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清代整整经历了296年的历程,在这个朝代地处边疆省份贵州的大山中,只诞生了三位状元,一是贵州黔南州福泉的曹维城,康熙四十二年武举殿试状元,时年20岁,是贵州历史上首位且唯一的武状元,二是贵阳青岩的赵以炯,光绪十二年文状元,为云贵两省首位文状元,三就是贵州黔东南州麻江的夏同龢,光绪二十四年文状元,后东渡日本留学法政大学,成为中国首位状元留学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贵州这个时候正处于多雨季节,大清早我们就冒雨从贵州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出发,驱车六十公里来到了“夏同龢状元故里”景区游览参观,了解一下这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景区为了维护故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这些数百年的清代古建筑,每个游客仅收取十元门票,同时对军人教师及65岁以上老人免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状元石桥是走进景区的必经之路,是清末状元夏同龢故里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桥体为传统廊桥设计,结合了国学文化与廉政文化元素,被称为“四足廊桥”,状元桥望柱由“龙九子”镇守,栏板上有十六个上古瑞兽,石桥周边串联着状元湖、状元第、狮山书院等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同龢就出生于现在这个景区的贵州麻江县高枧村的书香官宦家庭,在1898年殿试中,他以保守的“法祖”观点,获得光绪皇帝钦点为状元,授于翰林院修撰,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二位文状元,1904年夏同龢自费赴日本学习法政,主修行政法等课程,并和他的导师梅谦次郎等日本法学名家,共同编写《行政法》,系统的引入现代行政法理念,成为中国行政法学奠基之作,学习一年后回到国内,他在广东创办了“广东法政学堂”,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他聘用朱执信等留日学者任教,培养中国近代法政人才,推动了中国地方司法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夏同龢是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法学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雨还在不停的下,我们只好撑伞经过狮山,踩着积水的石板路,穿过村中夏氏家族的民居小街,来到村中广场旁的“同龢书院”参观,书院是依托夏同龢故里旅游文化资源而精心打造的,书院内以夏同龢高中状元、出国留学、法政救国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共分为名扬华夏、状元荣耀厅、华表、同龢之路、书法留香、法政主题、风云岁月等展厅,书院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图片资料,让人们了解到夏同龢清廉为官,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和追求法政救国的伟大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雨水滴撒在青瓦上,顺着屋檐滴落成帘,站在檐下,看到书院木结构的房子被雨水洗得发亮,檐角雕刻的莲花纹路愈发清晰,像是刚被匠人刻上去似的,几盏灯笼在雨中微微摇晃,映着门前那两个盆栽,倒显得这方寸之地格外清静,我们同行的这位姨妈,走到那里都是抱拳配剑,此时她兴趣盎然,抽剑与雨滴共舞起来,一招一式都与这老宅的节奏合拍,仿佛这里只有她和这静默的古建筑,随着佩剑的挥舞,与这里的一切共同呼吸,同时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同龢故里深厚的人文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精打细算”是景区内一个不起眼的休闲小院,院内清静幽雅,雨滴斜斜地落在青石台阶上,当我们撑伞推开小院的木门时,檐角铜铃也被拨响发出一声清音,怕是已经惊醒了小院里打盹的猫咪,走马观花的一览就赶紧走吧,游览了近四个小时到下午,肚子已经饿的咕咕叫,景区内又没有商业和饮食设施,只好赶紧走出景区,在公路边一个塑料布搭起的小米粉店,花八元钱吃一碗只带一点点肉几块鸡骨头的辣鸡粉填下肚子了,这趟行程我们也称的上是“精打细算”了吧?哈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在雨中的游览算是结束了,我们这两位姨妈还游兴不减,站在朱漆栏杆旁,衣袂被风掀起又落下,挂在腕间的绿色布包垂下,在雨后阳光里晃成一片新叶,笑起来的眼角弯成月牙,倒像是比这满廊的秋色更醉人,这两个姨妈,一个喜欢听歌看书,一个热衷于太极拳运动,你俩在一起,也算是一文一武绝配的好姐妹了,只可惜你俩既不是武状元,又不是文状元罢了,哈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