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富裕、日子好了,孩子却怎么有“心病”了?(儿童心理健康系列谈1)

龙首仁

<p class="ql-block">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青少年人群中悄然蔓延的心理危机正在叩击社会的心门。青少年心理问题上升趋势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关注。</p><p class="ql-block">一些孩子出现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严重心理疾病。有出现焦虑、抑郁、厌学辍学、吃药的,甚至还出现了割腕、跳楼等惨痛案例。有些儿童心理问题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苗头,确实令人痛心不已。</p><p class="ql-block">对有的家长来说,费尽千辛万苦,很难说能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成功,但如果哪一点上做得不够好、或者在哪一点上心没操到,把孩子养废却很容易。特别是一旦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就很容易对孩子成长产生否决效应。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在一些地方呈现攀升之势的当下,从“治未病”着眼预防化解心理问题、守护孩子心理健康,应该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和全社会的共同课题。其紧迫性已超越传统教育理念。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共同编织起一种立体防护网。</p><p class="ql-block">“治未病”,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孩子的“心病”解决在他出现心理焦虑之前,或者孩子一般性心理问题转变发展成心理疾病之前。切实解决好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心理问题的认知,消除那些不应有的盲区、误区、断层,做到不回避、不轻视、不放大、不缩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理论与体系。但鉴于西方心理学与我国文化传统、社会氛围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国情下难免有一些“水土不服”、“药不对症”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新的儿童心理保健的建设框架。它将与西方心理学体系明显不同,将是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文化特征,进行新的路径探索,尝试对中国化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化解机制进行全新框架构建。</p> <p class="ql-block">青少年心理问题到底是从哪里来的?</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大根源,是在他不该承受压力的年龄,承受了超过他承受极限的压力、压抑、委屈或者其他严重刺激。外界长期给他高强度、多重性挤压,而又缺乏相应的机会和条件进行宣泄、缓释,如果这种压力强度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或者压力持续得不到缓释,他幼小的心灵就会塌陷甚至崩溃。</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蓝皮书,从睡眠、压力源、无聊三方面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影响,同样也适用于儿童心理问题评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很多时候,手机替代了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被考试分数所遮蔽了,孩子不快乐、不开心的情况大量增加,从而出现心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加之在一些特定的氛围中,心理问题具有相互影响和感染性,又进一步助长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蔓延。</p><p class="ql-block">儿童心理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通常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有不少还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将儿童心理问题来源大体分为家源性、校源性、社源性和自源性4大源头。</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