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米轨时光,古城底蕴。

<h1>  建水有条古城观光小火车,行程长约13公里,行驶及观光约3小时,每日开行两班。</h1> <h1>  这条路线原是个旧、碧色寨、临安(即建水)、石屏寸轨(轨距0.6米)铁路的一部分。个碧临屏铁路是云南民间筹修的一条民营铁路,于1915年4月分段开工修建,1928年10月碧色寨到建水段通车。<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建水东站</b></span></div>  旧时老火车站的货场仓库,如今修复一新的临安站。<br></h1> <h1>  当年在建造此6寸轨铁路时,路基、桥隧均按米轨要求修建,预留今后扩建的余地,体现了建造者的远见卓识。1970年,个碧临屏铁路改成米轨。</h1><h1>  2015年5月,建水古城米轨观光火车亮相,游人可以沿百年前之轨迹,体会古城千年的底蕴。</h1> <h1>  车厢采用民国风格木质装饰,老式上下提拉的车窗。</h1> <h1>  米轨火车为小编组列车,20公里时速,从建水古城东站出发,经双龙桥、乡会桥,达到团山。</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二、第一站:双龙桥</span></h1><h1>  此桥横跨泸江与榻冲河。河流如龙,一桥锁“双龙”,故而得名。</h1> <h1>  清代乾隆年间,在泸江上建了三孔石桥,桥宽5米(见上图左侧)。后河水泛滥,河床加宽,三孔小桥不能横贯两岸。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桥,桥面宽3米,与原来的桥首尾相连,成为“十七孔桥”。<br>  桥中间建有方形三重檐歇山顶阁楼:顶檐上的三个歇山小顶呈“工”字状排开,二层顺势在四角隆起四个小顶。整座楼阁,架层叠梁,飞檐交错,雕梁画栋。<br></h1> <h1>  桥东西两端原各有一座楼亭,重檐攒尖顶,与中间高楼相辉映。现东端楼亭已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第二站:乡会桥车站及乡会桥</b></h1> <h1>  此站为中西合璧式建筑:整体为中式的单檐歇山顶,上铺黛色的屋瓦,中间则是法式二层楼阁和拱形窗棂。</h1> <h1>  外墙为黄色,这是当时个碧石铁路站台建筑的统一色彩。墙体古旧斑驳,内设有咖啡吧,很有年代感。</h1> <h1>  真正的乡会桥距车站尚有约500米。因小火车在车站只停靠30分钟,受时间限制,很少有乘客去乡会桥游览。<br>  好在火车路过,且时速不快,尚可一睹、拍照。<br></h1> <h1>  乡会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建水古桥中唯一的一座风雨廊桥。远远望去,与其说是一座桥,不如说是一座古建筑的房屋。<br>  因此,乡会桥还曾是当地人赶集的重要集市。<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四、第三站:团山车站及团山村</b></span></div>  团山车站是纯中式风格,单檐歇山顶。<br></h1> <h1>  内部的陈设也是蛮有民国风味。</h1> <h1>  车站南面的团山民居群,完整保存着19世纪滇南士绅的生活图景,被誉为活着的“19世纪原生态村落”。<br>  村子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形制略有不同。下图分别是东寨门(景区入口)、北寨门和西寨门。北寨门内侧原是上庙,现在辟为云上乡愁书院。<br></h1> <h1>  村内道路,青石铺地,曲径通幽,鲜花绿篱,簇拥路边。</h1> <h1>  古村中,21座清代宅院错落有致。张家花园、张氏宗祠、司马第、营长府等建筑,其各式木雕、石雕、砖雕,雕刻精美,展示了滇南地区高超的建筑工艺和审美情趣。</h1> <h1>  下图为彝族特有的土掌房,石为墙基,土坯砌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板,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有二层或三层。</h1> <h1>  出西寨门是始祖陵园,为纪念张氏家族的始祖张福而建。<br>  张福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85-1390年)从江西鄱阳县到建水做生意,最终选择团山作为家族永久居住地,在此繁衍生息,形成庞大的张氏家族。<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