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今昔对比强烈、语言风趣幽默和内容丰富多彩的优秀散文,品读就如穿越时空般,见证40年前与40年后人们生活的巨变,以及老师“我想起了40年前吃猪屁股”的趣事和心酸事,抒发出对远去岁月的怀念,对当下“第二春”时光的知足。</p><p class="ql-block">文章从老师避暑的农家乐,当天宰杀的一头大肥猪说起。老师再次见到这种杀猪的情形,已经是40多年后的今天了。过来人都知道,七十年代居民的粮食、鱼肉等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想放开肚皮吃上一顿猪肉,都是很奢侈的想法。“那时候饭堂里偶尔有母猪肉卖,这是轰动全厂的大事,不需要肉票,饭堂挤得快要爆炸!”“我们也有打牙祭的时候,就是大家把肉票集中起来,狠狠地猛吃一顿。”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照,尤其是对那些吃猪肉细节的描述,生动传神,甚至让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老师写这段经历,不仅是在写那些苦中有乐的难忘岁月,更是衬托出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贵。“自从牵手了第二春老婆,我天天牵着幸福走,我这个人真的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活了70年,还没有享受过避暑。”这段表述,把老师在农家乐的感慨和知足,抒发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文章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重庆方言使文章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更让读者会心一笑,引起共鸣。</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iwu3ww?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我想起了40年前吃猪屁股</a></p> 二 <p class="ql-block">这篇《送考日记》,把作者在今年高考第一天,送子参加高考,自己所经历的紧张、期待和意外受伤,以及考场大门外的见闻、邻里友爱的相助和儿子瞬间懂事等情景,书写出一部溢满亲情和人间真情的感人篇章。</p><p class="ql-block">每年高考,都是牵动万千家庭的大事,尤其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寝食难安。今年全国多地持续高温,考生和他们的亲人们更是备受煎熬。作者就是冒着这样的酷暑,加入了送子高考的队伍之中。儿子应考的淡定让作者欣慰,意外受伤之后,儿子的心疼和话语,更让作者“老怀大慰”。文中描写的考场外爱心帐篷里的免费饮用水,连续五年到考场外,举着红牌为学子们鼓劲的老阿姨,都温暖着人心。</p><p class="ql-block">当写到作者的右脚大拇指,意外被摩托车的斜脚撑捅伤,指甲外翻、流血不止之时,作者坚持咬牙送儿子回家,儿子执意要陪父亲看病的场景,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送考日记》之所以感人,除了社会各界对莘莘学子的关爱外,就是写出了一位父亲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以及笑对生活磨难的乐观。作者梦狐老师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病妻,靠“摆摊”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是父亲的受伤,让儿子瞬间“长大”,所以令父亲“老怀大慰”。文章语言朴实、文笔流畅和情感真挚,予人一种不畏艰辛一路前行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nm5er?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送考日记</a></p> 三 <p class="ql-block">在“七一”党生日的当天,作者写下了这首《铁甲七月》的壮美诗篇,热情讴歌了我们伟大的党、刚强的军队,以及记录了作者作为军人的,那段无悔的光辉岁月。</p><p class="ql-block">一开篇,作者30年前对着党旗宣誓的画面就映入眼帘。从那一刻起,作者就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铁甲”部队。诗中,专业的军事术语与深情的诗意语言交融,让那些军营里的青春、钢板上的岁月和永远不变的信仰,在字里行间闪耀。</p><p class="ql-block">这篇诗歌的意象丰富、比喻恰当,那铿锵有力的节奏,那深情回忆的画面,那发自内心的感慨,都赋予了诗作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把二十二岁的青春,比作“复合装甲”;把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比作“铁甲轰鸣”。即使是在“褪下战甲”的今天,“履带声”“自动装弹机”都会将那些钢与火的岁月,推入“思念的炮膛”。这就是革命军人的情怀,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念。</p><p class="ql-block">《铁甲七月》诗篇,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党的赤城,更表达了作者热爱军营、挥洒青春和不负铁甲的豪情壮志。全诗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更让人对“最可爱的人”肃然起敬,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祖国才得以强大,人民才得以在和平的年代安居乐业、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fqdq0s?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铁甲七月</a></p> 四 <p class="ql-block">散文《荷塘夜话》,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写活了荷花、微风、月色和青蛙等夏夜中灵动的景物,更把情思和哲思融入到与荷花的互动之中。</p><p class="ql-block">文章开篇,作者就以夏夜“经常来赏荷”,与荷花成为了“相熟的老朋友”的场景,瞬间把作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作者与荷花的互动,既像与老朋友的闲聊,又闪现哲思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荷花不敢“开花”,暗讽那些没有公德心的盗花賊;青蛙上蹿下跳,寓意自由自在的快乐。尤为出彩的是,作者询问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怎么做到的呀?”荷花的回答,让智慧瞬间照亮迷茫:“根在底下扎着,喝的是泥里的水,吃的是泥里的劲儿,要是嫌泥脏,根怎么活呢?”只有根活了,才可能开出圣洁的花。这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只有坚强活下来,才可能修炼出高尚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文章以物喻人,颇具深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人们要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坚守本心不变色;荷花享受“静谧与寂寞”,寓意人们独处的时光,实质上是美好的瞬间。荷塘夜话,恰似人们在闷热的夏夜,沉下心来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话毕,心静自然凉,悟透自然醒。</p><p class="ql-block">文章行文如流水、感悟如清泉,拟人化、寓言化的写作手法,赋予文章情真意切的基调、清新脱俗的格调,读来令人清凉入心、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q6jpr0?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荷塘夜话</a></p> 五 <p class="ql-block">《听蛙闹夏》诗文,是一篇溢满亲情、乡情和童年回忆的感人佳作。文章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予人一种时光荏苒、时过境迁,但我心依旧的情怀,抒发出对母亲的感恩和对故乡的眷恋。</p><p class="ql-block">文章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故乡的夏夜图:“黑蓝”夜空的“星钻”、“萤火虫挂着灯笼”和此起彼伏的蛙鸣。这种久违的场景,让阔别家乡30多年,与88岁母亲在月下乘凉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又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诗中,用“六月积雪”比喻母亲的银发,用“静静河川”赋予母亲皱纹里藏着的沧桑、坚强和对儿女的牵挂,读来令人动容。诗中作者与母亲的聊天,把母亲的睿智、豁达与对儿女的牵挂,抒发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现代诗部分是以诗的语言,诠释故乡的美、母亲的爱,那么诗记部分就是把创作这首诗歌的心境,用朴实而又真挚的文字再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很多东西都变了,儿时的玩伴失散了,山路变成了水泥路,连“过去,生产队的时候乘凉一坪人,现在只剩我们几个老骨头。”的感叹,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又无奈。尤其是母亲的那句“树高千尺,根总在土里;人走万里,心总念着家。”的“至理名言”,把游子在外奋斗,牵挂家乡和亲人的心声,解读得入木三分。诗作语言朴实、生动而又感人,非常值得推荐。</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th6dl5?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听蛙闹夏</a></p> 六 <p class="ql-block">这篇小小说构思精妙,从主人公胡副局长的不好预兆,到得知“老乡市长”被“留置”,再到胡副局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贼心虚,最后到被纪委请去喝茶,把《切割》这个深奥的主题,完美诠释。全文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尤其是对胡副局长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微妙玄通。</p><p class="ql-block">小说开篇就给故事埋下伏笔,随后主人公那种不好的预兆被一一验证。文中胡副局长的这类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到,所以,读来倍感真实。</p><p class="ql-block">小说深刻揭示了官场、人性的复杂。谈市长出事后,与之有瓜葛的人一方面天天自危,一方面想撇清关系,就连同事,也不想与“涉嫌”者接触,只想明哲保身。胡副局长因为心中有鬼,总感觉别人的窃窃私语就是在议论他,那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可笑举止,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神经兮兮的可笑之人。其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每次在会议结束之时的“自证清白”,恰恰说明了他心中有鬼,若在某个角度上看,胡副局长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切割”机旁的。</p><p class="ql-block">小说题目叫《切割》,笔者认为寓意深刻,让人拍案叫绝。切割本是一种通过外力作用将物体分割开的动作过程,在小说中被引申为对事物的分割与决断,表达了国家反腐的力度,也暗喻了主人公想逍遥法外的“撇清”之嫌。</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xzm6jw?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386894" target="_blank">切割(小小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