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村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的下辖村,位于平定县西北部,是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之一,被称为晋察冀“小延安”。村里有修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贯穿全村的抗战地道,是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取景地之一。2025年7月22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南庄村。 资料显示:南庄村地处太行山西麓 丘陵地带,平均海拔约780米,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290户、806人(2019年数据),耕地面积2000亩。抗日战争时期,南庄村作为晋察冀边区前沿阵地,1942-1945年间经历40余次战役,现存2000米抗战地道,保留射击孔、陷阱等军事设施。1945年获“ 小延安 ”称号。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1983年恢复乡建制。 我们沿着村中蜿蜒的石板路上,石头路蜿蜒曲折,宛如一幅铺陈在大地上的画卷,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和历史,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在阳光的映照下,石板路泛着淡淡的光泽,宛如一条玉带般蜿蜒曲折,引人不断探索其深远的意境。 路过作战英雄的家门口,走进英雄故乡,低矮的门楼映入眼帘,斑驳的墙皮和蓝底黄字的"作战英雄"四个字诉说着岁月痕迹。紧锁的的大门和褪色的木门,满载我们对其家人的牵挂。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里是平定(路北)县政府旧址,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地,由两座院落组成,占地436.7平方米,包含10孔窑洞及南北两厢窑洞。1938年在此成立 平定(路北)县边区区公署 ,后改建为县佐公署,并驻于该地开展抗日工作。 这里还是南庄村抗战地道旧址。地道全长4000米,设有22个进出口和21个通气眼,可通达全村各处。抗战时期,南庄村在此成立游击队,利用地道抵御日军扫荡,并参与多次抗日活动。现存土炕、煤油灯等历史物件,展现了当时的艰苦斗争场景。 这里还有南庄村关帝庙、南庄村礼堂、南庄村石桥和南庄村东阁。 站在南庄村的关帝庙前居高眺望,可见连绵起伏的山脉与炊烟袅袅的村庄,田野、农舍与远山相映成趣,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展开,宛如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集合在关帝庙前的古槐下,南庄村的解说员刘素珍专程过来给我们解说。她说,南庄的这一棵槐树有2000年历史,1942年在这颗古树下发生了惨案,后来被砍伐原因及遭火灾后仍受村民信仰的情况。 刘素珍说,1942 年由于叛徒告密:1942 年腊月二十一,日伪军包围南庄,当时路北领导等正召开村民会议。未进入地道的村民被赶到树下,敌人欲火烧村民,三位领导以放百姓为条件被带走,受尽折磨后被活埋,至今未归,南庄 17 人牺牲,22 人致伤致残。后来得知告密者是 12 岁孤儿石小牛。 文革时古槐被认为不吉祥,1964 年修东大桥,人们便将其砍伐。这棵古树为汉槐,专家鉴定树洞有 300 多年,加上 1700 多年历史,约有 2000 年树龄。树下窑洞曾是水牢、官窑,附近有关帝庙。 古树的树洞是哨兵敲钟、瞭望、阻击的工作岗位,类似电影《地道战》场景。因树下烧香烧纸引发火灾,1/3 树身被烧毁,后用水泥涂抹,古树仍枝繁叶茂,村民初一、十五会来上香。 关帝庙位于古槐北侧,也称老爷庙。北宋熙宁间,建于村北山庙墙,后移神堂垴,顺治二年(1645 年)移现址。占地 24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00 平方米,坐北朝南,正殿宽三间,进深六楹,覆以硬山顶;中央供奉关公,周仓关平分立两旁。正殿南置前廊,宽三间、进深四楹,覆以双坡青瓦顶,前后均设开间,二柱承三檩,大门镶嵌于前廊中间。门前青石台阶,隔树置戏台,历代均有补修。由于解说员刘素珍说她没有带这关帝庙大门的钥匙,所以我们未能进去参观。 据介绍,大礼堂位于村中心,坐北朝南,东西配耳房,内设舞台,宽 18 米,长 38 米,建筑面积 684 平方米。1967 年 9 月开工,村工匠自己设计建造,1968 年 6 月竣工。木质人字架撑顶,顺檩横椽构连,铺设望板油毡,覆以黄色耐火瓦。前墙彩色水磨石饰面,六方垛鼎承,中高两边渐低,辟园门方窗。上塑《毛选四卷》,下置圆形镂空木质五角星,两边饰麦穗、谷穗,额塑毛体 “万山红遍”,东西以此塑鼠摘葡萄、松鹿图。 解说员刘素珍说,南庄村大礼堂室模仿延安礼堂建造的,刻意模仿延安七大礼堂,模仿度 2/3。浮雕有松竹梅、老鼠摘葡萄等,寓意丰富,如松竹梅代表坚强,老鼠摘葡萄寓意多子多福,还有麦穗寓意五谷丰登,红星代表党的核心等。南庄村是市委、县委、镇政府党校开党代会场所,可容纳 200 余人。 解说员刘素珍说,南庄有 “小延安” 之称,抗日时期 1558 人全民参与,有青救会等组织,儿童团 8 岁以上站岗,12 岁男孩传递特殊信件,妇女做衣鞋等,男人埋雷锄奸、征集物资。 在刘素珍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原平定(路北)县政府旧址大院,这里是学堂院,也是狮王院、刘秀清院、刘桂连院等圪台大院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院,位于村大礼堂北面,始建于乾隆中期,占地面积 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00 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坐北朝南,窑洞 7 眼,瓦房 13 间,院分上下,南配硬山式倒座及连体吞口大门。二甲刘西台股十二世讳大德创建,后售予东沟股十八世讳义恒,1947 年,村通过小学堂置换该院,为村民开办学校。现在这里是南庄村展览馆。 据介绍,南庄村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西部,村坐北朝南,群山环抱,温河穿村前峡谷东流,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富硒甜瓜、小米享誉三晋。南庄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泥瓦工匠名扬一方,抗日英烈前赴后继,保家卫国 南庄村展览馆 (全称: 南庄(路北政府)抗战展览馆 ),于2023年4月1日正式揭牌开馆。该展览馆依托原村内旧学堂院落改造而成,展线长达140多米,展出内容涵盖4万余字文字说明、520余幅图片及3块红色文物牌匾,系统展示了 晋察冀边区 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与日军侵略罪行。 随着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南庄人英勇抗敌的故事被老一辈人娓娓道来,红色精神得以代代相传。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成为了南庄村村民抵抗日寇、英勇杀敌的重要见证。如今,将这些珍贵的地道完好地保存并开放给下一代,成为了每个南庄人的共同心愿。在南庄村的实地探访中,我们被一代代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无数接力拼搏的身影深深打动。老党员们感慨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 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庄村的抗战精神,并为村子寻找新的发展出路,2013年南庄村开始组织党员清理恢复地道。利用现有的抗战地道遗址,他们保护性地开发了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接续奋斗前行的重要场所。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南庄人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继续奋斗的精神。 近年来,南庄村红色旅游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18年,他们投资修复了礼堂,内部装修仿照延安七大会议大礼堂的风格,礼堂不仅成为了巨城镇党校的所在地,还吸引了平定县党性教育基地和市委党校党性教育教学点的设立。每年有众多学员和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内涵。 抗日战争初期,平定 (路北) 县委、县政府为了抵御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烧杀抢掠,有效地保护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号召条件较好的红土洼、岳家庄、北庄头、南庄村等村开挖地道,开展地道战。抗战地道是被日伪军包围村庄,烧杀抢掠的残酷现实逼迫出来的。 据介绍,展览馆通过大量实物与文献,客观还原了抗战历史场景,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被列为山西省第四批国防教育基地 ,承担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传承职能,同期被命名的场所还包括 小河村国防教育展馆 、 平定县烈士纪念馆等。 南庄览馆与情景剧 《烽火南庄》 、 抗战地道 、 英烈园等红色景点联动,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体系。情景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生动再现村民抗战场景,进一步丰富了游客体验。 <br data-filtered="filtered">4 解说员刘素珍说,抗日战争前,南庄村大户地道叫窨窑或暗窑,多建于明清及民国初年的动乱年代。主要有刘宽来、刘旌爱、刘怀林、旗杆院、刘义恪、八眼窨、史宝孩、刘双丑、刘万祥、刘成孩、刘永辉、刘宽财地道等。 这些地道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主要用于战乱时期储存粮食、蔬菜和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和妇女藏身。 据介绍,1938年冬由南庄村民自发挖掘,1942年形成总长4000米的环形网络,曾参与百团大战 等战役,1945年获晋察冀“ 小延安 ”称号。看!在这间展览室,有一个地道口,是22个隐蔽入口之一,我们这里下去,进入地道中。 据介绍,南庄村采用黄土地质四层立体防御体系,最高处距地面18米,现存完好率80%。地道共有22个隐蔽入口分布于地窖、驴圈、石头砌口、窑洞后墙等生活场所,设计极具隐蔽性。还有个竖井式防毒气战机关,部分入口设有碾盘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战斗设施。 后来从这个房顶上爬出来。 这个地道出口处,有一组八路军将士的雕像,这里居高临下,周边小路院落及山峦一览而尽。 从地道口上来,到了村中的一处小巷,路边的漫画及标语,把人们的思绪及心情带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接着,我们来到了南庄村地道战遗址公园 ,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集红色研学与自然观光于一体。 公园内含抗战地道实景体验区 、 小延安纪念广场 、 英烈园等特色景观,配套2.5公里健身步道、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既是国防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旅游热门目的地。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南庄村的大地道。南庄地道是一座地下长城,是抗日战争重要的、少有的战争遗址和历史遗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景教材。最初是咸丰年初村中富户为避战乱开凿的地道(俗称地窖 )。 抗日战争时期南庄是平定(路北)县根据地,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开挖地道,形成新旧相接,呈纵一横六层结构,总长 4000 米,占地面积 6200 平方米,设置 22 个进出口,21 个通气眼,31 个居住处,16 个竖井式防毒气防烟雾机关,21 个瞭望口,34 个射口,东、西、南、北进出口均设置反井,可谓能防能攻、可守可退的地下堡垒。<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每当日伪军扫荡,南山推倒消息杆,庙院敲响大铁钟,男女老幼钻地道,民兵拿枪上战场,多次伏击日伪军,保护了村民和财产安全。其中掩护保护县区抗日干部 300 余人次。是地道战的取景地之一,目前已对外开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出来南庄村的大地道,我们来到了平定路北抗战纪念碑广场,瞻仰抗战英雄纪念碑,感受着它散发出的厚重历史气息,让我对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们充满敬仰与感激,深感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不禁怀揣着敬仰之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庄游击队积极参与了山西盂县沙井、河北西柏坡、平山等地的抗战,共有17名队员英勇牺牲,22名队员致伤致残。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南庄人英勇抗敌的故事却被老一辈人娓娓道来,红色精神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而那些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道,更是南庄村民抵抗日寇、英勇杀敌的有力见证。 站在平定路北抗战英雄事迹版面前,我心里都有一种既感动又敬畏的复杂心情。感动的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敬畏的是他们的伟大精神。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今天应该更加热爱祖国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些问革命牺牲的烈士。 看着碑上刻着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我就忍不住琢磨,这些名字背后都有着怎样的人生呢?他们或许也有爱开玩笑的一面,或许也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吧,但在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成为了守护国家和人民的英雄。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高庄村的小巷上,青石板路刻满年轮,仿佛触摸到的百年前的温度,又感受到现代人的奋发振兴活力。愿这片红色热土永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让每一座老宅、每一件老物品继续讲述属于新时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南庄村,我们的心情舅舅不能平静,脑海里还是南庄村的场景。再次,让我们祝愿南庄村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抗战精神永续发扬,也希望男南庄村继续传承和弘扬着抗战精神,为村子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村民生活富足安康,古村落风貌与现代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感受历史厚重与革命情怀。 </p><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