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校长

华夏一钓翁

<p class="ql-block">  上个月退休了,回想起四十一年的教书生涯,对我帮助的人很多,其中受益最深的还是赵永信校长。</p><p class="ql-block"> 我是通过考试和面试才被录取为顶编民办教师的。</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个世纪1984年8月份的事儿,面试的时候赵校长是评委之一,他对我的粉笔字、讲课都赞赏有嘉。被录取的四个人当中我被分配到了中心校,而其他的三个都去了下面的分校。这样我和赵校长就成了同事,闲暇时间我爱好书法,他喜欢在旁边看我写字。</p><p class="ql-block"> 跟我说他父亲民国时期时是私熟先生,毛笔字写的非常好,可惜老人家去逝的时候墨宝都烧了。</p><p class="ql-block"> 他在家族叔伯兄弟中最小,哥五个都是父亲取的名:“仁、义、礼、智、信”。看来老爷子应该是很有学问。</p><p class="ql-block"> 赵校长是1953年阜新师范学校毕业的,被分配到了乡小学教书。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分校校长、乡文教助理员、中心校校长。因为还管着下面四所分校的业务,所以我们这里叫“大校长”。</p><p class="ql-block"> 他当过乡当时叫公社的文教助理员,经常到各村包片儿,认识我父亲。回家后和父亲说起他来了,父亲说这人是大孝子,你能在他手下工作我放心,好好跟人家学,工作中不明白的地方多请教;最主要的是别犯混。父亲知道我犟,怕我跟领导闹矛盾,所以就提前给我打预防针。</p><p class="ql-block"> 你别说,赵校长在工作中真的是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他经常听我的课,课后都是表扬的同时指出不足。印像最深的是上语文课时,板书课文题目后习惯地在最后一个字右下角点个小点儿。下课后赵校长先没走,到我跟前拿起语文书让我看书中的课题,然后他笑着用手把我黑板上的小点抹去了。这神态这动作我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我没上过师范学校,不懂得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上课时只知道一味地自己在讲台上讲,也就是离学生远,不光是我我所认识的不少老师都这样,没有和学生融为一体。有一天赵校长听完了我讲课后说:你讲课时不能光自己在上面说,要时不时的环视一下学生,看看他们是不是认真听讲了,有没有在下面搞小动作的。他的话如醍醐灌顶,怪不得我所教的班级一直成绩不高呢,原来的根源在这。</p><p class="ql-block"> 赵校长是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同事中有个老师管他叫姐夫,没事儿跟他开玩笑说:文化大革命时你在孙家当校长,上下班不走大路,竟走路边的树趟子,手里拿个镰刀把儿。</p><p class="ql-block"> 他性格比较好,从来不和老师们发脾气。当时有教育办,书记是从乡政府调来的,在乡里当过党委秘书。人奸脾气不好,开始他俩挺好,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有矛盾了。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书记对赵校长破口大骂,而他确一言不发。我真的挺佩服他的含养性呀。</p><p class="ql-block"> 他俩不和后赵校长被调到乡初中任后勤校长,又来了一个大校长,两年后和书记还是不和。谁的原因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赵校长退休后在县城里买楼了,离我家不远。好像是2004年左右,这一年教师数次补发工资,他经常来我家打听情况。有一天他又来了,还给我拿来一块民国时期的龙门墨,说是他父亲留下来的,翻箱倒柜强找到。</p><p class="ql-block"> 对搞艺术的我来说,这个可真是好东西。</p><p class="ql-block"> 老爷子当时已经八十多了,生活一直很简朴,两个儿子都非常有钱。我没去过他家,听别人说的,住在楼里晚上不点电灯,还点蜡烛。不知道真假,那得多黑呀。</p><p class="ql-block"> 他每天起早贪黑去捡破烂,岁数大了儿女们也说不听。有一天天不亮就出去捡破烂被汽车撞了,没抢救过来去逝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说呢,他们那代人从解放前过来的穷怕了。他在同龄人中工资是最高的了,说不上为什么就误入捡破烂这条道上了,结果把命搭上了。听说后真的挺惋惜的,他在我心中始终是个善良而又耐心的长者,在人生的成长路上对我有过很多帮助的,我至今还很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