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东水镇

衣谷斋主(伟裕)

<p class="ql-block">  悠悠东江水,亲亲故乡人。</p><p class="ql-block"> 东水镇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外出游子梦系魂绕的地方、是个水土丰润人杰地灵的地方。一曲歌谣唱出了东水人的精神、道出了游子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东水镇,位于河源市和平县最南端,是和平县南大门,是全县唯一的东江水运码头,距和平县城31公里,距龙川县城20公里。东与龙川县车田、黄石两镇交界,西与本县林寨、礼士两镇相连,南连龙川县四都、义都两镇接壤,北靠本县彭寨镇相邻。</p> <p class="ql-block">  离家时间久了,就想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念着家乡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们的经济发展与出行环境的改善,渐渐的,居住在城市的“乡下人”纷纷踏上“归家”的路。无论是省亲、度假、路过等等,大家都有意无意地“找借口”回家看看,更有有识之士,直接在家乡投资,搞种养、办工厂、做实业,为了家乡的发展,为了故里的未来,更是乘着政策的东风,又不用离家做游子,都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回家啦!</p> <h3>  1968年,成立“东水公社革命委员会”,和“东水公社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并挂。1983年,称“和平县东水区公所”,下设17个乡。1987年,撤区改镇,称“东水镇”,下设17个管理区办事处。本镇辖增坑、莫丰、中心、宋龙、长热、甘蕉、成源、显塘、六联、新坪、云星、梅花、上坝、大坝、大田、澄村、董源、软坑、新桥19个行政村(其中增坑村是少数民族村〈畲族〉)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br></h3> <p class="ql-block">  东水镇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水陆便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温度22℃左右。镇内主要河流有:东江河、浰江河、郎仑河、董源河,解放以前均可通航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瓷土、铁矿、河沙、温泉等。产水稻、油茶、柿青, 绿茶、花生、大豆、蔬菜、水产等农副产品。</p> <p class="ql-block"> 在东水,最有名的庙宇是赵公庙,它位于长热大山石碣塘,建于300年前,据传是为纪念赵公元帅而建。古庙环境幽清,庙后古树参天,庙宇工艺精巧,善男信女求签者络绎不绝。1946年9月,九连临工委在此庙内开会并作出恢复公开武装斗争的决定。此庙1987重建。</p><p class="ql-block"> 而最具传奇故事的要数“伯公娶伯婆庙”了,该庙位于大田船坑村口,俗称“船坑庙”,闻名东江流域。据传,此庙原只有一个伯公神像。早前,有一个潦倒的兴宁籍客商,进庙上香求财,并许愿如伯公显灵,保佑他日后能发财,定娶个老婆给伯公。此后,经过商人的努力及伯公“相助”,这商人真的发财啦!想到在伯公面前许的愿,逐于还愿。在兴宁经龙川,一路上边走边想,既然在神仙面前承下诺言,就得去兑现,可是该怎样去完成自己的许诺呢?当步行至龙川宫坑时,天色已晚,加上刚刚下过暴雨,一路泥泞的蹒跚赶路,不巧被一块半露的石块狠狠地绊了一跤,低头查看伤痛时,发现自己是被一件疑似塑像的物体所跘,塑像是被山上冲流下来泥土淹埋了一大截,几经探究,那还是个女性的塑像,神差鬼使的,客商竟然徒手慢慢的将其挖出,然后将头像洗干净,终于看清了真面目,那是一尊眉清目秀的女性塑像。咦,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冥想的、上天送来的伯婆吗?!客商暗喜,忙在杂货担里取出干净的布料,小心翼翼地包好,连夜将伯婆请到伯公庙里,供奉在伯公神像右侧,并燃香告知伯公,还愿来了。更巧的是,当夜周边的村民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伯公娶伯婆啦!第二天村民探实情况后相继带上供品到庙祝贺,因此而得名并香火不断。解放战争期间,东纵二支队六团曾在此设一税站,对东江过往船只收取税赋,为部队解决给养,我解放立下功勋。</p> <p class="ql-block">  说起神坛社庙,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地方,那就是“牛神大王”。牛,是农民的好朋友、好帮手。“牛神”不用解释,都知道是主耕种、生活的神。此神坛位于上坝村基壆中段的内侧,茂盛的古榕树下,正是牛神歇息的地方。至于牛神大王何时存在于此,已是无从考究了。据老人回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太阳狠狠地炙烤着大地,九九八十一天不下一滴雨,眼看本该抽穗的水稻却没任何迹象,龟裂也越来越严重。面对如此天气,村里老人坐立不安了,商量后决定到牛神大王那里去祈雨,求上天神仙关爱子民。第二天一早,村民准备供品、新的簸箕和筷子以及干净的细沙,来到牛神大王的神坛前,燃香跪拜,尔后开始“降箕”。两位长者双手托住簸箕边缘,其他人再行三拜之礼,许久了,簸箕并未有所动静,实在不行又行三拜,再换人执箕,足足在三三九拜之后,簸箕慢慢的动起来了,在簸箕下中间所绑的筷子划动下,“写”出了好些文字,当天就按照牛神所提示的做法进行祈祷,最神奇的是,祈雨的人们尚未回到家,天空就洒下难得雨滴,接着下起大雨,而且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是牛神大王关爱子民,让村民的耕种有所收获,又一次度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牛神大王的神威在1983年再次显灵,时值端午前夕的五月初二,是东水镇“街日”——赶圩的日子,天色近黄昏,天空倾盆大雨,从镇里做小买卖村民连续回到渡口,等待过河。风大雨大的,船工说等晚归的人齐了才撑到对岸,并收船回家避雨。渡船挤了满满的一船人,待船离岸船工后才发现,急速上涨的河水已经令竹篙撑不到河底,急忙拿平时很少用到的桨出来,不料,不知道是船工急了还是长期未用,桨断了,也就是说船已经失去了控制。船里的人开始躁动起来,幸好此时有人大声呵斥,叫所有人蹲下来并分配工作,有的舀去船里的水,有的用竹篙扁担之类的东西当桨使用,扁担毕竟不是桨,虽然稍微让渡船稳定点,但是船还是顺风漂流而下。雨继续的下着,雨滴打在水面泛起薄雾,逐渐地堆积起一堵白纱障,船在河中间偶尔打转,偶尔下漂。混乱中有人念起了“牛神大王保佑,牛神大王保佑!”一语惊醒梦中人,船上的人顿时安静下来,一会其它人也跟着祈求大王保佑。划水的划水,祈祷的祈祷,在不停的祈祷声中,船平稳了,并往家的那岸慢慢靠去,最后平安靠岸。第二天牛神大王的神坛鞭炮声不断,香火特旺。有路人问为何故,烧香人说了昨晚的事,并说在河中间,朦胧地看见有一条牛背着渡船过河,更有人说看见牛背还在流血。那路人半信半疑,烧香人指着漰掉一个新口子的神坛,那立马下跪拜祭。不久村民又用“降箕”的形式择日重修大王神坛。</p><p class="ql-block"> 所以,村民每年在除夕日,必定先到牛神大王神坛处上香祈福后,方可开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水镇依山傍水,历来都是宜居宝地,从出土的文物就不难看出了。从古井栏的磨损情况更能得到岁月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500年前,在明朝后期,骆氏五世祖骆聪公,自龙川佗城沿东江迁徙到大坝村落居,后来分散至上坝村等地生活并开埠建立东水街市。</p><p class="ql-block"> 东水镇大坝古村落,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中共和东区第一个支部在该村成立。该村的田心屋遗存着明代古建筑群,有秀吸双江、山辉川媚、秀挹江峰、大夫弟、文林弟、保世滋大、东塘凝辉、紫气东来,庚宿凝辉,南峰秀挹、文昌阁、骆氏宗祠等十余幢,是比较具有地方特色古建筑群之一,各式工艺石雕、木雕简约 精湛,体现着先人的文化精华。大坝古村于2012年1月被评定为省级古村落。2016年11月8日,被国家定为第四批“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地方逢年过节的食物总有不同,东水也不例外。过年必备的是油果、炒米,清明有艾粄、东水黄鳝,端午吃的是糍粑,七月十四是灰(碱)水粽,八月十五则是月光饼。</p><p class="ql-block"> 东水黄鳝、东水豆腐、东水鱼干和东水蜂蛹并称为“东水四宝”。</p> <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儿时所熟悉的事物慢慢的成为尘封的记忆。一件件物品,一串串故事。</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前上山摘山稔、采野莓,抓田鸡、捉黄鳝,跳格子、玩子里,滚铁环、做弓箭…………电视电脑取代了很多很多玩具和游戏,市场经济也掠夺了林林总总的生活趣事。</p> <h3>  在过去,出行有船,后期有单车,但是更多的还是走路。在和平县,就有一位先贤步行到延安参加党七大会议。后来有摩托车、汽车。现在京九铁路经过东水镇并设立站点,大环市路在东水境内通过。粤赣高速、龙河高速、汕湛高速等都在不远处。</h3><h3> </h3> <h3>  霞光里的东水镇,如诗似画,置身于此,您就成了画中人、诗中歌。</h3> <p class="ql-block">  特别鸣谢 : 张小亮、刘振明提供照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