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避暑茫荡山

巴山蜀水

2025年7月16日,我们一行朋友来到福建南平茫荡山的茂地村里村休闲避暑。 <p class="ql-block">走进茫荡山“里村浅驿”。酷暑难耐的季节,我们在此感受乡村山野间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茫荡山是一处极好的避暑胜地,人称“福建的庐山”。这里山幽林深,清泉潺缓,云雾缭绕,森林茂密,即便盛夏到此,也会感到凉意袭人。</p> 茂密的竹林 <p class="ql-block">茂地村是原茂地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分为主村茂地村和里村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海拔约800米,系属茫荡山脉。</p><p class="ql-block">里村现仍有不少的木板房。这些木房子,往往就地取材,利用山中的木材建造而成。每一根木头都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留下了风雨的痕迹。它们见证了山里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山里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村头的天湖(里村水库)碧波潋滟,湖畔微风裹挟着淡淡的绿植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p> 经朋友指点,我们来到三千八百坎景区。<div>三千八百坎,为国家一级景点,因过去从坎脚至坎顶为三千八百级石阶而得名,是我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拍过同名电视剧。<div>三千八百坎关口石拱门前留影。<br><div><br></div></div></div> 三千八百坎经民国重修,现为五千五百余级。相传过去曾是一条羊肠小路,当年北宋杨八妹带兵入闽,因山路崎岖,运粮不便,下令修此古道。这里还有许多美丽传说,使它富有神秘的色彩。三千八百坎景区,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古树名木众多,是海内外扬名的闽赣古道。<div>关口为石拱门,内有一木构亭榭和宋代的石砌古堡。</div> 古堡大殿内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北洋政府总统曹锟题赠给修路有功的王堂选的“义问宣昭”匾,该匾在文革中被村民藏起,文革后才重见天日。 古道的坎头有几棵高20余米的柳杉,均有千余年的历史。 三千八百坎原路是用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块铺成,由于年久失修,古道难于行走。1911年,茂地乡筠竹村68岁的老农王堂选募捐筹资多年,亲率工匠用了十年时间勘察设计,凿岩削壁,铺筑石阶,于1920年将三千八百坎整修一新。重修后的三千八百坎每级石阶高度均降至15厘米(除靠山顶一段因地势陡较高外)共有5800余级,每级石阶宽近两米,用一或二块石条铺成,工整美观,行走方便。<div>在高190 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的花岗石正中竖刻“义声载道”四个大字,石碑右刻“王善士堂选捐金修路不辞劳费颂德者遍道左爰为勒石以志不朽!”左刻“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福建省长萨镇冰”,下方刻有篆体“福建省印”方形章。<br></div> 闽赣古道全长约5公里,作为古代闽北通往江西的商贸要道,该古道承载着宋代以降的商品运输历史。近代该区域曾是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区域。<div>山路曲折盘旋,毕竟朝着顶峰延伸‌;溪流蜿蜒逶迤,终将向着大海奔腾。走过三千八百坎,你就会相信: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幸运总会与你不期而遇——请坚信,只要越过这道坎,人生之路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顺畅!<br></div> 我们乘舟穿过里村水库,探寻大山里的秘境。 在水库依山的尽头,我们弃船登山,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来到龙井亭。岩石、溪流......好一个曲径通幽处。 当你站在龙井瀑布前,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飞泻而下的水流,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绸带从天际垂挂而下。 漫步在茫荡山间,凝视着龙井瀑布,人们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思考。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了忙碌与喧嚣,而来到这里,却被提醒应该慢下来,去欣赏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无限意义的事物。瀑布的轰鸣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听到它的人重新审视内心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宁静,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份简单幸福。 又见炊烟升起,山村的烟火气。 小山村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谧地镶嵌着青山绿水之间,炊烟袅袅升起,鸡犬相闻、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出宁静而又淳朴的田园风光。 山村代表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逃离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世外桃源。山村,这个充满诗意的词汇,便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代表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海拔800米的“天上村落”,青山环绕的小山村,村庄藏于茫荡山烟雨云雾间,宛如人间仙境。在此休闲避暑,泛舟湖面,探寻幽径,攀登古道,观赏飞瀑,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与美好。<div>山村无处不幽雅,静享自然好风光。远离都市喧嚣处,寻觅心灵净土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