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与《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米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大暑"节气后,我离开了闷热的上海,前往黄山太平湖的山水之间,享受清新的夏日时光。清晨,看着池塘中盛开的荷花,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出自杨万里在淳熙十四年送别好友林子方时所作。当时,林子方从七品直阁秘书调任福州,表面上是仕途的升迁,但实际上远离了临安的权力中心。杨万里深知这次离别对林子方的意义,他在诗中以"接天莲叶"暗喻朝堂的机遇,以"映日荷花"警示唯有在君王之侧才能映日生辉,绽放光华。然而,人在仕途,很多事情并非自己所能掌控。</p><p class="ql-block">林子方赴任福州后,勤政为民,但五年后便去世。而杨万里,出身贫寒,十年苦读才得以进入官场。他敢于痛斥奸吏,敢于顶撞皇帝,为民请命,被称为"清得门如水平,为带有金可"。然而,他却写出了最温柔的诗,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将一腔孤勇和热血留在了官场和百姓中,将最纯粹的天真留在了诗里。</p><p class="ql-block">送别林子方三年后,杨万里奉命迎接金国使臣,船行至淮河,望着被金人强占的故土,他含泪写下:"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那道河成为了他一生跨不过的国仇家恨。晚年,他心灰意冷,归隐故里,退去官袍,赤脚耕地,夫人织布。他留下了四千二百首诗,其中不乏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p><p class="ql-block">公元1206年,八十岁的杨万里听闻全城草率北伐,愤然写下:"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笔落人倒,气绝身亡。"而林子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福州城墙下的月光,是否曾映照过他回望临安的眼神?</p><p class="ql-block">八百年过去了,西湖的荷花依然盛开,但当年"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美景,却成为了命运的判词。林子方在福州沉寂如飘零的河畔,杨万里在孤愤中化成了不灭的诗魂。他们此生再未重逢,唯有接天的莲叶,岁岁拖着晨露,等着永远回不来的故人。</p><p class="ql-block">晨练时拍了荷照,想发朋友圈——配一段杨万里的诗,再添两笔他的人生,也算替八百年前的风,续上这半阙宋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