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职工夜大:我的梦想从这里启航

冰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光长河中,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曲旋律宛如春风,吹拂着每一颗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心。“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热烈激荡的歌词,点燃了一代人心中的火焰,而我,正是这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年代,踏入了淮阴市总工会创办的职工“夜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中的市职工夜大,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独特星辰,虽只存在了两三届,每届仅有两三个班,却开设了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专业。我作为第二届中文班的一员,每日在夜幕降临时,便如赶赴一场神圣之约,匆匆奔赴课堂,课后又匆匆回到家中休息,为次日的工作养精蓄锐。那时,与学校、同学交流甚少,然而每一课任老师那诲人不倦的身影和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如同熠熠星光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对我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大,夜间业余大学的简称,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恰似为在职人员量身定制的知识殿堂。它的诞生,缘于那个大学和大学生稀缺的特殊时代,为满足人才需求而衍生的产物。市总工会创办夜大,恰如一场及时雨,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彼时,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如饥似渴,尽管高考制度已经恢复,却依旧难以满足众多热爱学习、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我属文革前小学毕业,在动荡岁月里仅读了两年初中,便进厂当了工人,与高考失之交臂,可心中对“过平庸小日子”犹有不甘,心中有一团理想之火在熊熊燃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读夜大那年我已然28岁。那个年代读书学习,尤其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竞争并不激烈,但报名、考试的程序却相当正规。或许是入学无需考数学,加之我对文科的长期热爱与积累,我顺利踏入夜大之门。入学后,环顾同班同学,大多与我年龄相仿,也有个别年长两三岁或年幼四五岁的在职职工。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我在1973 - 1976年间曾在无锡学习工科,那是为满足机械厂技术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而夜大,则是我出自内心热爱的自主选择,心境自是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大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学习方式灵活,通常在晚上或周末授课,巧妙地平衡了工作与学习关系。学制为3年,毕业后能获得国家承认的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可在学信网查询,在职称评定、考研、考公及转干等方面皆有重要用途。我们只需缴纳少量书本费,大部分费用由市总工会承担。在企业辛苦工作八小时后,匆匆扒上一口饭,便急忙奔赴授课地点。起初,教室设在市文化宫,随着班级增多,又借用了实小的教室。授课老师多为淮阴师专的大学老师,教材与师专相同,每个班级配备固定的辅导员和班干部,授课、作业、考试及考勤等环节严谨正规。尽管学习条件简陋,可学习效果丝毫不逊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小学和中学我便严重偏科文科,考上夜大中文班,所学的每一门科目都令我兴致盎然,不用学数学更是让我欣喜万分。我们的班主任兼辅导员吴应晶老师是老三届知青,恢复高考后考入淮阴师范,毕业后分配至市总工会干部学校。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课堂纪律、作业、考试、考勤及请假制度要求极为严格。我当时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工作节奏不固定,常有外地出差任务,夜大虽可请假,但影响听课,这让我苦恼不已。白天上班,晚上上课,课后还得完成作业、强记背诵老师指定的范文。机缘巧合之下,四妹为我介绍了一个对象,她是四妹闺蜜的闺蜜,竟也在这个中文班和我同学。深入交流后我十分满意,她身材高挑,还是高中毕业生,对于仅有小学毕业、初中都未读完的我而言,可谓攀上“高枝”了。三年夜大生活,因共同的文科爱好,我们相知相恋,直至步入婚姻殿堂。可以说,夜大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还赐予了我一生的伴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大三年是我和爱人工作学习最为繁忙却又甜蜜无比的时光。白天,我们在各自的企业辛勤工作;晚饭后,我们相聚夜大课堂;星期天,我们一同写作业、背诵课文。我若出差,她会帮我请假,归来后,她又将学习笔记借我补上缺失的知识。三年的学习,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感情愈发深厚。她因系统学习过高中知识,学习相对轻松,考试成绩在班级常常名列前茅,这对我起到了极大的鞭策与促进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夜大三年学习临近尾声时,传来令人遗憾的消息。根据统一验收标准,夜大因缺乏固定学习机构、师资和教育场所,未能通过验收,就是说学历文凭得不到承认。但我们并不后悔,因为在夜大我们倒是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知识。面对文凭不被承认的情况,我们没有气馁,而是携手考取了市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函授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和相恋三年的爱人已喜结良缘,我在企业调至教育科担任职工教师,她也调整工作到政秘科做打字员。恰逢市里从企业招收一批打字员考干进机关,不巧的是,考试时间与函授教育入学考试竟在同一天。以她的能力,通过这两个考试并非难事,但此时只能二选一。经过反复权衡,我们最终选择了一起考函授,因为这才是我们共同的兴趣所在,也是增长知识获取文凭的重要途径。后来,我们一同完成了三年教育学院的中文函授学习,并调(考)入省某新闻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说实话,若没有她的帮助与鼓励,这三年的学习我定然难以坚持下来。当然,此乃后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流转但不会辜负每一个默默坚守的灵魂。在20世纪80 - 90年代,“五大”毕业生群体规模庞大,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日益多样化,部分传统形式虽已转型,但自考和开放大学依旧存在。不可否认,当年夜大的学子们是一批勤奋努力、胸怀理想、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砥砺前行的追梦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求学,这本身便是一种坚韧意志和可贵精神的体现。倘若命运无情地将我们这一批人拒于高等学府大门之外,却又温情地为我们打开了命运之窗。在社会拨乱反正、高考恢复、各行各业急需文化知识和人才的大变革时期,我们夜大生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充实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岗位。至今,我仍清晰记得1984年淮阴新闻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闻记者编辑人员时,我与全市几百名报名者一同走进考场,其中不乏恢复高考后毕业的文科大学生,当时我心中满是忐忑。然而,在二轮仅有二十多人参加的复考中,我惊喜地发现,大部分竟是夜大的同学,尤其是看到同桌永和君时,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此后几个月,地区又有几批司法、工商税务机关的招干考试,我又屡屡见到夜大同学熟悉的身影。成功之路从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所以,只要在夜大认真学习,这些机会便会悄然降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爱人虽未读过正规大学,学习之路充满坎坷,但自市夜大起步后,便一路奋进,先后参加函授、自考,我还到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古汉语、汉语言文学单科,后来调入省某新闻单位工作,又与爱人一同到南师大参加新闻专业函授,我还参加了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如今回首,我们不禁感慨,那个年代的市总工会,真如温暖的职工之家,我们在夜大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我们的每一步进步,都离不开这个“娘家”的悉心培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年夜大学习生活,留给我的虽只是一张无效的文凭,却有实实在在的文化知识和满溢心间的甜蜜记忆。每一位授课老师独特的讲课方式、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他们的音容笑貌,都深深镌刻在我的心底。那个年代、那个年纪的我,如一块干渴的海绵,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直至今日,我依旧怀念在市夜大读书学习的每一个夜晚,怀念为我们辛勤授课、默默操劳的各科老师,更怀念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总在课前课后对我们唠叨、认真负责的吴应晶老师! </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