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群的美篇

刘承群

<h3>弋阳刘家村:千年家脉,源起节度公刘汾<br><br>在江西省弋阳县(古属广信府)曹溪镇的刘家村,古名新陂刘家,现有刘姓住户260户,多为刘汾第七子汉广公、第九子汉胜公、第十二子汉宁公、第十三子汉彬公的后裔。汾公祖茔及汉广公、汉胜公、汉宁公、汉彬公墓地均坐落于此,历经千年风雨冲刷,依旧岿然完好。一段跨越千年的家族史,始终与唐末节度使刘汾的名字紧紧相连。<br><br><br><br></h3> <h3><br>刘汾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梁龙德元年(即后梁末帝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三月初十日巳(午)时,享年七十四岁。这里不仅是刘汾的长眠之地,更是其后人坚守千年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族人的荣光与执着。<br><br>刘汾,字伯临,乃唐末名将刘巨容之子,原籍淮北徐州。自幼聪敏好学的他,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公元871年),23岁时登进士第,初授兵部员外郎。在那个藩镇割据、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刘汾辅佐父亲刘巨容投身平定黄巢起义的战斗,屡立赫赫战功。彼时,他将黄巢与普通起义将士加以区分,在黄巢兵败后,蒙诏镇守饶、信二州。到任后,他轻徭薄赋、安抚百姓,竭力恢复地方秩序,功绩卓著,累官至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镇南军节度使、特进银青光禄大夫等,后又加封为中书令、彭城郡开国公,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br></h3> <h3><br>刘汾的家族脉络亦堪称传奇。他娶九位妻子,育有十四子,诸子皆以“汉”字冠首为名,足见其对家族传承的深谋远虑与对先祖荣光的追怀。长子汉兴、次子汉升、三子汉从、四子汉明、五子汉宗、六子汉瑞、七子汉广、八子汉匡、九子汉胜、十子汉吞、十一子汉英、十二子汉宁、十三子汉彬、十四子汉平,子孙后裔如今已遍布全国,延及海内外,人口达数百万之众,尤以江西、安徽、湖北、天津、河北等地为多。<br><br></h3> <h3><br>自刘汾安葬于此,刘氏后人便在此扎下深根,将守护祖墓视作比生命更重的使命。早年族中人口尚稀,势单力薄,屡遭当地汪姓欺凌。为护佑先祖安息之地不受侵扰,为守住家族的根与魂,刘氏一族与汪姓的较量,一争便是千年。<br><br>这千年间,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刻在骨血里的坚守。多少个寒来暑往,一代代刘家村人用脊梁撑起守护的责任:春耕时不忘绕墓巡查,秋播后总要来此培土;遇上风雨侵蚀,不等号令便自发修补坟茔;面对强权压迫,老人们会指着祖陵告诉孩童“这是咱刘家的根,丢不得”,青壮年则握紧拳头“宁流血,不后退”。他们中,或许有在冲突中受伤致残的汉子,有为筹措护陵资费熬白了头的长者,有把一生光阴耗在祖陵周边的守望者……没人记得清具体有多少人付出过什么,但千年未断的守护,早已把“不惜性命、甘受辛劳”的执念,融进了刘家村每一寸土地,刻进了每一个刘姓族人的基因里。<br><br></h3> <h3><br>2018年,刘氏后人斥资800多万元修建汾公节度祠,既是对刘汾功绩的深切缅怀,更是对这千年守护精神的郑重致敬。这座静静矗立的建筑,见证着刘氏一族从唐末至今的血脉相传,也诉说着一个家族为守护根脉,跨越千年而不渝的深情与坚守。刘汾虽已远去,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如同那座节度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始终激励着刘氏后人砥砺前行。<br><br></h3> <h3><br>在此,谨代表全国400多万汾公后裔,向弋阳刘家村的宗亲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与最崇高的敬意。千年来,你们守着祖地,守着祖陵,为这份坚守殚精竭虑,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护。这份对先祖的赤诚、对家族根脉的执着,早已成为整个刘氏家族的精神丰碑。正是你们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与辛劳筑起的屏障,让先祖的灵寝得以安宁,让四散的族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都能循着这根找到精神的归宿。<br><br>这份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将永远镌刻在每一位汾公后裔的心中。它会化作我们传承祖训的动力,化作家族团结的纽带,激励着全体族人不忘来路、携手奋进,共同续写家族的辉煌篇章。<br><br>汾公后裔三十八世 天津 刘承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