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5日,陆丰午后的天空依旧低垂,乌云密布,仿佛酝酿着一场即将落下的大雨。我们决定提早返程,车缓缓驶过乡间的田埂小路。窗外,田野铺展如织,远山隐在朦胧的雾气中,天地间浸润着水汽与宁静。车里,我与姐姐们倦意未消,不知不觉便在座位上打起了瞌睡。</p> <p class="ql-block">恍惚中,耳畔传来姐夫一声低呼:“牛背鹭!”语气中带着惊喜。他迅速将车停靠在路边的安全地带。我尚未回神,身子已本能地一跃而起,抓起相机,推开车门,奔向田野。</p> <p class="ql-block">刚踏上田埂,还未看清目标,那只白羽灵动的牛背鹭已被我的突然闯入惊动,振翅而起,飞向了远方。它那一身雪羽,在午间的田野上划出一道静美的弧线,仿若一笔轻描,一瞬即逝。田间,一头老黄牛也被我的举动惊扰,缓缓转头,用不悦的目光死死盯着我,仿佛在责怪我扰乱了它与老友的宁静时光。</p> <p class="ql-block">我伫立田边,心中闪过一丝懊悔,却又忍不住轻笑。而就在此时,那只飞远的牛背鹭,竟又折身飞回,宛如一位察觉来者无意冒犯的老友,轻盈地落回老黄牛身旁。黄牛这才收回恼怒的目光,缓缓垂首继续咀嚼青草。牛背鹭则静静守在一旁,目光警觉而温柔,仿佛它们之间早已习惯彼此的陪伴,如田野深处最默契的诗行。那一刻,天地无声,云低风轻,一牛一鹭,在绿野中,共绘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Eastern Cattle Egret</p><p class="ql-block">学名:Bubulcus coromandus</p><p class="ql-block"> 东方牛背鹭是鹈形目鹭科牛背鹭属的鸟类,别名: 黄头鹭、牛鹭、田鹭、牛鹤、放牛郎。其特征是白色羽毛,繁殖季节会点缀浅黄色羽羽,喙呈黄色,腿部呈灰黄色。繁殖期成鸟以其金色的婚羽和延伸至面颊和喉咙的浅黄色羽色为特征。原产于南亚、东亚和澳大利亚。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次大陆、中国南部、韩国、日本至东南亚,北部种群在东南亚过冬。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东方牛背鹭是一种体型矮壮的白色鹭类,长46-56厘米,重270 - 512克,翼展88-96厘米。体格健壮,颈部和腿部相对较短,因此呈现出驼背的外观,具有强壮的喙。非繁殖期通体洁白,喙为黄色,腿为灰黄色。繁殖期时,头部、颈部、胸部和背部呈红褐色,喙呈红色,喙尖呈黄色,鼻沟呈紫色,腿部呈红色。虹膜黄色,繁殖期时眼部皮肤变为鲜艳的红色或粉色。幼鸟与非繁殖期的成鸟相似,但腿部和喙通常呈黑色。与其他鹭类相比,牛背鹭的喙和腿均较短。它们的眼睛适合双眼视觉,有助于进食。</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东方牛背鹭更喜欢干燥开阔的栖息地。它们偏爱季节性洪水泛滥的草原、牧场、农田、湿地和稻田。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有时也会形成数十只的大群。一些种群具有迁徙性,而另一些种群在繁殖后会分散,这展现了它们非凡的迁徙适应性。它们常伴随家畜,尤其喜爱站在牛背上或跟随在耕作的牛后,捕食被惊扰的昆虫和牛背上的寄生虫。研究表明,与牛群一起觅食时,东方牛背鹭的觅食成功率远高于单独觅食,捕食成功率是单独觅食的3.6倍。它们的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蚱蜢、蟋蟀和苍蝇等昆虫,以及蜘蛛、青蛙和蚯蚓。它们会在一些不寻常的环境中觅食,例如铁路沿线和海鸟聚居地,捕食鸟蛋和雏鸟。该物种在繁殖群落中会发出低沉、沙哑的锯齿状叫声,但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保持沉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东方牛背鹭的繁殖期为4 - 7月。通常群居筑巢,靠近水体,并经常与其他涉禽一起筑巢。巢是由雌雄鸟在树木或灌木丛中用树枝搭建的平台,雄鸟收集树枝,雌鸟整理树枝。巢由枯枝构成,内铺少量干草。每季产卵一窝,4 - 9枚,孵化期为21 - 24天,雌雄鸟共同孵化。雏鸟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它们通过父母双方反刍食物的方式进食,并在21天内长满羽毛。它们在两周大时开始离巢攀爬,但直到六周大才能飞行。羽翼丰满后,它们会返回巢穴,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继续进食。东方牛背鹭野外寿命平均约10–15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