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暑行(九)到弥勒看世界最大笑佛,访“阿细跳月〞发源地

闲庭信步

<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能以某位菩萨或佛的名字命名,一定有其特别之处。说实话,我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决定来弥勒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弥勒市</b>位于云南东南部、红河州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835.4毫米,平均气温18.8℃。全市面积4004平方千米,2023年常住总人口为53.39万人,城镇化率55.66%。</p> <p class="ql-block">弥勒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唐宋时期“弥勒部”居住于此得名。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设弥勒县,2013年3月撤县设市。</p> 一、锦屏山有世界最大笑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锦屏山</b>位于弥勒市城北10公里处,因山体形似弥勒佛而得名,是滇东南著名的佛教胜地,拥有世界最大的笑佛弥勒佛和千年古刹弥勒寺,融合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锦屏山山形独特,远看像一道巨大的屏风,细看则像一尊自然天成的弥勒巨佛,钟灵毓秀,气势磅礴。山中还有千年梯田、百年古树、潺潺清泉等,生态景观优美,“绿荫叠翠、清泉潺潺”,宛如仙境。锦屏山景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85%,山体长约3公里,宽约2公里,海拔最高点1999米,从山脚下登顶礼佛需要攀登1999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上有个千年古刹弥勒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弥勒寺:</b>始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由僧人如玉募资兴建,历经数百年风雨,成为滇东南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乾隆年间,弥勒寺得到大规模重修,乾隆皇帝御赐寺政三宝:金漆托盘、檀香木雕佛像、清洁佛珠,一时声名大振。</p> <p class="ql-block">清咸同年间,寺庙遭兵燹之灾,残破不堪。后历经多次重建、修葺,方保绿水青山之锦屏。1999年,弥勒寺在锦屏山巅建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寺庙也进行了恢复扩建。</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上有世界上最大的笑佛弥勒大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弥勒大佛:</b>坐落于锦屏山的心脏部位,登上1999级台阶,便来到弥勒佛的坐下。这尊金光灿灿的笑佛取自于传说生活在唐朝未年的布袋和尚形象,是世界上最大的端坐弥勒笑佛。高19.99米,意为1999年奠基兴建,其基座高4.96米,镶满莲花瓣和如意宝珠,2017年重塑金身,全身为锡青铜铸造。大佛笑容满面、目光深远、神态端庄,发出会心的微笑。"弥勒"是梵文的音译简称,意为慈悲。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姓,名叫阿逸多。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p> <p class="ql-block">佛经记载,弥勒现在还是菩萨,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门弟子,弥勒在释迦之前先行去世,继释迦之后成佛。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弥勒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常说:"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弥勒在天上四千年相当于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弥勒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经过降生、成道、出家、说法,最后成为一个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大转法轮,三度说法,广度众生。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讲法时,弥勒菩萨经常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提问,为大众请佛解释佛译,后来释迦牟尼认为弥勒是非常有能力有担当的一个人,于是决定把度众之任,托付于弥勒。</p> <p class="ql-block">每到一寺院古刹,总可以看见大量的善男信女请香向菩萨或佛朝拜,经常是4个方向都要拜到。其实按照达摩禅法的精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只要心中有佛,何须四处朝拜。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p> <p class="ql-block">这次出来发现云南的双胞胎特别多,每天出门差不多都能碰到一对两对的。不知道云南的卫健部门是否研究过这种现象!😊</p> <p class="ql-block">弥勒寺大雄宝殿旁边,有一处〝第一佛手”雕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一佛手</b>:此佛手在佛教里称为施无谓印,象征佛法无边,世事只有人不做,没有佛不知,要是做了坏事应该反省自己,及时修正;如若做了善事,自己无需张扬,佛自会晓。掌心的法轮是佛教的标志。</p> 二、“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在可邑小镇 <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接触“阿细跳月”,是大四时参加1984年建国35周年天安门集体舞活动。那时候恐怕决想不到,41年后我会来到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可邑小镇。真是世事难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可邑</b>"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span>,也是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阿细跳月〞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弥勒阿细文化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可邑集喀斯特地貌风光、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是国家 AAAA 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迎宾寨门:</b>可邑小镇位于云南弥勒市西三镇,距市区21公里,海拔1930米,森林覆盖率80%,属封闭的岩溶发育高山地貌区。寨门迎宾仪式为彝族阿细人待客最高礼仪。</p> <p class="ql-block">小镇彝族歌舞及阿细跳月的表演场地,每天定期表演,每场半小时。下一场马上开始,围廍里已坐满了游客。</p> <p class="ql-block">乍一看,主持人是不是有几分董卿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开场先活跃气氛,主持人现场教大家说彝族话。</p> <p class="ql-block">传统彝族舞蹈《<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阿细跳月</b>》起源于南诏时期(大致与唐朝同期),传承千年,如今已声名远播,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传在刀耕火种时期,阿细人在播种时等不及烧荒火星的熄灭,便赤脚在滚烫的田野上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余火的灼烧,人们便两脚不停交替跳跃以进行劳作,由此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的"阿细跳月"。(借图)</p> <p class="ql-block">这位彝族大姐表演用树叶吹奏乐曲。用树叶吹歌,㤿们小时候也玩过,只是吹得不够专业,当然也比不上这个彝族大姐。😊</p> <p class="ql-block">(借图)</p> <p class="ql-block">这位彝族姑娘刚表演完阿细跳月。(借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阿细﹣彝族阿细人</b>: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啊细",是彝族的一部分。阿细人保存着许多神秘的文化风俗,其中,民族歌舞"阿细跳月"和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均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细跳月"流行于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舞蹈热情奔放,气氛炽热,是彝族群众著名的社交娱乐形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阿细婚俗</b>:阿细人的恋情浪漫而精彩,婚俗也格外俭朴而独特,挑担水、背背柴,男女们通过劳作定终身。姑娘上山找回一背篓柴火到男方家里,男方父母让姑娘快把柴火放到柴堆中。小伙子把一担水挑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连忙让小伙子把水倒入水缸中。这便是双方父母都同意了这门婚事,二人从此结为夫妻,白头到老。</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阿细百年老宅</b>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彝族阿细人长期聚居的见证。这些老宅承载着阿细人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统,是研究彝族建筑和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阿细百年老宅保留了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以黑瓦黄墙为特色,依山而建,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土黄的房屋墙壁上画着阿细跳月不同年龄段的舞蹈动作,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壁画不仅是装饰,更是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p> <p class="ql-block">可邑村还有<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云南省省立西山第一小学旧址</b>,现作为非遗文化传习馆使用,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该旧址1931年创办初级小学,即“可邑省立西山民族小学”。1945年更名为“滇胜乡中心国民学校可邑分校”。1950年被命名为“弥勒县西山第一中心学校”。1951年由云南省委、政府接管,更名为“云南省西山第一小学”,直属省教育厅管理。1962年该校交归弥勒市管理。目前由弥勒市城投公司管理,并作为非遗文化传习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相思桥</b>位于寨门入口左侧原始森林-密枝仙境之中。(借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虎啸山林</b>位于进入可邑古村道路的右侧山顶。虎,被彝族视为百兽之王,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千百年来,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借图)</p> <p class="ql-block">可邑彝族火把节。(借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