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西中市:邂逅红尘烟火与岁月静美

清塘荷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清塘荷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苏州好风光</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第一回就对苏州阊门有了描述:“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富贵之地往东,就是我的家乡苏州城内的西中市。西中有市车马喧,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富贵的底气和烟火气十足。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大运河从西向东流经苏州,水道汇合在古阊门和胥门外,使这两个地方附近都形成了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阊门城楼以西是码头,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北码头和南码头一带。正因为这水陆交通便利的原因,明清时期,阊门门楼以东便形成了西中市、东中市的商业街,从此这里成了物资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店铺比比皆是,做生意运输的船只挤满了码头,每天都是人流攒动。用句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当时的西中市妥妥是个逛吃逛喝的金融商业综合体。钱庄遍布,吃、穿、用俱全的老字号店铺林立,你要说不热闹那绝对是假的。</p> <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今天的西中市虽然少了金融系统的驻足,但继续延续着千年的繁华。每次走到这里,我都会感觉到这里不仅延续着古时候那种市的气息,还有今天登上阊门城楼,才能体会到的“西中有市车马喧”的烟火之美;钻进小巷,才能体会到的“大隐隐于市”的宁静之美。如果你不相信,请跟着我的脚步,走近西中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上塘街往西一直走,穿过阊门城楼,左边是可以登上阊门城楼的阶梯,右边是饭店林立的美食之地南新街,中间就是西中市。当你登上城楼,远眺西中市,你会发现,流淌在这条街道上的除了是车,剩下的还是车。那宛如游龙般行驶在这条单行道的车,看上去比较壮观,其实你真正走在这条街市上,你会发现,开在这里的车开不快。除了路面不宽的原因,更多的是在这里慢行,摇下车窗,可以感觉最是红尘富贵之地的市井文化气息。当然现代的交通工具,比起古代在这条街上穿行的马车当然要快很多,但是我可以想象,今天的街市和从前慢,车马也慢的街市相比,市井气息应该没有太多区别。烟火红尘处,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白墙黛瓦的商铺林立。夹杂在人流里外卖小哥匆匆的身影;转出弄堂口去买菜的居民;沿街商铺里一波又一波忙碌的卖卖;交织成了一幅平凡世界的画。这幅画里,隐匿着城市发展洪流里人们最普通不过的生活。我不知道这样的画面是否可以算作一种美景,但我能知道的是,只有这样最接地气的街市,才是我最想看到的最美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以前常常是乘311路公交,在城楼西面的上塘街下车,习惯了从西往东走,一路逛到西中市,便把西中市的起始点定义为了从阊门城门口到皋桥。这条全长约480米的 街道,沿街大多数的建筑是青砖黛瓦为主的两层楼房,民国时期的风格很浓。现在雷允上药店老址、苏州府电报局遗址仍然在,只是这条街上,当年的很多钱庄和老字号消失在了历史深处。经过修缮后的这条街,如今变成了一条热闹的美食街。我和妈妈常常逛在这条街上,去买鹅味林的盐水鹅,去吃文衙弄口朱鸿兴面馆的苏式面,吃完顺便再买些这里的招牌馒头。我常常就在和妈妈的闲逛里,感受到西中市只有一个公交车站的繁忙;感受到街道边繁花盛开的美好,还有人们漫步商业街上买到心仪美食的开心。这种感觉很微妙,让人觉得一眼看过去,有历史文化气息,有现代的网络潮流,还有充满烟火气息的各种买买买。站在网红小吃店姚记豆浆的附近,可以看见马路对面叫做“德馨里”的过街楼。这里曾是有名的“金库”,因为民国时期,中国银行苏州分号就在此地开业。一边是商业网红之地,一边是曾经的金融中心,两两对望,历史时空交错中,我仿佛看到苏州城城市发展的美不仅仅只是限于景致了,这种美如一幅古今相应和的城市经济双面绣,绣出了西中市今天的繁华之景。</p> <p class="ql-block">从热闹到安静,似乎只是几步之遥的问题。从西中市唯一的公交车站阊门横街起步,走不多远,就到了阊门内下塘。这是一条和西中市呈垂直状态的弄堂,一走进去,便是一片安宁。私房屋舍的院中开着黄色的月季,满院飘香。屋子主人操着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和我们不经意间走过的人搭着话:“倷咯妹妹,看上去倷蛮欢喜花咯哇!”“阿婆,是咯呀!看见倷屋里花花草草弄得清爽漂亮,熬不来进来看看呀!”本地言语之间的默契,让我看到了吴地小巷人家天井院子里的美。苏州的小巷四通八达,随便一走,便跨过了西中市北侧的至德桥,到达泰伯庙。这里的环境更加静,非周末很少有人来。附近还有苏州最小的园林五峰园。我喜欢静谧的地方,在这里除了可以追溯一座城市不起眼的历史,更是在这里可以看着河水悠悠流过泰伯庙门前,流过小巷人家门前。风吹河面荡起的清波,似乎是在告诉我,历史的遗韵千年不变,今天的西中市依然年轻。一方安逸之中的美,是红尘俗世里居住此地的人们,保持的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或许,我可以这样称呼西中市,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街市。这里说人来人往嘈杂也好,说普通生活安逸宁静也罢,却常常会对这里产生“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市当然是西中市,“隐”大抵指的是藏在西中市文衙弄内的艺圃。今天我不说这景美的艺圃园林,只说这坐落于西中市南侧的文衙弄。穿过弄外的烟火之气,拐进文衙弄内,便会一下子感觉很幽深。弄内左右两户人家的房子,墙面都很高,走路望天,就是窄窄的一方天地,显得很逼仄。也就是这狭窄的小弄堂里,人们的心很宽,那些种在窗口的蔷薇或者月季,用四季的色彩装点着生活,也吸引着往艺圃去的游客们停留驻足欣赏。藤蔓千千结,花儿绕枝笑。风摆叶打窗,香飘深巷中。这曲曲折折的深巷,带我们走近写着“文衙弄”三字的过街楼,也带着我们走近藏在弄堂深深处的艺圃。这里看不见西中街市上的热闹,也听不见红尘俗世里的家常里短。那些高墙黛瓦的宅子,很少看见人们进出。大概,这里只是大户人家的后门,以备不时之需吧!窗口盛开繁花的人家,不知正门何处,却让小巷平添几分诗意浪漫;倒是拐角处有几家住户,对着弄堂开着门,一些些苏州方言在弄堂深处响起,让人觉得宁静幽深的小巷有了一点烟尘四起的声音。我不是说小巷静得不近人情,到底小巷深处还是有人家的,要不那吴侬软语怎么深入人心,那四季的花怎么在窗前开得那么好,那么美呢?其实我想说,与其说艺圃隐于市,不如说是隐于这沾染古城文家文脉的古朴之巷,而这充满书生气的弄堂才是真正隐于市的。弄堂口直接面对繁华的街头,它就站在那里,不说话。市的气息扑面而来,它用静默接招,用花儿绽放小巷深处的温柔欢迎走过它身边的人。虽然我也仅仅只是一个过客,但经过它的身旁,才发现一条小巷的美不仅仅是踏足青石板路,听着脚步声悠悠回荡的简单纯粹,更是它保持初心又接纳外部世界的宽容美好。隐于市,又融入世,这样的境美,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p> <p class="ql-block">都说水是苏州的灵魂,西中市又因河、码头形成热闹的市,所以,一条河,成为了西中市盛世景象背后的底气。无论我们是从阊门城楼望西中,从皋桥走来入西中,还是从幽深的小巷出来遇见西中市的热闹,那条历史的河,依然亘古不变地流淌在西中市今天的繁华版图中。民国的建筑还在,河面上青石小桥还在,我们在记住历史遗迹的同时,也看到了城墙跟前,因保护修缮老建筑隔离的围栏;远处,在蓝天下挥动巨臂的高高塔吊,正在为今天的西中市,或者说,为今天的家乡保护着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文化,也建设着更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