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来来往往——南安市英都镇中心幼儿园2025年春季中一班课程故事

歪歪[月亮]

<h3> 第一部分:课程缘起<br>  不同的交通工具方便了我们的出行,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常能听到小朋友们互相谈论:“爸爸去广州是坐飞机去的”“我坐过高铁去济南,速度可快了。”“我和奶奶坐过游轮去鼓浪屿!”小朋友们经常互相讨论他们在出行时所选择的交通工具。<br>  </h3> <h3>  第二部分:我认识的交通工具</h3> <h3>  我认识公交车。<br></h3> <h3>  我认识飞机,我坐过飞机。<br></h3> <h3>  我认识汽车,我爸爸开的车是大众。<br></h3> <h3>  我还见过吊车,那边修楼房的地方就来了吊车。<br></h3> <h3>  第三部分:主题调查<br>  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发现孩子们对交通工具有浓厚的兴趣,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交通工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小朋友们画出了他们见过的交通工具。<br></h3> <h3> ✨✨✨✨交通工具初体验<br>  乘坐轮船</h3> <h3>  乘坐地铁</h3> <h3>  乘坐飞机</h3> <h3>  乘坐动车</h3> <h3>  教师的思考:<br>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艺术领域,中班幼儿有着自主绘画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表达自己观察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应该给予幼儿绘画和分享的机会,并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表现。通过主题调查,幼儿对交通工具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他们认识了汽车、火车、高铁、轮船、飞机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并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br></h3> <h3> 第四部分:陆地上的交通工具<br>  1.各种各样的车<br>  一提到车,孩子们立刻兴致勃勃。我询问他们在生活中喜欢哪种车,他们与喜欢警车、消防车、救护车、还有喜欢公共汽车、私家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仪的车辆,并且能够描述它们的用途。<br></h3> <h3> 2.我设计的车<br> 梓曦:我想给我的汽车画上好看的窗户。<br> 安茹:我要把我喜欢的颜色涂在这辆车上。<br>  洋洋:我给我的小汽车画上了翅膀,<br>  嘟嘟:汽车必须要有车灯的。<br></h3> <h3>  教师的思考:<br>  通过对“陆地交通工具”的探究,孩子们对交通工具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探索到陆地上交通工具的构造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在活动中,孩子们还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将自己对交通工具的认识和想象展现出来。<br></h3> <h3> 第五部分:空中的交通工具<br> 孩子们对飞机都有着独特的兴趣,飞机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神奇而有吸引力的存在。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决定一起深入了解飞机的基本构造,并一起研究制作飞机,玩出了新花样。<br> 一、折纸飞机<br>  (一)初次制作<br></h3> <h3>(二)初次试飞</h3> <h3>(三)发现问题,进行调整</h3> <h3>(四)调整后试飞</h3> <h3> (五)问题猜想:为什么飞机飞不起来?<br> 1.制作问题:有小朋友认为是本身制作步骤和方法不正确。飞机的头部折叠的过重或飞机的尾部过重。<br> 2.风力问题:有小朋友觉得飞机飞不起来是因为今天没有风,或风的大小问题。<br>  3.力度问题:有小朋友认为是在试飞过程中自己手臂的力量太小了。<br><br></h3> <h3> 教师的思考:<br> 通过探究“空中交通工具”,激发孩子们对蓝天的向往。孩子们一起参与砖戏和讨论,探索对空中交通工具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参与了创意飞机手工活动,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索未知。<br>  通过活动,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他们开始意只到,如今的科技已经使得人们能够在蓝天上自由飞翔,他们对于未来的探卖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身体验飞行的快乐和自由。这个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戏和手工活动,更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br></h3> <h3> 第六部分:如果违反规则会怎么样?<br> 会发生交通事故。<br> 会被交警扣分和贴罚单。<br> 交警会不让你开车。<br>  会撞到车和行人。<br><br></h3> <h3>  第七部分:我的拼搭</h3> <h3> 第八部分:课程总结<br> 在《交通工具本领大》主题课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孩子们的认知。在订门探究中,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对交通工具的认识和想法。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br>  总之,通过《交通工具本领大》主题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交通工具油知和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学习能力。我们始终秉持教育起,以幼儿为本,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探索更有取义的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