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去贵州荔波

树下读书

<p class="ql-block"><b>正在整理往日的旅行日记,修改完善和编辑。工作量挺大的。天气热,无法外出了,除了游泳之外,好像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美篇的小锁编辑说,趁着这个时间应该多写几篇美篇,我觉得很有道理。整理到2013年贵州行部分,其实无需做大的修改。关键是贵州行没做过美篇,正好完成作业了。以下为贵州行日记原文。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陆陆续续写湘黔行的游记,选择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某一个具体侧面,写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和感触。严格地说不完全属于游记性质,更像是一个个小片段,印象碎片的整合。我的本意是尝试多种写作方式,看看什么样的写法效果最好。按照日程排列,已经写完了张家界(村行)、凤凰(走过风雨桥)、梵净山(无处青山不道场)和云舍古村(永远的远方),“现在”已经进入贵州地域很深远的部分了。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荔波县城——小七孔景区。这一篇文章采用日记方式叙述,在荔波的两天时间里,每一天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大胆尝试,自娱自乐,如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11月3日 星期日 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整天都是在路上,从贵州北部直贯贵州南部。上午10点自铜仁出发,走高速公路,下午2点到达都匀。原来打算在都匀住一个晚上,主要是考虑二哥腰部不适,长时间乘车是否吃得消。但是在都匀长客站,二哥手一挥,说“不住了,走。”我立马赶到售票窗口,买到下午2点20分至荔波车票,连厕所都没去。中午饭没吃,我在车站买了两罐八宝粥带上车(两人每人一罐)充饥。又是奔走在路上,5点半到达荔波,天还没黑。找了几家旅馆,最后入住“齐鲁宾馆”。80元|宿,条件还行。预计在这里住两个晚上,也许三个晚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铜仁出来,经过玉屏、凯里等地到都匀。都匀到荔波也是三个小时,途中路过独山。这个独山就是抗日战争中,接近最后阶段,日军进攻西南地区打到最远的地方。印象中见过一篇回忆文章,讲到国军与日军血战,在蒋介石严令之下不准后退一步,最终阻挡了日军进攻的势头。不过这是很久以前看到的文章了,可能记忆不准确,需要再核实一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速公路只通到独山,独山至荔波走的是省道,路况明显差多了。不过这仅仅是指与高速公路的比较而言,事实上省道尤其是山区的道路也还是很不错的。我常常希望能够从车里跳出去——不是自杀,是拍大片,因为路边的风光实在是太美了。客车在山谷中盘旋上下,不时有一片片田地村庄映入眼帘,这种山中的小盆地,溪流纵横炊烟袅袅,如世外桃源一般,拍摄的效果一定很好。可惜客车无知司机无情,只管往前猛跑,哇哇。</b></p> <p class="ql-block"><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贵州的高速公路网相当发达,而且仍然在继续大规模的建设之中,地图几乎一年一个变化。我想毫无疑问,在这种多山省份建设高速公路,投资巨大、工程艰险。如果不考虑国有银行是否因为负债过度而破产的因素,高速公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贵州的面貌,在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即使仅从旅游角度看,贵州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交通便利当然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此观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贵州的长途客车普遍车况不错,长客站的管理也比较正规。今天在都匀车站买到荔波的车票,被要求出示身份证,进站检票用激光扫描,车票上打印持票人姓名等。旅客欢迎正规严格的管理,这是出行安全的基本保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晚上在齐鲁宾馆旁边的一家小饭店吃了盖浇饭,便捷省事。这个小饭店是我在寻找宾馆时注意到的,吃饭的人很多,那么应该不错。自助游出门在外,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路问路必须具备方向感,到陌生之处首先注意观察环境。出现听力障碍以后,耳听八方我是做不到了,但是眼观六路还可以。不过中午吃八宝粥,晚上吃盖浇饭,省钱而太简单,明天要吃好一点。</b></p> <p class="ql-block"><b>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简单说荔波小县城的印象。这里是贵州南部,邻近广西,温度高、多雨雾。县城很小,感觉比江口县还小,只有几条街;但繁华程度与江口相似。来之前查荔波攻略,游客一致推荐荔波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据说很干净。不过现在中心地区也在建大楼,拉土石方的大车轰轰跑,尘土飞扬,卫生差多了。顺路进入售楼处打听一下,本地的楼价也达到了4千元上下,并不因为地处偏远而便宜。街道两旁种植椰子树,不甚高大。街头行人有匆匆奔走的,也有悠闲溜达的,总体上精神面貌都不错。来到贵州虽然才几天,已经颠覆了在此之前存在的印象,即贵州荒蛮偏僻简陋。这些年贵州的发展速度很快,至少在城市、包括这些县城,与全国其他城市并无区别,甚至更好一些。当然,我没有去过西部地区,尚不知情况如何,也就无法比较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进入黔西南地区,道路两旁出现大量苗族村寨;黄色、木结构或者仿木结构,二层小住宅,很有特点。不过这是在道路边上的村庄,很多带有度假村性质。应该是为了发展旅游而新建的民族风格村落。我想如果有可能,应该到非景区、真正的苗族布依族聚居区看看,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子不为外人知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行程过半,前半程主要是看山游山,张家界、梵净山是一等一的名山。后半程则是赏水,荔波小七孔,安顺黄果树皆因水而闻名。最后一站贵阳是省会,买点食品回家表示诚意呵呵。</b></p> <p class="ql-block"><b>11月4日 星期一 多云转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晚上与老婆短信联系,家里新换的暖气出现漏水问题,郁闷,心里有负担了。每次我离开家,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奇奇怪怪的问题。老婆说明天找安暖气的师傅过来处理,只好如此了。</b></p> <p class="ql-block"><b>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在小七孔公园游览一天。小七孔公园号称胜过九寨沟,局部景观的确有相似之处,当然“胜过”云云是广告手法不足为奇。相似之处在于众多瀑布和纯净的蓝水河流以及清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小七孔公园实际上就是一条河流贯穿始终,产生了瀑布(68跌瀑布)、碧潭、小小的湖泊。河水呈现为蓝色,很清澈。在绿竹茂林掩映之下颇能引人遐思。公园里有环保车驱驰,因为面积广大,不坐车实际上是走不过来的。环保车每人40元,稍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前面提到与九寨沟相似,犹如九寨沟一个局部当是持平之论。不过以荔波这样一处偏僻之地,开发出如此大规模旅游景观,已经实属不易。至于实现“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胜地建设目标,恐怕还要期以来日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在这里总是拿荔波与九寨沟比较,固然有先入为主、听信宣传的噱头的因素(说明有些广告其实适得其反),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九寨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标杆性质。我认为小七孔确实很不错,至少在北方绝难寻觅如此秀丽、多姿多彩的景区。我在这里、一天照了近千张照片便可证明。刚才躺在宾馆床上把照片过一遍,有很多绝妙的景观。顺便说一下,每天晚上回到酒店后,过一遍当天拍摄的成果是一个习惯。不仅对照片进行筛选,实际上也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当入园之后,看了小七孔桥(建于清道光年间,曾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又看了68跌瀑布、水上森林之后,还有一座“湿地”,不过是一片荒草地。这时觉得“还行”,但难免有“就这么样了吗”的疑问。坐上环保车,忽然又跑了20分钟(快速行驶20分钟就走出去挺远了),来到河流的上游,哇,一座清潭!碧水如玉、潭清而渊深,不禁慨叹“既有此潭就不算白来”了。必须承认,因为连续的旅行,出没于一流景区,对于眼前的美景有些麻木了。但是小七孔的水独具特色,还是很值得拍摄。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实际上每个地方都是“唯一”,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因此默默欣赏就可以了。就像你不会因为曾经吃过一顿美餐,就再不吃饭了一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湿地”旁边的树林中,天空中忽然飞来一群鸟,五颜六色十分鲜艳的羽毛。这是一群大鹦鹉,非常漂亮的鹦鹉。头一回在野外环境,见到非人工豢养的鹦鹉,让我心中充满欢乐。遗憾的是仓促之间没有照下来——试着用P500的长焦端拍摄,很难对焦。旅行中多次尝试基本都失败了。也就是说,用这种长焦机拍鸟近于无用功,除非是遇到傻呆呆鸟。说实话,呆傻的人有,鸟,没遇到过。</b></p> <p class="ql-block"><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午在公园里没找到合适的吃饭地方,仅有一座餐厅太贵了;我以为总会有卖小吃、方便小吃的地方,还真就找不到。转瞬即逝的时光过得飞快,最终在某处休息点,买了2穗煮玉米权慰饥火。旅行攻略上有介绍贵州特色竹筒糯米饭,如今不见了,可能与旅游淡季游人不多有关。到处都是贩卖银手镯的小摊小贩,穿苗族服饰做卖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晚上我们在荔波县城美食一条街用餐,吃樟江烤鱼、回锅肉和烧茄子,喝雪花啤酒。樟江烤鱼是当地特产,据说很美味,肉嫩而少刺。我说“据说”,因为这一盘小鱼实在是没吃出什么特点。美食街离我们住的齐鲁宾馆不远,不超过10分钟路程。美食街晚上吃饭的人可不少,多数是吃烧烤和火锅,热气腾腾。祖国人民东西南北口味都差不多啊,都对烧烤情有独钟。希望荔波和贵州的发展也能如火锅一样热气腾腾,保持旺盛的人气。</b></p> <p class="ql-block"><b>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确定明天离开荔波去安顺,开始黄果树之旅。本地的大七孔和茂兰保护区就不去了。时间比预计多出来一天(因为在都匀没停留),在安顺看看去织金洞的可能性有多大。明天是周二,在路上。周三游览黄果树。周四如可行去织金洞,然后去贵阳,就是这样了。</b></p> <p class="ql-block"><b>附: 独山战役链接:读《张发奎口述自传》,其中有关于独山战役的简单介绍(张时任抗日战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辖区为两广及贵州)。网上亦有说明。我在这里引用网络著名军史作者王外马甲的一段话,如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实上,早在(1944年)12月1日,国民党军就已经放弃了独山县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2月1日,独山县城开始起火,12月2日,火势达到顶点,两天后,这座曾经被称为“小上海”的小城就变成了一片废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有人认为“独山大火”是日本鬼子干的,也许真是这样的。其实,即便是国军所为,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也是无可厚非。不应该的是,同在12月2日,都匀县城也燃起了大火、同样把整座城市烧成了废墟,而实际上,日军根本就没有进攻都匀,最近的日本兵距离都匀市也在五十公里以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首先进入独山城的是日军第13师团的第104联队,他们是沿着广西至贵州的铁路走过来的,在两百多公里长的铁轨上步行四天,完全是正常的行军速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独山火车站,日军联队长福海三千雄大佐写下了四个大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无血占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四个字,应该成为中国军队的耻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2月3日,13师团的第65联队、第116联队、工兵第13联队,以及第3师团的第34联队、第68联队、工兵第3联队也陆续到达独山县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实,这些日军部队并不是满员抵达的。比如34联队的大部队此时还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要到12月10日才能够进入荔波,可他们的联队长二神力大佐却带着十几个人先跑到独山来了。这帮家伙争先恐后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得到一份“深入支那腹地”的光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44年12月3日的独山城,遍地瓦砾、遍地焦土,遍地是无名的弃尸、遍地是难民的哭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直到今天,黔南一带仍有许多当年的孤儿,他们已经成为了祖父或者祖母,却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哪里,不知自己的亲人在何处。</b></p><p class="ql-block"><b>是军队的无能导致了百姓的苦难,是军队的无能造就了敌人的光荣。</b></p> <p class="ql-block"><b>后记:整理十多年前的旅行日记,有点想法。第一是当时所写的旅行日记都过于简单。可能考虑到旅途中书写不便,回家以后再去补充细节。然而回家以后基本上就放下了。现在再来回想旅途过程,几乎什么都记不住了。但是缺少细节的日记毫无价值,不过无法弥补了。第二是十几年前还没有用上智能手机,也不存在12306购票、高德地图导航等等便利条件。可见时代变化有多大。不过换一个角度看,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助游,完全依靠个人能力。孰优孰劣看自己的想法了。第三是时间过得真快,而且机会真难得。稍微放松一点,时间就像徒手抓沙子一样,嗖的一下就漏光了。关键是生活的热情或者说生命力,呈现断崖式下降的趋势。岁月的沙漏里,仅剩下的一小撮沙粒,就是这篇日记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3年12月16日初稿</b></p><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23日修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