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记之笔,绘文人之魂

碧云天

陈益鹏老师退休后,悄没声息地干了一件大事,为他的乡党,陕西散文界的旗手陈长吟先生,写了一部长达42万字的人物传记《汉江之子》,震动了散文界。同为安康人,他们对汉江有着同样的深情和依恋。翼鹏(陈益鹏笔名)随着汉水的汩汩滔滔,述说陈长吟先生对散文写作的痴恋,对安康、陕西乃至中国散文事业做出的贡献。他以细腻深情的传记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目标坚定、奋斗不息的文人之魂,读来让人无限景仰。 <br> 此书九大章似汉江的主流,四十三个小标题似汉江的支流,脉络清晰地串起了陈长吟先生为散文奋斗的大半生。翼鹏在后记中说:“此书定位于陈老师的文学人生,因此,在文本结构和内容选取上,主要围绕陈老师的文学活动和个人成长经历展开叙事,力图通过对陈老师文学人生的描摹,回望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光,展示一方地域的散文生态以及陈老师因为热爱文学不计个人得失、守心执着只为散文奔走,不甘平庸力争有所建树、年近古稀依然与时俱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那么翼鹏的传记之笔,为我们绘就了怎样的文人之魂呢?<br> <b> 执着的文学坚守</b><br> 陈长吟的文学之路,恰似一条蜿蜒向上的山路,布满了荆棘,但他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向上攀登。陈先生出生在古城西安,童年曾有一段幸福的日子,但时代变迁,命运多舛,未及懂事便被投入了陕南山区的故里乡村,过起贫困艰苦的生活。但他心有憧憬,奋力人生,在逆境中读小学、中学,大学。在上中学期间,他的文学理想逐渐萌芽,上大学期间为了自己挚爱的文学,从数学系费尽心思转到中文系。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虚心向名作家求教,文学上崭露头角,作品常常见诸报端。<br> 为了热爱的文学,他放弃了留陕西师范大学任教的机会,回到了故乡安康搞文学研究。从此他如虎添翼,在汉江畔蓬勃生长,羽翼渐丰,写出了《山梦水梦》《山亲水亲》《山韵水韵》三部曲,震动了安康文坛,也使他声名远播,调到了《长安》编辑部。走进莲湖巷,他编《美文》杂志,一边成就别人,一边修炼自己,相继又写出《这方乐土》《那篇裸土》《黄土地上信天游》土地系列三部曲,《文海长吟》《岁月长吟》《山河长吟》长吟系列三部曲,以及《风流半边街》《行色匆匆》《西部风情》等作品,成为陕西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到了文学艺术研究所后,在更高的平台上,他的创作激情更高涨,思考更深刻,笔法更老道,先后又写出《散文之道》《水调歌头》《美文的天空》《秦关汉月》等著作。退休以后还继续笔耕不辍,又写出《行者的风度》《散文之味》《守心的老墙》等等著作,如今已经年届七十的陈先生,创作仍在路上,他视文学为心底坐标和精神养料,生命不息,奋斗不止。<br> 因为他对文学的执着坚守,文学也回馈他累累硕果。如今他已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主编文学图书10种,编辑期刊4种,他的作品有35篇入选文学刊物、教材、书籍。因为卓越才华和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了第四届冰心散文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炎黄文学优秀编辑奖、中国散文学会“我与中国散文学会30年”突出贡献奖等27项大奖。还因为与文学结缘,他拥有了三个书斋:墉城堂、向江阁、朝山庐。精神与物质双丰收,是天道酬勤的最好表达。<br> 陈先生凭借着对文学的执着热爱,在困境中坚守,在迷茫处突围,在高光处奋进。这种坚守,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梦想的执着,更是对“文学依然神圣”的坚定信仰。<br> <b> 自觉的使命担当</b><br> 中国的文学大咖很多,但是像陈长吟这样不断精进着自己,还不遗余力推动中国散文事业发展的大咖,屈指可数。他这种自觉的使命和担当,令人动容。他在安康、陕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积极奔走,组织文学活动,建中国散文网,成立陕西散文学会,培养文学新人,为文学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文学的传播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r> 在汉江湖畔,他就创办了“汉江文学讲习所”,邀请陕西知名作家讲座,培养安康文学新生力量,振兴《汉江文艺》杂志。到了西安莲湖巷,他利用《美文》杂志组稿机会,奔走全国各地拜名家、约佳作,编选了《青年女作家精美散文新选》《女性新潮散文选》《西部柔情》等,把优秀作家作品呈现给读者,也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结缘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后,成立“中国散文研究所”,创建“中国散文网”,组织“紫香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编撰39部“紫香槐”散文丛书,成立“中国散文学会西安创作基地”,为陕西散文发展倾尽全力,将陕西推向全国散文前沿。<br> 到了文学艺术研究所,他成立了“陕西省散文学会”,办起了《散文视野》杂志,把陕西的散文人汇聚在一起,为陕西散文繁荣发展再添动力。他还和四川、重庆、甘肃、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联合,组织“西部散文论坛”,吹响了西部散文开拓进取的号角。退休后,他又组织“丝路散文奖”,不断托举文学新人,还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培养一批批文学新秀。鉴于他对陕西散文的巨大贡献,家乡在他的出生地恒口古镇,计划为他筹建“陈长吟文学艺术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他在“长安艺谷”建成了“陈长吟文学馆”,他的功绩,堪建此馆。<br> 《汉江之子》详细记录了陈先生在推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与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学家的使命与担当。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责任,树立了陕西散文界的一座丰碑。<br> <b>深厚的故土情怀</b><br> 陈长吟先生自称“汉江之子”。他祖籍安康市大同镇,五岁时随父母回到家乡生活,月河给了他苦难童年的精神慰藉,汉江见证了他青少年的好学和奋斗,跨过秦巴山脉学成归来,他还是反哺故乡,因为汉水文化是他的精神之根。<br> 在汉江湖畔文研室工作后,他办杂志,创办“汉江文学讲习所”,将文学薪火传递到安康。故乡的山山水水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汉江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他笔下徐徐展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片土地上的山水风物、民俗风情,将地域特色与文学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山梦水梦》《山亲水亲》《山韵水韵》中,我们能看到古老的村落、流淌的河水、淳朴的百姓,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汉水的血脉与传承。<br> 《水调歌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探行》是他献给家乡的厚礼。他踏遍了汉水流域的山山卯卯、沟沟坎坎,历尽艰险写成此书。他用文字为汉水立传,为家乡人民代言。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水,认识汉水,知道今天汉水岸边人民的生活、文化,以及他们为保护母亲河、建设母亲河所做的一切努力。<br> 为了蜀河古镇的复活,他情真意切地给旬阳县委书记写信,提出了六条具体可行的建议。他先后五次踏进蜀河这块热土,探究这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每次都为蜀河的广为传播和社会发展做着各种努力。陈长吟先生对蜀河古镇的青睐与执着,纯属是一位汉江儿女对故乡的深厚情怀,一种汉江走出的文人对地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br> 正如《汉江之子》中所展现的那样,陈长吟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的文字中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这种地域书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地域精神的深刻挖掘,更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义。<br> <b> 广博的兴趣爱好</b><br> 陈长吟先生是行走于大地的歌者。他除了酷爱散文写作外,还喜欢旅游和摄影。他用文字吟诵着脚下走过的山山水水,他用镜头记录着沿途的美景和感动的刹那。散文和摄影,是他行走大地的两条腿,是他翱翔天空的双翼。<br> 《黄土地上信天游》就是他旅游散文的代表作,该书收录散文作品数十篇,摄影图片200余幅,是“中国特色之旅自助手册系列”的陕北篇,此书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在新华书店被列为新书排行榜之首。自从迷上摄影,只要有空,他就总是行走在路上,他的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照片频频发表在各专业报刊,他的摄影明信片《西部风情》不仅风靡国内,也被国外青睐。旅游和摄影不仅给他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br> 因为爱好摄影,他也喜欢收藏各种相机。收藏相机是对摄影历史的追溯和对技术演进的见证,更是对摄影文化的深度沉浸,每一部相机都承载着他的热爱。<br> 此外,他还爱好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多以行隶为主,横竖有致,自成一格。文学活动之余,常有泼墨挥毫之举。他的书法作品常被人索要去悬挂或收藏。<br> 当然他也坦言:“这些爱好都是文学的分支,它们散射开去,但中心点还是文学。”他的兴趣爱好广博,是一个风度翩翩的行者,他对文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处理充满了智慧。因此,他不仅被大家称为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更被视为一位深谙人生哲理的智者。<br> 总之,《汉江之子》是翼鹏以生花妙笔精心打造的传记佳作,它生动地再现了陈长吟先生的文学追求与精神风貌,彰显出传主对文学的痴迷与坚守,字里行间溢满了翼鹏对传主的钦佩与崇敬。阅读这部《汉江之子》传记。读者看到了一位文人在文学道路上的执着与坚守,对文学事业薪火相传的使命与担当,对故土汉江的深情厚意,以及他丰富多彩的文学人生。<br> 这部传记犹如一座文学的瞭望塔,引导读者多维度地窥探到传主的心灵世界,以及他的精神探寻之旅,给读者以极大的启示:文学有着永恒的价值与力量。陈长吟的文学人生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将长久地飘拂在文学的高地,激励着成千上万个读者,坚守着对梦想的追求,用文字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深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