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国五大“入世”石窟到访记 上篇</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 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国已有5大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这5大石窟是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5颗佛教艺术明珠,虽穿越千年风霜,却依然绽放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中华文明包容与创造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 从2008年起,我踏上了石窟探访之旅。先后参观游览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实地了解雕像壁画背后的历史故事,领略那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 我国石窟艺术始于魏晋,盛于隋唐,集佛教造像、壁画、建筑于一体,融外来文化于本土审美,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大足为代表,展现千年宗教、艺术与历史的交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一. 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麓,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约公元460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佛教艺术东传的巅峰之作,其石刻融合了希腊健陀罗、印度笈多艺术与中国传统风格。</p> <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29日,我第一次来到云冈石窟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时隔16年之后,也就是2024年的5月31日,我再次来到云冈石窟观览。</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距今有156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后,第一个由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 1 公里,以其规模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是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在昙曜广场,矗立着云冈石窟的主持开凿者昙曜塑像。昙曜轻瘦挺拔,着一件宽袍大袖的袈裟,风尘仆仆,衣带飘然。 </p><p class="ql-block"> 昙曜是北魏时期著名高僧,于公元460年奉旨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每窟镌刻高约14~17米的巨型佛像,融合西域艺术与中原风格,奠定了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长长的甬道,两边竖立无数根大象驮着的石经幡,跨过一座七孔桥,便来到湖心岛。</p> <p class="ql-block"> 湖心岛上有一座灵岩寺,是根据《水经注》中的描述仿建的,正是当年石窟所属的寺院,也为昙曜所建。虽为复建,整个寺院规模依然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出灵岩寺右转,就进入了石窟观览区。</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起点,早期洞窟保留犍陀罗风格,中后期逐渐融入汉地服饰、建筑元素。由于武周山岩体属砂岩石质,夹有泥岩、砂质泥岩,强度较低,易于雕刻的同时也极易风化。但历经1560多年风雨,仍可见北魏匠人留下的斧凿痕迹。</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云冈石窟,仿佛踏入了一个神圣的石窟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第5窟大佛洞,窟内的释迦牟尼坐像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堪称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它位于后室北壁,气势恢宏,窟内四壁雕满佛龛和飞天,展现北魏皇家石窟的宏伟格局。</p><p class="ql-block"> 佛像的特征之一是其大耳垂肩,这是中国佛教传统中佛陀的一种典型表现手法,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这尊释迦摩尼佛像威严而慈祥,仿佛正在俯瞰着世间的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 第12窟又称“音乐窟”,开凿于北魏中期(470年-494年),是云冈“五华洞”之一,以乐舞雕刻著称 。前室北壁最上层有14身天宫乐伎,手持琵琶、箜篌、筚篥、横笛、排箫等中西乐器,组成一支“乐队”,另有17名乐伎围绕明窗三面演奏各种乐器。窟顶还有7身高浮雕大型乐伎,神态逼真,其中南壁“C位”乐伎扭腰送胯、弹指作指挥状,带有明显龟兹乐舞特征 。</p><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刻生动再现了北魏时期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及中原乐舞荟萃的场景,展现了丝路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特质,堪称北魏皇家乐舞艺术和音乐舞蹈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其前室的雕刻和建筑构建也折射出北魏时期异元合流的文化风尚 。</p> <p class="ql-block"> 第13窟文殊菩萨洞,主佛为交脚弥勒佛像,高度12米多。独特之处在于右手臂肘下与腿之间雕有一尊托臂力士像,为云冈唯一一例,极具动态感。</p> <p class="ql-block"> 第17窟弥勒三尊洞,主佛是交脚弥勒菩萨像,高15.6米,为云冈最大弥勒菩萨像。头戴花冠、胸佩龙形缨络,坐姿挺拔,融合了印度贵族装饰与鲜卑审美。</p> <p class="ql-block"> 第19窟宝生佛洞,是“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形制最独特的洞窟。主尊佛像为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中第二高的佛像,具有面相方圆、两耳垂肩、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简洁轻薄、饰折带纹和忍冬纹的特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膝上持法衣,右肘下有石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露天大佛(释迦牟尼佛坐像)高约13.7米,是昙曜五窟中最引人注目的佛像,不但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造像,而且已成为中国石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前壁和窟顶崩塌而完全暴露在外,佛像造型古朴雄浑,面相丰圆,双耳垂肩,神情肃穆,背光浮雕华美,展现出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尊佛像是按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尽管是以坐姿呈现,但依然显得非常壮观和庄严,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这些佛像不仅体量宏大、雕刻精美,更见证了佛教艺术从印度、中亚向中原风格演变的全过程,是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二. 甘肃•敦煌 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位于祖国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片被风沙雕刻的土地,那里藏着千年的秘密,绘着历史的画卷,那就是甘肃敦煌。</p> <p class="ql-block"> 而莫高窟是千年敦煌的时空胶囊,封存着丝绸之路上的信仰与文明,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之地。 </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带着一窥其艺术真容的渴望,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始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银白杨掩映中的莫高窟矗立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之下,一片表面凹凸不平的砂砾岩石山中。在枯竭的宕泉河边,目视这一片土黄色的洞窟,外形上它并不伟岸,也不巍峨,但自有一种内在的气势,沧桑而神秘,让人不由得仰视它的存在。 </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区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僔在鸣沙山凿出第一个洞窟,由此开启了持续千年的石窟营建史。</p> <p class="ql-block">乐僔雕像</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大牌坊,早先是敦煌县城东街汪氏家族节孝坊,建于清代,1958 年整体搬迁至莫高窟前。迁建工程由常书鸿主持,是新中国早期古建筑异地保护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三开间三楼式木构牌楼,当心间为过道,两侧三角戗柱稳定结构,飞檐翘角、庄重华丽 。</p><p class="ql-block"> 正面(东)额题“石室宝藏”,背面(西)额题“三危揽胜”;正中檐下“莫高窟”三大字均为郭沫若手笔,被誉为“敦煌第一郭体”。</p> <p class="ql-block"> 大牌坊是游人来莫高窟“打卡地标”,几乎所有到访者都会在朱柱绿瓦、飞檐翘角的大牌坊前留影,成为莫高窟视觉叙事的第一帧。</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总结莫高窟大牌坊,不仅是清代节孝坊的“异地重生”,更因郭沫若题字、常书鸿迁建、与千年石窟同框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门楣”。</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无与伦比的壁画海洋与彩塑殿堂。开凿于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距今已有1659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由 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构建了一座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宝库,也是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外来文化交融荟萃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第96窟始建于初唐,依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游人通常都会在九层楼前拍照留影。我也不例外,在九层楼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我对佛教文化知之甚少,但全景式、近距离看到洞窟内庄严肃穆的佛像和五彩斑斓的壁画展现在眼前,画面冲击感强烈,让我内心感到无比震撼!</p><p class="ql-block"> 第96窟内这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已称为“北大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北大像属全国之冠。这个洞窟的营造和建成,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第158窟涅槃窟,建造于中唐,是为表现释迦牟尼涅槃场景而修建的特殊洞窟,以大型涅槃像为核心,结合彩塑与壁画展现佛教“寂灭为乐”的思想。窟中卧佛长15.8米,佛陀呈右侧斜倚状,右手轻枕头部,左臂自然舒展,身着袈裟的衣纹与身体轮廓形成和谐曲线 ,是唐代雕塑中教科书级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中的壁画,种类丰富,以其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和文化多元性著称,是古代丝绸之路艺术与宗教交融的杰出代表,主要包括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传统神话题材画及山水画等类别,全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佛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由于洞窟内禁止拍照,窟内图片都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官网。</p> <p class="ql-block"> 第103窟的维摩诘经变画,开凿于盛唐,很有吴道子“吴带当风”的气象,粗细变化的笔墨之间,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北魏时期的壁画。主要讲述了释迦牟尼的前身~一只美丽的九色鹿王,救了一个不慎落入水中快被淹死的人,然而却被此人出卖的故事。这个故事极具宗教色彩,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飞天,是佛教天人,以飞舞之姿穿梭于佛国世界,象征自由、欢乐与祥瑞,是莫高窟最具标志性的艺术形象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莫高窟的洞窟里几乎都有飞天壁画,在敦煌也随处可见飞天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收藏着大量关于莫高窟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在这里,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人进行一次心灵对话。</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结束,乘车离开莫高窟。深情回望规模如此恢宏的石窟群,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莫高窟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一部立体的史诗,是中华文明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到过敦煌,看过莫高窟,我才明白,有些震撼,必须亲眼所见;有些感动,必须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