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地处欧亚大陆分水岭以南,背靠欧洲之巅大高加索山脉,西踞战略要地黑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诞生了欧洲白人原始的先祖,曾是古希腊世界认知中文明的边疆,孕育了 8000 年历史的葡萄酒酿造技术,也走出了曾令世界为之颤栗的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p><p class="ql-block">来格鲁吉亚之前,我查看了一下地图,这个国家国土面积是我的故乡齐齐哈尔市的1.6倍,但人口只有齐齐哈尔市的2/3。然而当我真正用双脚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聆听教堂肃穆的钟声,凝视当地人深邃的脸庞,触摸原野上烂漫的鲜花,我才开始懂得,为何人们对他不惜一切溢美之词。</p> <p class="ql-block">这次旅行,我们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穿梭行走了两个星期,除去在高加索山区游玩的日子之外,其余几乎每一天都要参观一两个教堂、修道院和神庙城堡一类的历史遗迹。遗迹之多,令人惊叹!我按照行走顺序做了如下记录,备忘。</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鲁吉亚最神圣的教堂之一,其建筑风格为格鲁吉亚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典范,内部保存有历代国王陵墓和仿耶路撒冷基督墓室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古都姆兹赫塔(Mtskheta)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宗教中心,而生命之柱大教堂始建于11世纪,1988年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此处是传说中耶稣长袍的埋葬地,“生命之柱”之名源于教堂中央石柱曾显现圣尼诺创造的葡萄藤十字架神迹(格鲁吉亚基督教起源的核心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属于中世纪遗产,斑驳痕迹真实反映千年风霜,是格鲁吉亚宗教艺术的活化石,其边缘残留的卷蔓纹路暗喻圣尼诺的葡萄藤十字架,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鲁吉亚独有,其</span>他东正教地区罕见。</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是格鲁吉亚姆茨赫塔古城最古老的基督教建筑之一,建于公元585至604年间,以十字架崇拜为核心象征,1994年与姆茨赫塔古城共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其名称“Jvari”意为“十字架”,故又称“十字修道院”。据传,公元4世纪传教士圣尼诺(St. Nino)曾在此立起木制十字架,象征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该十字架基座至今仍保留于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季瓦里修道院矗立于库拉河与阿拉格维河交汇处的岩石山顶,两条河的颜色有明显的差异,在这里可以俯瞰姆茨赫塔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阿娜努日要塞是格鲁吉亚著名的中世纪军事要塞与历史地标,位于第比利斯北约70公里处,凭借独特的中世纪城堡建筑群和《孤独星球》封面的影响力,成为外高加索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娜努日要塞是13世纪阿拉格维公爵的重要领地,在中世纪几度易手,直至19世纪初 格鲁吉亚并入俄罗斯帝国,这里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驻军基地。</p> <p class="ql-block">现存城墙、塔楼和地下通道遗迹,展示了中世纪要塞的攻防设计智慧。据传其名称源自宁死不屈的当地女性阿娜,体现了要塞与水源防御系统的紧密关联。</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堡里面有两个教堂:</p><p class="ql-block">圣母升天教堂,东侧外墙镶嵌格鲁吉亚特有的葡萄藤十字架石雕,淡天蓝色穹顶具有典型高加索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圣母教堂,更古老的礼拜场所,体现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简洁美学。</p> <p class="ql-block">从城堡最高处俯瞰双教堂。</p> <p class="ql-block">卡兹别克圣三一教堂是格鲁吉亚著名的宗教与自然景观地标,位于海拔2170米的卡兹别克山顶,始建于14世纪,因其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雪山背景被誉为“离天堂最近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采用传统格鲁吉亚石砌风格,规模虽小但庄严肃穆。作为高加索地区信仰的象征,它见证了格鲁吉亚800余年的历史变迁,修道士至今仍在此坚守清苦生活。教堂内保留有中世纪壁画,部分学者认为其艺术价值代表了格鲁吉亚绘画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卡兹别克,你这雄伟的山巅,</p><p class="ql-block">高耸在群山之上,</p><p class="ql-block">闪耀永恒的光焰。</p><p class="ql-block">你的隐没在云霭中的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如同飘悠的方舟,</p><p class="ql-block">翱翔在群山之上,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这梦寐以求的遥远的彼岸!</p><p class="ql-block">该多好啊,告别峡谷,</p><p class="ql-block">去登自由之巅!</p><p class="ql-block">该多好啊,走进云外僧室,</p><p class="ql-block">我去隐逸,同上帝为伴。</p><p class="ql-block">——普希金《卡兹别克山巔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教堂是格鲁吉亚东正教的重要圣地,历史上曾作为战乱时期珍贵文物的避难所(如圣尼诺十字架)。其石砌建筑与背后的卡兹别克峰(海拔5047米)形成震撼对比,成为《孤独星球》封面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差一点儿就错过了这个宗教圣地。我们在卡兹别克住了三天,每天都下雨,山上云雾笼罩,能见度很低。就在我们将要离开卡兹别克的时候,天边的云雾散开了,我们抓住了这幸运的时机,得以一睹圣三一教堂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哥里是斯大林的故乡,我们匆匆参观了斯大林纪念馆,就赶到了距离哥里十公里处的一处遗址,石头城乌普利斯齐赫,一座2000多年前在石头里挖出来的城市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乌普利斯齐赫王朝(Uplistsikhe)是世界文化遗产,由天然岩石开凿而成。该遗址始建于青铜时代,公元后成为格鲁吉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因外族入侵逐渐废弃。</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洞穴建筑群,由岩石开凿而成,内部设有多个房间及雕刻装饰,部分洞穴内部别有洞天。 山顶建有洞穴教堂,内部保留壁画、祭坛等宗教设施。 部分洞穴被改建为酒窖和剧场,可窥见古代的生活痕迹。 </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高加索地区甚或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经多个世纪,人们在此开凿出居住区、礼拜堂、剧院、浴室等各类设施,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地下城邦。古老的壁画、雕塑、祭坛遗迹犹存,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在格鲁吉亚的库塔伊西市,有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老教堂——巴格拉特大教堂,也被称为“圣母升天之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完工,由巴格拉特三世国王下令建造。教堂的设计宏伟壮观,采用了大量的石材结构,外观简洁而庄严。教堂的顶部曾有一个高耸的圆顶,是建筑设计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墙用马赛克装饰,外壁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上雕着漂亮的花朵和动物图形。繁盛时期的大教堂,无论与其他国家的罗马式教堂相比还是与其他形式的教堂相比,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堂内的繁华设施及装饰布局无一不彰显着当时格鲁吉亚的身份和地位,搭载着整个格鲁吉亚的建筑风格将大教堂无与伦比的宗教色彩浑然一体的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经历了多次破坏。1692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入侵时摧毁了教堂的圆顶,使其成为废墟。20世纪后期,格鲁吉亚开始对教堂进行修复工作,并在2001年恢复了它的大部分结构。</p> <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修复过程中使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除名。</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巴格拉特大教堂依然是格鲁吉亚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乌树故里是高加索山区梅斯蒂亚的一个古村落,由四个小村庄组成,号称是欧洲海拔最高的永久居住地。我们来到村庄尽头的拉玛利亚教堂,它坐落在高处,背靠雪山,四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可惜由于正在维修,我们没能进入教堂内部参观。</p><p class="ql-block">最早这里是供奉当地的原始信仰拉玛利亚Lamaria的寺庙,拉玛利亚是当地神话中的女神,她是收获之神、壁炉女神、牛和女性生育的庇护者、养蜂人的守护神,她护佑着村庄的土地和丰收,基督教传入这里之后,神庙改成了圣玛丽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巴统是格鲁吉亚第二大城市,位于黑海岸边,是欧洲的度假胜地。位于巴统市中心的圣母主教座堂就在我们酒店附近,我们到达巴统的时候正好骄阳似火,等到傍晚时分我们信步来到大教堂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它的开放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第二天早餐过后又第二次来到这间圣母主教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初作为一座天主教教堂,由法国建筑师设计,采用了新哥特式风格。 这一风格在教堂的外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高耸的尖塔、精美的石雕装饰以及细长的窗户和拱形结构,都让人感受到新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内部装饰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彩色玻璃窗和细腻的宗教壁画为教堂增添了庄严和神圣的氛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其彩色玻璃花窗在阳光照射下尤为绚丽,成为当地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城堡位于格鲁吉亚南部,始建于9世纪,最初为格鲁吉亚贵族军事要塞,后因地处欧亚商路要冲,成为波斯、奥斯曼与格鲁吉亚王朝争夺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17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增建伊斯兰风格建筑;19世纪沙俄击败奥斯曼后重归格鲁吉亚。</p> <p class="ql-block">城堡建筑多元融合,兼具中世纪格鲁吉亚、伊斯兰、奥斯曼及东正教风格,城堡内同时存在东正教教堂、清真寺和犹太会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格鲁吉亚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 瓦尔齐亚(Vardzia)—— 悬崖上的中世纪奇迹</p> <p class="ql-block">瓦尔齐亚(Vardzia)是12世纪格鲁吉亚黄金时代建造的巨型洞穴城市,集军事要塞、修道院和地下城于一体,现存约500个洞穴遗迹。</p> <p class="ql-block">最初由国王乔治三世始建,城堡建筑多元融合,兼具中世纪格鲁吉亚、伊斯兰、奥斯曼及东正教风格,城堡内同时存在东正教教堂、清真寺和犹太会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建筑奇迹,立体洞穴网络鼎盛时达19层,延伸500米,可容纳5万人,含灌溉系统和梯田。城市的唯一入口为隐蔽河岸隧道。</p> <p class="ql-block">历经了800年的风雨苍茫,教堂的壁画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城市的唯一入口为隐蔽河岸隧道。</p> <p class="ql-block">从房屋的结构,可以想象出当时城市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抵挡住了人祸,但没抵住天灾,1283年,刚刚建成一百年的Vardzia被一场大型地震摧毁了,山体破裂,超过三分之二的地下洞穴坍塌消失,原来隐藏的地下洞穴仅存小部分,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尽管受到了如此毁灭性的灾祸,幸存的修道院社区一直持续到1551年,直到被波斯袭击和摧毁。</p> <p class="ql-block">与格鲁吉亚相比,亚美尼亚更是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仅相当于我的故乡齐齐哈尔市域面积的2/3,人口也只有齐齐哈尔的一半左右。</p> <p class="ql-block">然而,亚美尼亚却有着厚重的历史和许多苦难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是一个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历史可追溯至乌拉尔图王国时期(前9世纪),以公元30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独特的字母文化(405年创造)以及多次被周边帝国争夺的复杂地缘政治为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庙(Garni Temple)作为亚美尼亚境内唯一现存的希腊罗马式神庙,于公元1世纪建造,见证了该国从多神教向基督教过渡的历史。尽管在1679年地震中被毁,苏联时期通过考古复原使其重现原貌。</p> <p class="ql-block">最初,神庙作为多神教祭祀场所,供奉太阳神;公元4世纪亚美尼亚改信基督教后,神庙转为皇家夏宫,因而免于被毁。</p> <p class="ql-block">王室大浴场的奢华遗迹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作为世界上首个基督教国家,其人民对教堂、修道院等宗教场所怀有深厚的自豪感,在这弹丸之地的国度中,修道院和教堂犹如繁星般密集地遍布其领土之上,数量超过四千座,其密度之高,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加尔德修道院,这座修建在山岩之中的修道院,以其凿岩式教堂和陵墓而闻名于世,是亚美尼亚中世纪修道院建筑及装饰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建筑群包含1215年建造的中心教堂及其门廊、两座岩洞教堂、王公寝陵等结构,全部从山体岩石中直接开凿而成。主要空间采用天然采光设计,主教堂穹顶高耸,岩壁雕刻有复杂十字架浮雕,寝陵外廊以12米见方石柱拱顶结构著称。</p> <p class="ql-block">格加尔德意为“圣矛”,其所指的是传说中耶稣上十字架以前,罗马士兵用来刺穿耶稣身体的矛。而这座修道院便是为了收藏“圣矛”的一部分而修建,因此又名“圣矛修道院”。</p><p class="ql-block">该修道院位于峭壁林立的山谷深处,由于其大部分建筑物均是在岩石中凿成,也有人把它称作“岩洞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顶端透光的建筑要求使得整个修道院音响效果极佳,仿佛一个大剧院,如果在祈祷室内唱圣歌,那么宛若天籁般的声响会飘荡在整座教堂中,神圣而缭绕。</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深坑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是亚美尼亚最重要的基督教朝圣地之一,以囚禁圣格里高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13年的深坑遗址闻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现为俯瞰亚拉腊山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Khor Virap 在亚美尼亚语中的意思是“深坑”或“深牢”。这个名字直接来源于该地最著名的特征:一个深达约6-8米(历史上据说更深,可能达15米)的地下洞穴或地牢。</p> <p class="ql-block">公元3世纪末,当时的亚美尼亚国王提里达梯三世(Tiridates III)将信仰基督教的格里高利因拒绝崇拜异教神祇而投入此深坑(Khor Virap)。格里高利在此地牢中被囚禁了大约13年(一说15年)。</p> <p class="ql-block">传说格里高利在坑中靠着一位基督徒妇女偷偷提供食物和水而幸存。后来,国王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妹妹在梦中被告知只有格里高利能救他。国王被迫释放格里高利。格里高利治愈了国王,并最终使国王皈依了基督教。</p> <p class="ql-block">公元301年,提里达梯三世宣布基督教为亚美尼亚国教,使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的国家。圣格里高利成为亚美尼亚教会的第一位宗主教(最高精神领袖)。</p> <p class="ql-block">其最著名的景观是眺望神圣的亚拉腊山(Mount Ararat),天气晴朗时,修道院背景就是白雪皑皑的双峰亚拉腊山。传说,诺亚方舟就停放在这座山上,尽管究竟诺亚方舟是不是存在千百年来争议不停,但是近年有科学家果然在亚拉腊山四千多米的冰雪中发现了诺亚方舟的遗迹并成功进入了巨型木结构的方舟之内。</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深坑修道院(Khor Virap)绝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它是亚美尼亚民族精神和信仰的核心象征地。它所关联的关于圣格里高利受难、幸存、启蒙国王并最终使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故事,奠定了亚美尼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的历史基石。</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下去那个著名的深坑,而是来到院墙外面的一块平地,用无人机记录了这座号称最美丽的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远眺亚拉腊山的最佳观景点。亚拉腊山是《圣经·创世纪》记载的诺亚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后的停泊地。尽管现在亚拉腊山由土耳其管辖,但作为亚美尼亚高原的核心地标,自称为诺亚后裔的亚美尼亚人将其奉为精神象征。可惜,或许是因为盛夏的缘故,尽管亚拉腊山隐约可见,雪山却不见踪迹。</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是亚美尼亚的宗教文化中心,境内现存建立于公元303年的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该教堂作为全球现存最古老的主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公元303年,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主教堂,其现存结构展示了4世纪拜占庭式建筑与7世纪亚美尼亚本土风格的融合,采用四瓣形十字穹顶结构,影响后世东方基督教建筑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了埃奇米阿津主座教堂旁边的珍宝馆。这里收藏有诺亚方舟残片、刺入耶稣胸口的圣矛、荆冠碎片等圣物。</p> <p class="ql-block">圣矛(Lance of Longinus),相传是耶稣在受十字架刑后,罗马士兵为确认耶稣是否真的已经因刑而死,因此用一个长矛戳刺耶稣的侧腹位置,此一长矛即成为命运之矛。</p><p class="ql-block"> 根据传说,耶稣的门徒,也是“被光照者”的圣达陡(Tadeos)将矛尖带到了亚美尼亚。随后,基督教的启蒙者圣格里高里·光照者(Sain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在公元三世纪将其带到了埃奇米亚津。历史上明确记载矛尖在埃奇米亚津至少可以追溯到13世纪。</p> <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民族和教会坚信圣经中的大洪水后,诺亚方舟最终停靠在亚拉腊山(Mount Ararat),这座神山如今位于现在的土耳其东部,紧邻亚美尼亚边境,是亚美尼亚民族最重要的象征。 因此,他们保存着据信来自方舟本身的木块碎片,被视为圣物。据说这块碎片是在公元四世纪时,一位亚美尼亚僧侣在亚拉腊山上苦修时所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圣物外,教堂内还珍藏着彩绘福音书。这是一本保存有上千年的彩绘版福音书,书的色彩仍旧十分艳丽。</p> <p class="ql-block">南侧大门为1700周年纪念建筑,刻有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向圣格雷戈里移交权杖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始建于7世纪中期(公元641-661年),采用圆形三层圆顶结构,中央圆顶高度达45米,内部以四瓣形回廊为核心空间,装饰有假连拱、浮雕等艺术元素。其设计理念影响了拜占庭地区的后续建筑。 </p> <p class="ql-block">这里并没有无人机禁飞标志,我操作无人机刚准备拍摄遗址的全貌,一个先生怒气冲冲向我跑过来,用当地语言告诉我要罚款。我无奈的收起了无人机,这个先生坚持着要钱,我只好给了他一千块当地货币。后来我们团友赶过来,终于搞清楚了他的意图,他想罚我1000/一分钟!我也没理他,反正听不懂,整理好装备就离开了。所有这几张照片挺贵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亚美尼亚基督教的重要遗产,哈格帕特修道院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修道院内部的壁画、雕塑和文献记录了亚美尼亚基督教信仰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修道院在宗教教育、文学和艺术方面的重要地位。这里是亚美尼亚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吸引了众多信徒和学者前来朝拜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塞凡湖修道院(Sevanavank)是亚美尼亚塞凡湖畔的9世纪基督教修道院建筑群,以黑色石材建造得名,现为半岛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包含圣使徒教堂和诞神圣母教堂两座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个修道院历史悠久但规模不大,散落着很多年代久远的十字架石刻,教堂里面幽暗,神像前烛光跳动,我匆匆看了一下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们在亚美尼亚的最后一站,然后我们就离开这个美丽的小国回到格鲁吉亚了。离开之前,我把所有人身上的亚美尼亚币收集在一起,准备全部花掉,大约有六千多块钱,然后挑来选去,我选择了这三瓶亚美尼亚酒,我把所有钱给了老板,跟他讨价还价,要买这几瓶酒,但是老板就是不同意,在我们争执的比较热闹的时候,一个高大的汉子从口袋里掏出钱包,拿了两千块钱给了老板,这下子把我搞晕了,我赶紧拿了一瓶酒送给他,他也不要,我只好万般感谢后笑纳了这份康康和盛情。后来知道,他是格鲁吉亚人,生活在美国,也是来朝圣的。</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圣三一教堂夜景</p> <p class="ql-block">在第比利斯圣三一教堂,我们结束了这次为期两周的朝圣学习之旅。即便对宗教不感兴趣,游历了这许多千年古迹,也是感慨颇多,震撼颇多,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无论是旅游还是度假,来这里,没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