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山怀古

吴志云

<p class="ql-block"> 九里山怀古(一)</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到过一些名山大川,见过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然而,留在记忆中的那山那岩,都是那么的苍白,如过眼烟云。惟独九里山,就只见上那么一面,居然生出强烈的震撼和不尽的思绪!是九里山的妩媚,抑或九里山的娇滴?不!是九里山格外的阳刚、豪气、雄浑和冷峻,是九里山裸露的石岩,那历经了千百年风雨侵蚀,依旧肆意地展示着的顽强、不屈、粗犷和坚毅!</p><p class="ql-block"> 九里山海拔173米,在高山峻岭一族中,并不起眼。可它位居古彭城之北,东西走向,群峰罗列,山峦起伏,绵延九里,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九里山与古彭城沾亲带故,便注定要与山南那条黄河古道一起,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嬗变为一现一隐、一浮一沉的两道丰碑,牢牢根植在中华子孙的心底。如今的九里山,尽管已被人工劈开北往的通道,山南阔野建起了高楼大厦,山北平川也是车马充塞,但它那险峻的山势依然,岁月镌刻在岩石上的壮烈的色彩依然。历史风云凝固在山峦的肃穆氛围依然。</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庚辰初冬第一场寒潮降临徐淮大地凭吊九里山的。小车沿宽阔的徐州西三环北行,九里山绵延横亘的雄姿,扑面而至。山体豁开处,穿山而过的通道西坡岩上,摩刻着当代著名军事家张爱萍将军手书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八个大字,字势恢宏犹如陈兵百万,笔锋飘逸深藏决胜千里之玄机。</p><p class="ql-block"> 呵,九里山,这就是楚汉相争最后大决战的战场?这就是群雄逐鹿拼搏厮杀的地方?这就是奏响刘汉王朝奠基礼的殿堂?这就是盖世英雄西楚霸王项羽遗恨千古的疆场?是的。历史的活剧就是这样上演的,历史的定论就是这样撰写的,历史的是非就是这样评说的,历史的人物就是这样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站在张爱萍将军手书的摩崖石刻前,确切地讲,是站在九里山裸露的充满悲壮色调的“岩腔”前,仔细地瞧一瞧狮吼般的山峰,静心地听一听过山风的呼啸,虔诚地摸一摸坚硬的岩体,认真地想一想古今往事,我的灵魂被九里山所震慑,我的情感被九里山所倾倒,我的思绪被九里山所牵挂。有如此险峻之防线,有如此雄兵数十万,项羽怎么会陷入“四面楚歌”,兵败垓下,引颈自刎?那个早年嗜酒赊饮、白吃狗肉,乃至寄食嫂家、私姘曹妾的农民“刘三哥”刘邦,怎么会群贤拥戴,蓄势突发,终成帝业?“英雄气短”也好,“后来居上”也罢,历史的结局恐怕不是“胜者王侯败者寇”所能一言以蔽之的,历史的轨迹也不会由于“悔不当初”“错失良机”所能改变的。历史的轨迹,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鸿门宴”的惊险一跳,“鸿沟盟”的朝夕一变,“九里山”的不堪一击,“乌江渡”的生死一别,统统都是历史开的小小玩笑、历史玩弄的市井噱头、历史天幕上飘逸的浮云而已。</p><p class="ql-block"> 站在九里山上,我想到更多的是项羽。项羽是真正的英雄。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腥风血雨的战争永无休止,人类在烽火的隙缝中喘息。项羽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能说是应运而生,至少可以讲是出自乱世。他那飞舞的大戟,就是搅动历史的魔杖。战国末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称得上纷乱之极的时代,每位君王都刻意地整顿兵甲企图称霸,每位智谋之士都刻意地各出奇才施展技巧与抱负。不错,西方秦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的胜利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秦王从戴上皇冠的那一刻起,就面对着东方诸侯亡国破家、新仇旧恨不报不罢休的挑战,期间反抗最烈的就是楚国。历史上楚和秦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几世恩怨几代冤仇,糅杂在人民的心底。楚怀王被骗秦邦客死他乡哀莫大矣,诗人屈原大鸣不平沉尸汩罗警世醒民。当楚国临亡之时,楚国人民发出凄厉的哀鸣,宣称有一天灭掉秦国的一定会是楚国的遗民。楚怀王的孙子项羽就是在这个时候走上历史舞台的,项羽循着陈胜、吴广揭竿一呼的余音,向着秦皇暴政崩溃后纷纷挺身而出的六国王孙说,谁先夺得咸阳谁就封王于此。于是群雄不惜将年轻的岁月投掷在战场,经过千百次大小战争,牺牲了成千上万兵士,最后形成以项羽和刘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此时,在项羽看来,刘邦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对峙是暂时的,最终霸主地位是他项羽的。因为项羽有了不起的自信心,有谁能横扫千军如卷席?有谁能拔山扛鼎冲霄汉!据说,只要项羽发出愤怒的声音,天地为之震动,如果有一千个人站在附近,都会吓得跌倒。这也许是野史称道,但生活中的项羽确实是高大威武、骁勇善战的豪杰。可历史老人就会捉弄人,尽管项羽率部势如破竹向西进逼,可惜没能抢在刘邦之前第一个打进咸阳。遗憾的是,项羽自信太过,在百般狡狯、工于心机、羽毛渐丰的刘邦面前,显得太掉以轻心、太不大在乎、太豁达大度。正是这种过于自信,引导项羽做了个千古不朽的“悲剧英雄”,而与皇冠金銮失之交臂。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项羽、评判刘邦、纵论楚汉,如果项羽能识破陈平的反间计,军师范增能一如既往陪伴左右,项羽就不会丧失拥有最佳谋士的人才优势;如果项羽的心胸更豁达包容一些,用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不会另择高枝;如果项羽不信“天命”、不讲“时运”,哪怕单骑过江,不是没有东山再起、宏图大展的希望……然而,项羽未能跳出自己制造的窠臼,摆脱自己设置的丝网,重振自己昔日的雄风。历史给项羽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历史的局限扼杀了一代枭雄,结果让刘邦捡了个大汉开国皇帝的大便宜。项羽成为“悲剧英雄”的导演不是别人,恰恰是项羽自己;千百年来令人扼腕叹息的项羽悲壮处也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站在九里山上,我与山岩对话,与松柏交流。坚石虬枝在寒风中诉说,诉说着“九里山大战”那一幕幕的悲壮激越。在楚汉相争后期,九里山之战不可避免的,恰恰又是韩信把项羽逼上决一死战的境地。这个战幕的拉开,令多少英雄豪杰青史留名,又让多少豪杰英雄遗恨终身。是的,山岩告诉我,历史上的那天晚上,几场大战后的九里山营地一片寂静,天上寒星稀疏,皎洁的月亮悬挂在苍穹,兀自将温婉的柔光泻在旌旗上。</p><p class="ql-block"> 突然,远处隐隐响起的战鼓一阵紧似一阵。项羽在主帅大帐徘徊,损兵折将,被动挨打,欲攻不能,欲守不得,欲罢不休,情势万分危急。凄风飒飒,觱栗呜呜,俄而车驰马骤,忽而鬼哭神号,像有无数的冤魂在抽噎悲泣。</p><p class="ql-block"> 这时又传来声声楚地歌谣:</p><p class="ql-block"> 九月深秋啊田野飞霜,</p><p class="ql-block"> 天高水涸啊寒雁凄怆。</p><p class="ql-block"> 疆场男儿啊日夜彷徨,</p><p class="ql-block"> 披坚执戟啊孤守沙岗。</p><p class="ql-block"> 离家十年了父母生别,</p><p class="ql-block"> 妻子无依啊独守空房。</p><p class="ql-block"> 虽有良田呵谁去耕种,</p><p class="ql-block"> 邻家酒热了谁与共尝。</p><p class="ql-block"> 白发倚门啊望眼欲穿,</p><p class="ql-block"> 儿女思念啊哭断肝肠。</p><p class="ql-block"> 汉王有德啊降军不杀,</p><p class="ql-block"> 念家思亲者释放回乡。</p><p class="ql-block"> 当此长夜呵仔细思忖,</p><p class="ql-block"> 及早逃命吧免死他乡。</p><p class="ql-block"> 歌声忽高忽低,忽长忽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仿佛九皋鹤唳,四野鸿哀,低低地泛满了营地。一曲楚歌勾起浓浓的乡思,撩动浓浓的乡愁。环视帐中,项羽想起了江东父老对八千子弟的殷切盼望,想起了一把火烧毁秦皇宫的英气凛然,想起了转战千里的岁月在飞扬的尘土中消逝。项羽十分明了,此战一败楚军大势必去,昔日的荣光将成为过去,来临的却是覆灭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楚歌仍在唱吟着,唱得乌骓也不停地怆然悲嘶,难道牠也知道下一次的奔驰就是终结?项羽走出帐外,不禁仰天长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啊,项羽,你的力量能拔得起山,你的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如今你只能慨叹一一乌骓不走啊可由它去,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难道这是“时运不好”所能诠释的吗?难道项羽在推卸失败的责任?项羽的长叹诘问,当时压根就没有多少将士听到,或许就只有他的爱姬在一旁悲痛欲绝地扶琴歌答:“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真是善解人意,真能审时度势。她知道,汉兵的强大攻势已不可抵挡,连项王也英雄气短,她哪有心做人!虞姬是明智的,她最终的选择是诀别项王,让项王义无反顾、毫无牵挂地拼死决斗,以挽回局势。虞姬作为历史人物,她的深情大义,她的悲壮殉情,千百年来被人称颂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站在九里山上看着想着,想着看着,不知怎么,对于刘邦的好感,老是触动不起来。能当帝王将相的,一般来说都是人杰,能当上开国皇帝老儿的,更是了不起。或许是刘邦出道之前曾有过许多庸俗之举、卑下之为、猥琐之誉,或许是刘邦得势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至为了巩固宝座杀尽替他冲锋陷阵的将士的那种无情无义。反正,在项羽面前,刘邦的人格要低落千丈,刘邦的形象要逊色万分;反正,我不喜欢刘邦这个历史人物,尽管他最终创立了汉家400年基业。而我要说项羽是“悲剧英雄”,那是一种大丈夫、伟丈夫、真丈夫的悲愤,是一种天地同歌、日月同吟的悲壮。而刘邦呢?他虽然拥有了天下,又何尝拥有过自己?当他大开杀戒,赶尽杀绝满朝忠良之时,他难道不感到心情沉痛吗?当吕后骄悍、太子懦弱、大权旁落、危机四伏之时,他难道不感到虚空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就要说刘邦是一个“悲剧皇帝”,那是一种良心受到谴责的悲凉,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当然,这个“悲剧皇帝”确实有过辉煌和荣耀,比如,他“善于将将”。且听他平定天下后的一段自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仅一范增而不重用,所以为我所灭。”刘邦的这段自我总结和表白,确是大实话,不是在搞自我迷信,不像有些不学无术之辈沽名钓誉,把功劳统统归于自己。客观地讲,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一大批军事家、谋略家为他出谋划策,指挥作战,治理后方,协调矛盾,刘邦不但不能战胜强敌,甚至连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鸿门宴”那场灾难,是张良帮助他逃脱的;“荥阳被困”,是骁将纪信作替死鬼的;“成皋之战”,是萧何及时提供后勤补给才得以转败为胜的……因此,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刘邦这个皇帝的宝座是机遇给予的恩赐,刘邦得志在于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刘邦此人,史书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什么广交朋友、不分贵贱啦,知人善任、用人唯才啦,倾听谏言、有错必纠啦,豁达大度、通权达变啦,等等。但在我看来,这其中掺杂不少的水分。“避尊者讳”这个史书的通病,谁人不知?“为尊者歌”这种史书的献媚,谁心里都清楚。历史这部“大册子”上,有过多少涂脂抹粉、文过饰非的篇章,糊弄当朝,戏弄后世,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尽上文字游戏当。所以我认为刘邦肯定是捡上了“成者王侯”这个大便宜。而值得深思的是,随你史书怎么录,随你文字怎么写,随你形象怎么拔高,刘邦在老百姓中的口碑都不是那么好。当我听到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高山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已定,我故当烹。”这一段辛酸的冤曲时,心里头感到十分的栖惶。唉,刘邦啊刘邦,你难道非要这样干才能稳坐金銮殿吗?当我读到宋代诗人张方平“才知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咏歌风台》)的诗句时,不禁为张夫子敢于诘责刘邦的勇气所感慨。笔者珍藏有家传的《吴氏宗谱》,其中有唐朝韩愈老先生为汉长沙王吴芮撰写的一篇赞文:“扶赤帝序八王之列,刑白马禅五世之基。读史至惠景时,窃叹诸王之建功封土,及身得之,及身失之。而分藩守职,惟长沙之流泽孔长。”再对照《前汉书·吴芮传》,却原来我的这位老祖宗由衡山王徙长沙王后不久即薨,时在刘邦当皇帝的第二年,所以被“谥曰文王……高祖贤之。”从这里看,长沙王吴芮是躲过刘邦翦除异姓王这一劫的。但我并不因此而感激刘邦,当初为汉朝立国打天下的将领,哪个不忠哪个不贤?如果不忠不贤,哪个肯出生入死,把脑袋拴在马蹬上当儿戏?汉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亦是机遇的青睐,绝非刘邦的刀下留情。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