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曾用三期美篇记录了从湖北寻根祭祖所了解的有关家史情况,得到了家人和朋友们的广泛关注与热情帮助。一位在江西吉安工作过的好友,得知我寻找祖先在江西的发祥地,马上把信息转发他的同仁托请打听;还有一位热心的军嫂,听说袁家失联的几房,有可能在湖广填四川时去了重庆,立即与重庆籍姓袁的战友进行联系。从目前反馈情况看,虽然还没有太好的消息,但他们的那种热情和真情,着实令我感动。在这里,特向他们和关心此事的朋友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家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继承上。如果子孙后代不知道自己的姓氏来源和家族的辈分排列顺序,就失去了人类与禽兽的区别。正是看重家族文化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三河堂袁氏子孙们决定重修家谱。经过两年来的集思广益、清查登记和旁征博引,续谱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随着《三河堂袁氏家谱二编》付梓成书,过去一些断线、误传和疑虑的地方,许多得到了正本清源。</p> <p class="ql-block"> 经多方考证,三河堂袁氏江西老祖,名为袁稽,江西淇水县人,育有七子。长子建柏、四子袁士、七子菽云,二、三、五、六子均战死疆场。早年参加彭莹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后投奔朱元璋,追随主将常遇春。1363年,身为都统的他在鄱阳湖遭遇陈友谅攻袭,舰船中炮,与第五子一同壮烈牺牲,葬于鄱阳湖东潘家山。</p><p class="ql-block"> 袁家河始祖,袁建柏,系袁稽长子,明初将领。官至桃江武都统,统领桃江关、马牙关、乐乡关、宜城枫林关和沙洋关,主管襄西河防中线军事防务。早年跟随常遇春征战,协助父亲袁稽管理水军。参加了采石矶之战(1355)、集庆之战(1356)、池州之战(1359)、龙湾之战(1360)等战役,屡立战功。明朝建立初期,为防御汉国明玉珍部西征军回援,朝廷设立襄西河防,受命负责中线军务。后因局势稳定,襄西河防撤销,升任承天府军卫统领。</p><p class="ql-block"> 象河始祖,袁士(1329-1407),字施齐,系袁稽第四子。元末随父兄进军汉国,后驻守马牙关,1365年任钟祥县(现为荆门)象河卫所武都尉,统领马牙关十四隘口军事。为防止四川明玉珍部回援,奉命在此屯兵守关。由于缺少后援,被迫实行屯田制,发动士兵在山顶修建营房,在山腰修建梯田。明朝建立后,解甲归田,落籍象河袁家湾。不久,迁至杨桥焦家畈。晚年带领族人修建十户湾民居,七十寿辰那天,少夫人诞下第十一子,三喜临门。为感谢苍天恩赐,遂吩咐家人,每天向乞讨路人舍粥,坚持数年不绝。同时,动员族人修建为流浪僧人落脚的家庙(和尚庙),用砖石建造石桥(和尚桥)。行善之举在乡间广为传颂,承天府将此事上报朝廷,永乐皇帝朱棣为弘扬扶贫济困精神,昭告天下,赐十户湾为施齐湾。</p><p class="ql-block"> 烙铁沟始祖,袁菽云,号白云,系袁稽第七子。早年随父在水军中服役。曾参加采石矶之战、洪都保卫战等著名战役。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水战中沉着冷静,身先士卒。在主舰中炮,其父与五哥壮烈殉国的危急关头,带领士兵潜入湖底,凿沉敌舰,为彻底打败陈友谅立下奇功。不久提升乐乡关卫所校尉,两年后随主帅常遇春北伐,追剿蒙元残军。北伐胜利后,升任襄阳卫所都尉。退役后,落籍烙铁沟。据说,他回乡曾经在西山广种梨树,春天满山遍野盛开着雪白的梨花。他去世后,根据遗愿葬在梨林丛中。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将此山取名为白云山。</p><p class="ql-block"> 三河堂的三始祖,从江西到落籍湖北,有别于历史上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徙。他们都是为明朝打江山身先士卒的将士,开疆拓土的有功之臣。1363年,元末发生的鄱阳湖水战,朱元璋以20万兵力击败陈友谅的60万大军。汉国残余势力逃回武昌后,朱元璋命令常遇春带领水军乘胜追击。太子陈理献武昌投降,常遇春率领部队一鼓作气,克安陆、定荆州,轻举拿下襄阳。于是,主帅常遇春安排战将分兵把守汉江各个关隘,防止汉国北伐主力回援。</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袁氏三兄弟奉命驻守汉西三关,互为犄角,协防照应。他们从襄河刘俐河河口弃船登岸,都统袁建柏选择了桃花岗作为指挥中心,驻军桃花溪(袁家河);都尉袁士(施齐)驻军马牙关,选择象河兔子岭作为军务中心;校尉袁菽云驻军乐乡关,在斑竹岗处理军务。</p><p class="ql-block"> 随着明朝一统江山,守关任务完成,内地各卫所相继撤销,祖先们陆续退军还民,落籍本地。我们象河始祖袁士(施齐),除了带兵打仗是内行,退役后经营农商也是能手。他一生育有11个儿子,长子袁绪,二子袁缙,三子袁缇,四子袁纭,五子袁绶,六子袁缜,七子袁缨,八子袁纮,九子袁缮,十子袁给,十一子袁琥。据说幺儿子名字特意改用王字旁,是为了给少夫人王氏一个名分。</p><p class="ql-block"> 袁士(施齐)生前乐善好施,修庙建桥,扶贫济困,曾受到永乐皇帝赐名褒奖。为完成他拦河筑坝、引水灌溉的遗愿,儿孙们用三年时间开渠挖堰,后因争夺水源,引起诉讼。1414年,钟祥县衙在审理这场争水案件中,采纳了里长属于正当防卫的意见,驳回钟家诉求,死者由袁家出钱粮给予安抚。</p><p class="ql-block"> 钟家对县衙判决不服,双方再一次爆发了更大的冲突。于是,钟家联合杨桥河下游的石、曾、钱三家,再次上告袁家,官司打到承天府。不久,承天府派出衙役抓捕了袁家五名涉案人员。族长袁绪紧急派人到朝廷,找前右都御史袁泰的后人帮忙疏通,不料无果而回。承天府见袁家失去了后台,加上朝廷正值清除骄兵悍将,有意打压袁家。于1417年秋天作出判决:查没袁家田产,以赔偿钟家三年的旱灾损失,并限令十天搬离施齐湾,不得聚居作乱。</p><p class="ql-block"> 袁家人在悲愤万分的情况下,只能被迫接受这一事实,交出田地,变卖家产,各奔东西,到处寻找安身之地。从此,袁士(施齐)的后人,分崩离析,互相埋怨,一蹶不振。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