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慷慨激昂的战斗诗篇</p><p class="ql-block"> ——读杨靖宇的豪放词作《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 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杨靖宇的词作《沁园春》,还是在二零二四年八月十九日“全民K歌”里。当时既感到惊讶又感到震撼:惊讶的是:原来杨将军也和像李兆麟将军、赵一曼将军一样,文武双全呢,以前真的不知道。震撼的是:整首词可谓字字铿锵,句句热血,看之振奋,读之激昂。词风的豪放,完全可以和宋朝岳飞的《满江红》相比。后来查了一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杨靖宇将军。将军本色是书生。他不仅是“白山黑水间的铁血战神”,更是能撰联赋诗的“文化将军”。他常以诗词鼓舞士气,如“穿上征袍擐盔甲,志强男儿保国家。……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等,将革命理想融入传统文化。这种“文武兼备”的特质,让他的词作既有“沙场秋点兵”的雄浑,又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文人襟怀,成为“革命浪漫主义”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这首《沁园春》,有三点需要说明:一是它的作者。有关专家说此词作者并非杨靖宇本人,而是后人所作。但这个后人是谁?为何不敢署名?什么时间写的?发表在哪家刊报上?手稿在哪?二是通过校验(词林正韵),此词个别地方用韵、平仄有误。如“为复国兴”的“国”为仄,此处应为平;“兴”字用韵错误;“铁骑狂隧正纵横”句的“横”字用韵错误;“有余魅拜鬼”句的“魅”字为仄,此处应为平。那个时代的革命志士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写的诗词</span>在韵律上往往不是那么严谨,后人所作,又怎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所以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杨靖宇本人所作。三是创作时间。这首《沁园春》的创作时间,虽具体年份暂无明确史料记载,但根据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推断,应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杨靖宇在东北领导抗日联军期间所创作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诗篇。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杨靖宇将军的豪情壮志与铁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 开篇“雪漫残阳,冰著寒山”,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东北严冬的壮丽画卷。冰雪覆盖的山川,残阳如血的天际,构成了一幅既壮美又凄凉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下,“铁骨傲风”的抗联将士们在杨靖宇的率领下挺身而出,以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笑对日寇的痴心妄想和种种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表达了将军抗日到底、恢复中华的决心。接着,“南满烟云,松江烽火”,将战场的硝烟弥漫和战火的炽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铁骑狂飚正纵横”,则描绘了抗日联军骑兵如狂风般席卷敌阵的英勇场景,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必胜信念。</p><p class="ql-block"> 下片笔锋一转,“白山昂首苍穹”,将视线投向了长白山。这座象征着东北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山脉,在苍穹之下昂首挺立。接着,“望林莽、葱葱是古松”,以古松的苍劲挺拔象征先烈们的精神永存。然后,“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表达了诗人对英烈的缅怀和对后人的期望。他希望后人能铭记历史,传承先烈们的英勇精神。“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一次设问,既追忆了战友们的牺牲壮举,也抒发了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再度回眸,诗篇血就”,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回顾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诗篇凝聚着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的瑰宝。“当教中华瞩目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期望。他相信,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最后,“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诗人提醒人们勿忘记历史,警惕敌人。</p> <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写下这首词时,杨靖宇将军面对的是怎样的困局?当时,日寇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强制驱赶百姓集中管理,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使部队陷入“无粮、无衣、无枪、无弹、无药、无援”的绝境。东北的寒冬长达近半年,气温常降至零下四十度,抗联战士常常只能啃树皮、嚼棉絮充饥,甚至因冻饿而牺牲。</p><p class="ql-block"> 但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最艰难的是要面对几十万日伪军队的疯狂围堵。无论从军队数量上,还是武器装备上,我们的抗联部队都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还时常有叛徒的出卖( 在异常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东北抗联在抗战过程中,出了很多叛徒。一大批抗联将领,并非死于日寇之手,而是死于叛徒之手)。 杨靖宇将军和战士们,对上联系不到中央,得不到任何物资补给,对下还要时刻提防日伪军队的围追堵截。试问,在这样吃穿无法保证,甚至生命都无法保证的绝境下,我们普通人能坚持几天?</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零年初,日军发动大规模“讨伐”,杨靖宇率部在濛江一带与敌周旋。因叛徒出卖和补给断绝,他最终孤身一人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弹尽粮绝后牺牲。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牺牲后,残忍的敌人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p> <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三二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创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磐石烟筒山红石砬子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span>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到一九四零年二月二十三日,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八年的艰苦卓绝,八年的浴血奋战,八年的峥嵘月岁,杨靖宇坚持到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甚至还能在如此绝境中,嗤笑“倭奴”,纵横天地,眺望中华之光辉未来。杨靖宇将军用这首词,用周身沸腾的血性和整个生命,在向世界昭示: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什么是中国的血性?什么是中华民族永远不灭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如此的才情,如此撼天动地、气壮山河、向死而生的胆识与魄力,让人如何不敬仰,让人如何不钦佩!</p> <p class="ql-block"> 这首《沁园春》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杨靖宇将军“以笔为刃”的战斗宣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超越,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它同时又告诫我们: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要拥有先进的武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在烈士陵园前仰视他雕像,在博物馆凝视他的遗物,在课堂上诵读他的词句,就是在与八十年前的那位“铁骨”对话——那是对侵略者的蔑视,对和平的坚守,更是对“中国脊梁”的永恒诠释。</p><p class="ql-block"> 重读此词,仍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它激励着我们以先烈为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属于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沁园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