中国的工作被打断,不得不回国。回到德国之后,他在1922年一本德国关于中国瓷器的出版物中,刊出了笔洗的照片,并错误地认为是一件来自韩国的瓷器。从此之后,这件笔洗就销声匿迹,完全不见天日。很多学者和专家从这本老的出版物上看到了笔洗的照片,但由于长达一个世纪以来,笔洗的实物从未出现过,也没有任何人发表关于这件瓷器的文章,后世普遍认为这件笔洗多半是在二战中被损毁。</p><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2021年,作为亚洲瓷器的顶级专家,Regina Krahl来到了德累斯顿。当时德累斯顿的博物馆正在为一系列瓷器做目录。在储藏室的一角中,Regina Krahl一眼看到了这个笔洗。根据博物馆的记录记载,当时博物馆的馆长Ernst Albert Zimmermann于1927年从Oscar Rucker-Embden手里买下了一大批私人收藏,试图扩充专注于康熙年间瓷器的馆藏。在当时,如同Oscar Rucker-Embden在自己的文章所写,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韩国瓷器。1939年由于战争的缘故,博物馆所有的藏品都被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件笔洗也跟着一并被转移,并且幸运地躲过了盟军对德累斯顿展开的地毯式的大轰炸。由于这件笔洗并不属于奥古斯特二世的皇家馆藏,同时也被认定为一件边缘的韩国瓷器,因此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静静地躺在储藏室内直到Regina Krahl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Regina Krahl发掘了这只笔洗,并进一步研究指出,虽然同样造型的笔洗确实韩国在当时也生产了许多,但是汝窑特有的冰裂纹,以及这只笔洗冰裂纹展现出了的高超的技艺和完美的色泽,却是韩国无论如何也无法复制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一个世纪漫长的沉寂,这件笔洗终于在博物馆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俯瞰德累斯顿剧院广场。</p> <p class="ql-block"> 换个角度森帕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 森帕歌剧院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宫旁边的一家剧场。</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正在打理茨温格宫的草坪。</p> <p class="ql-block"> 在茨温格宫另一座门口,由恩斯特·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彻设计的古典主义雕塑代表作《德累斯顿的韦伯》。</p><p class="ql-block">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国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韦伯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 茨温格宫的外部。</p> <p class="ql-block"> 剧院广场旁边的大街。</p> <p class="ql-block"> 震撼心灵的三一教堂。</p> <p class="ql-block"> 三一教堂的钟楼,钟楼高达86米。</p> <p class="ql-block"> 德累斯顿圣三一大教堂(Kathedrale St. Trinitatis)的雕塑由洛伦佐·马提利(Lorenzo Mattelli)设计,共78座石像,分别代表使徒、圣徒和教会政要。这些雕塑装饰在教堂外墙的栏杆和壁龛上,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塑在二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但战后得以修复。它们以细腻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巴洛克艺术的精湛技艺,成为教堂的重要历史见证。 </p> <p class="ql-block"> 登上布吕尔平台(Brühlsche Terrasse)又称“欧洲的阳台”,欣赏易北河和德累斯顿易北河上最著名的桥梁——奥古斯都大桥(Augustusbrücke)。该桥始建于1907年,连接新城与旧城,由建筑师Wilhelm Kreis和Theodor Klette设计,兼具历史与现代工程特色。</p><p class="ql-block"> 该桥横跨易北河,始建于1907年至191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2世纪的早期桥梁。从北岸步行过桥可远眺南岸的天主教宫廷教堂及古城景观。作为德累斯顿历史最悠久的桥梁,它不仅是城市交通枢纽,更成为历史与现代建筑融合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2004年,易北河谷(含奥古斯都大桥等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2006年当地启动新建桥梁项目后,2009年该遗产因“破坏景观原真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名。这一事件引发全球对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争议。 </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奥古斯都大桥上。</p> <p class="ql-block"> 易北河(Elbe River)是中欧主要航运水道之一,全长约1165公里,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流经捷克,三分之二流经德国。流域总面积14406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两国边境附近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其穿过捷克西北部的波希米亚,在德累斯顿东南40公里处进入德国东部,在下萨克森州库克斯港注入北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5日,一支美军侦察队与一队苏军在易北河边的托尔高不期而遇,这就是二战中著名的易北河会师。东西两线并肩作战的两支盟军终于实现了历史性握手,将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国拦腰截为两段。这激动人心的一幕通过照片迅速传遍整个世界,成为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出现胜利曙光,希特勒政权即将灭亡的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5年3月,美英等国盟军强渡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挺进。4月,美军在取得鲁尔战役胜利后,以每天50—80公里的速度于11日进抵易北河畔。18日,美军第9集团军占领易北河畔的马格德堡。19日,英第2集团军进抵易北河畔的劳恩堡,美第1集团军占领莱比锡。与此同时,东线的苏军于4月16日从奥得河边向西面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实施攻占柏林的战役。4月25日,美第1集团军第69师的一部在柏林南部120公里处易北河畔的托尔高地区与苏军会师。美苏双方商定,两军沿易北河及其支流穆尔德河一线会合。易北河会师,把德军截成南北两段,反法西斯德国的东、西两条战线从此联接。为庆祝盟军易北河会师,斯大林命令莫斯科鸣放礼炮,并发表《告红军和盟军书》,向红军和盟军致敬。</p> <p class="ql-block"> 易北河南岸教堂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 南岸教堂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站在易北河北岸远望南岸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奥古斯都大桥北桥头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Friedrich August I,1750年12月23日~1827年5月5日),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约瑟夫·马里亚·安东·约翰·内波穆克·阿洛伊斯·克萨韦尔(Friedrich August Joseph Maria Anton Johann Nepomuk Aloys Xaver),绰号:“公正者”(der Gerechte),第一任萨克森国王,1806年12月11日至1827年5月5日在位,1763年至1806年任萨克森选侯,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1807年至1813年间兼任华沙公爵,称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波兰文:Fryderyk August I)。</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是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和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东尼娅女公爵的次子,也是活到成年的最长的儿子,1750年12月23日生于萨克森选侯国首府德累斯顿。1763年父亲去世,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继承萨克森选侯之位。由于只有继位时只有12岁,母亲玛丽亚·安东尼娅摄政,叔父弗朗茨·克萨韦尔作为首相。</p><p class="ql-block"> 1765年,弗朗茨·克萨韦尔亲王代表未成年的选侯将波兰王位放弃给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然而根据波兰议会下院(众议院)通过的波兰宪法,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成为斯坦尼斯瓦夫的继承人,萨克森的韦廷王朝被确立为波兰的世袭王朝。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拒绝接受波兰王位,因为害怕被卷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对波兰领土的争端。三国于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最终在斯坦尼斯瓦夫逝世前的1795年,三国第三次瓜分波兰将波兰灭亡。</p> <p class="ql-block"> 1806年12月20日,选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正式称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萨克森王国成立。</p><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1670-1733)是萨克森选侯国的统治者,以推崇豪华建筑和盛大庆典著称,其统治时期推动了德累斯顿成为欧洲最璀璨的王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金色骑士像(Goldener Reiter)是德累斯顿最著名的纪念碑,展示了身穿罗马盔甲的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英姿,表现奥古斯都一世从德累斯顿大街出发前往华沙兼任波兰国王的场景。雕像不仅是艺术杰作,也象征德累斯顿与波兰的历史联系,以及萨克森选帝侯国的辉煌时期。</p><p class="ql-block"> 雕像通体镀金,立于高台之上,骑士身披铠甲、手持长矛,战马呈奔腾姿态,细节刻画极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 街头雕塑。</p> <p class="ql-block"> 金色骑士雕像正对着的街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