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故事,如同激昂战歌,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一段发生在江苏滨海的红色往事,去缅怀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本文作者李成曙在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通信站报训队时在西安市钟楼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要从江苏省滨海县原大套乡徐李村说起,这里是一片充满希望与苦难的土地,我的祖父李崇贵就出生于此。那时,中国大地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生活在贫困与压迫的阴影下,祖父一家也未能幸免,世代贫穷,饱受地主的剥削。然而,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即将来临。1940年底,以黄克诚为司令、韩振纪为参谋长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挺进苏北,解放了这片土地,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点燃了革命的火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参谋长、新四军三师参谋长韩振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以及抗日战争的迫切需要,我的大伯父李志顺、二伯父李志民毅然投身革命。1941年和1942年,他们分别加入了改编后黄克诚为师长、韩振纪为参谋长的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和二十四团,成为了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踏上了充满艰险的抗日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大伯父李志顺在射阳县四明战斗中,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最终英勇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他的离去,让家人悲痛万分,但也更加坚定了二伯父李志民抗击日寇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在滨海县八滩镇打响。3月29日,再次占领滨海县城东坎镇的日军,出动山本中队和200余名伪军,抢占了素有“银八滩”之称的八滩镇。八滩镇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日军的这一行动,给当地百姓和抗日力量带来了巨大威胁。新四军三师决定对八滩镇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此次战斗由师参谋长洪学智和八旅二十四团团长谢振华指挥,以二十四团为主攻。3月30日,黄克诚亲临二十四团驻地六垛,下达了作战命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斗于21时30分正式打响,随着谢振华团长打响红色信号弹,激烈的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战士们的冲杀声瞬间在八滩四周响起。二营六连在副营长王光汉率领下,在王家桥西北角突入敌据点,迅速占领了尚未修筑完成的碉堡。一营主力由西往东,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很快消灭了八滩伪军徐继泰的大部,随后又迅速接近西侧日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苏省滨海县八滩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军中队长山本见势不妙,率一队日军向南突围。团指挥所见状,急令二营七连从据点东侧向南猛攻,与河岸边突围之敌遭遇。七连战士们毫不畏惧,以猛烈火力射击,一营三连也从西侧向东突击,形成二面夹攻之势。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山本以下20余人被当场击毙,残敌退缩回据点顽抗。另一部敌人又向东突围,却遭师特务营一连截击,无奈之下,亦退回据点。午夜,20多个残敌企图再次突围,结果遭到二营五连迎头痛击,狼狈退回大院内。此时,日军凭借三个大院负隅顽抗。由于参战部队当时没有炮,也没有炸药包,战士们只能“叠罗汉”往大院里扔手榴弹,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团特务营一部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1小时激战,终于攻克了两个大院,余敌全都挤在一个大院内。王光汉带领几名战士翻过院墙进入大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在这场近身搏斗中,王光汉和战士们毫不退缩,与敌人殊死拼杀,但最终,他们全部壮烈牺牲,一营毛和发等几个连干部也接连受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时,我军调整作战策略,以二营七连为突击连,其它各分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向敌发起第二次冲锋。该连二排首先突入院内,主力六连随后跟进,师特务营也从东侧攻入院内,攻占南侧房屋,毙日军20余人,俘伪军7人。余敌退向西北房屋,以机枪猛扫死守。战况胶着之际,谢振华和团参谋长尹捷峰商量后,决定用火攻。部队接到火攻命令后,迅速用蘸了煤油的棉花绑在手榴弹尾部,投向敌大院屋顶。瞬间,熊熊大火燃起,愤怒的火焰向敌人烧去。鬼子们被烟呛火燎,只得爬出来,仍想杀一条血路逃命。然而,五连用两挺机枪封死了大门,鬼子只要露头一个就被击毙一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1月22日,李成曙的兄弟姐妹们祭奠在八滩王桥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二伯父李志民等四十八位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战,我军共歼日军中队长山本太郎以下100余人,歼灭伪军一个大队,并缴获了大量武器枪械。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副营长王光汉以下指战员48人英勇牺牲,他们中最大的才二十三岁,最小的才十六七岁。我的二伯父李志民,也在这场战斗中不幸牺牲,他的热血洒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伯父和二伯父先后牺牲后,祖母李孟氏强忍悲痛,展现出了无比的坚强和大义。她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又要将唯一活着的三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李志猛送去参加新四军。然而,党组织考虑到我家已经牺牲了两个人,不能再让还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去冒险,于是婉拒了祖母的请求。后来,父亲李志猛虽未能参加新四军,但他积极参加地方革命活动,于1944年二十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大套乡民兵中队长、乡指导员、潘荡区共青团书记等职务,解放后又先后担任滨海县蚕桑场书记兼场长、滨海县林场书记兼场长,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的母亲贾玉莲也不甘落后,于194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乡妇联主任、供销社经理、县蚕桑场会记兼保管员、乡营业所主任、县林场副场长等职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父亲李志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年时期母亲贾玉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年时期父亲李志猛和母亲贾玉莲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转,到了1972年夏天,我在原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通信站收信台当兵。根据通信站的安排,我被派到位于西安市郊区小寨的发信台院子里去放羊,时间一个月。发信台院子又叫小花园,里面有六幢将军楼,住着总后勤部和西安办事处退休下来的将军们。其中,曾经担任过新四军三师参谋长的总后勤部原副部长韩振纪中将一家也住在将军楼里。韩副部长的警卫员是我们一起入伍的滨海老乡,我没事时就会到他家去玩。韩副部长时年已经七十岁,他为人和蔼可亲,对我很好,经常询问我家庭里的情况。当我说起我老家是江苏省滨海县的,父母亲在滨海县蚕桑场工作,大伯父李志顺、二伯父李志民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新四军,分别在1942年射阳县四明战斗、1943年滨海县八滩王桥战斗中牺牲时,韩副部长如数家珍地说起了东坎、八滩、大淤尖等滨海县许多地名,还详细地介绍了打四明战斗的是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打八滩王桥战斗的是二十四团。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紧密相连,心中对先烈们的敬意也愈发深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后勤部副部长韩振纪中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岁月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先烈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作者李成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简介:李成曙,男,1955年3月出生,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1970年12月入伍,先后在总后勤部工程兵205团(5911部队)电台、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后字203部队)通信站收信台、总后勤部格拉输油管线工程指挥部(530工程指挥部)电台服役。1974年2月份退伍,退伍后先后为江苏省盐城电厂、滨海电厂工人,滨海县公安局东坎派出所民警、刑警队侦察员、治安股副股长、滨海县政府法制局副局长、局长、滨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滨海县司法局副局长等,2015年3月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份,本文作者李成曙(前排左)和战友陈为照(前排右)、辛立和(后排左)、丁德永(后排右)亲切交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