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希葡西之旅(八)‍千年名城巴塞罗那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9618145</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萨拉戈萨的皮拉尔广场,目光被那座雄伟壮观的建筑所吸引,11个圆顶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群静卧的白鸽,而4座高塔笔挺地伸向天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庄严,这就是著名的皮拉尔圣母大教堂,远比想象中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诱惑力。</p> <p class="ql-block">  走近教堂,巴洛克风格的繁华雕琢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每一处线条都透着精致,却又丝毫不显得琐碎,它稳稳地耸立在广场上,既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又带着一种神圣的庄严,想到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圣母堂,传说中圣母显灵之地,再看那雄伟的轮廓,仿佛连空气中都带着几分肃穆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推开教堂厚重的门,仿佛瞬间被一种无声的力量所攫住,目光所及,满是繁华精致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时光沉淀的庄严与华美。最让人注目的是主教坛那座十八世纪的木雕祭坛。绚丽夺目的雕刻层层叠叠将圣母的生平场景娓娓道来。刀工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衣褶的纹路,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历史在耳边低语,诉说着信仰与艺术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移步至圣主礼拜堂,那根圣主显灵的石柱默默矗立,带着一种千年的沉静。传说公元40年1月2日,圣雅各在此传教时目睹圣母显灵,这一故事让冰冷的石柱有了温度,也让整个空间充满了神秘的敬畏感。想象着千年前使徒在此虔诚祈祷的模样,再看如今往来信徒的肃穆神情,忽然明白,信仰的力量从未因时光流逝而消减,它像一根无形的线,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  而那墙壁上陈列的两枚未爆炸的空投炸弹,更是让人内心震颤。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炸弹上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它曾是毁灭的象征,却因未爆炸的奇迹,成了信徒心中圣母庇护的见证。在庄严肃穆的教堂里,这两枚炸弹与周围圣洁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却又奇异地和谐。它提醒着人们,在苦难与绝望中,信仰总能开出希望之花。</p> <p class="ql-block">  走出皮拉尔圣母大教堂,空气中似乎还萦绕着烛火与信仰交织的沉静气息。沿着巴塞罗那城市的路径,前往蒙锥洛克山,急切地目睹那座久负盛名的巴塞罗那国家宫。山路上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远处国家宫的轮廓渐渐清晰,在阳光洒下光影里,雄伟壮观的国家宫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阶眺望,国家宫的全貌瞬间攫住了目光,矩形主体稳如磐石,米黄色的石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中部的椭圆形穹顶犹如神来之笔,柔和的弧度打破了直线的硬朗,带着文艺复兴的优雅向上延伸,四角的钟楼则像精准的坐标,将建筑的气势展露无疑。沿着中轴线四根罗马立柱高然耸立,巨型喷泉大气铺展,两座方塔刺破天际,一座雕塑巍然挺立,这是1926年为世博会量身打造的作品,近百年的光阴,那份为盛会而生的磅礴与精致依然耀眼夺目。</p> <p class="ql-block">推开厚重的大门,暄嚣被隔绝在外,只剩下空间的辽阔与璀璨艺术的低语。抬头便是穹顶下的光影,彩绘玻璃透着斑驳的碎片,与廊柱上的浮雕、墙壁上的壁画相映成趣。1934年国家宫成为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馆内的藏品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宗教油画里的笔触,能读到中世纪的虔诚;从雕塑流畅的线条中,能感受到人体的张力;那些镶嵌着宝石的工艺品,又藏着工匠们的巧夺天工。眼睛在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间流连,仿佛穿越了加泰罗尼亚的长河。每一件藏品,与这座建筑,窗外的山景,与百年前世博会的记忆,共同编织出一幅立体的绚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怀揣着对西班牙建筑界传奇人物安东尼·高迪的敬仰与期望,踏入高迪作品的实地游览参观。高迪生于1852年至1926年,是加泰罗尼亚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他以充满象想力和创新的建筑设计而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了自然、宗教、艺术和建筑学,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站在巴塞罗那格拉西亚大街上,一幢奇特怪异的建筑——米拉之家赫然眼前。凝望米拉之家,那片乳白石材便已挣脱周遭建筑的平庸,像一座被时光凝固的海浪,突兀又和谐地静静耸立。建筑外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方正刻板,墙面是柔和的波浪曲线,一层叠着一层,像被海风拂过的沙丘。每一扇窗和阳台,没有一处是中规中矩,每一处转折、每一道弧度,都藏着对规则的温柔反叛,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米拉之家的屋顶有诸多独特之处,其屋顶呈波浪形状起伏,宛如平静水面泛起的涟漪,使建筑更具动感与自然之美。屋顶上矗立着三十多个造型奇特的烟囱和通风管道,被设计成巨人、士兵、外星人等各种形态,使这些烟囱、通风管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成为了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  漫步格拉西亚大道上,目光总会被一幢奇特的建筑所吸引。那就是高迪的又一杰作巴特罗之家。它不像砖石垒砌的居所,反倒象从童话里游出来的生物,浑身裹着蓝绿交织的鳞甲,在阳光下泛着流动的光,房屋的墙角都晕染成柔和的波浪,仿佛下一秒就要随海风轻轻起伏。房屋的窗户阳台像是戴上了奇异可爱的面具,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仰望这栋建筑,向导说,1877年高迪将这栋原先的老房子精心改造,每个角落都藏着“圣乔治屠龙”的寓言。抬头看,屋顶的鳞片瓦拱起一道蜿蜒的弧线,这正是被英雄击破的巨龙脊背;十字架形状的烟囱刺破天际,那是圣乔治的长矛;而外墙上的那些嵌着玻璃的阳台,活脱脱是巨龙脱落的鳞片,又像狂欢节里神秘的面具。</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着迷的是高迪对自然的偏执,楼梯的扶手没有一根直线,顺着手掌的弧度自然弯曲,仿佛百年前工匠是顺着树木生长的纹理打磨而成;天花板上的石膏浮雕如云朵堆叠,连灯光都特意从凹陷处透出,模拟天光穿过云层的朦胧。正如高迪所秉持的理念“直线属于人类,曲线才属于上帝”,在这里呈现海浪的起伏,骨骼的转折,藤蔓的缠绕,全都被凝固在砖石和玻璃中。</p> <p class="ql-block">  从巴特尔之家出来时,阳光正斜斜地穿过巴塞罗那街巷,我们循着高迪的足迹往城外走,心里揣着对这位建筑奇才另一座作品的好奇——奎尔公园。走进公园,被一种奇妙的“违和感”攫住了。它明明是人造公园,却处处透着自然的呼吸。沿着山坡铺展的三层高架走廊是最直观的印证。斜柱像破土而出的老树根,虬曲着撑起上方的通道,行人在下层漫步时,头顶的车道隐在绿意里织出流动的光斑。高迪的建筑更像是顺着山势的脉络,从土地里自然长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那些铺天盖地的马赛克,蜥蜴喷泉蹲在广场中央,青的、黄的、蓝的瓷砖碎片拼出圆的身子,阳光一照,鳞片似的闪光;绕着广场的长椅更妙,彩色玻璃和粗糙的石块被随意拼接,却在弧度里藏着和谐,坐上去时,后背能贴合每一处曲线,巧妙的设计,绚丽的色彩,令每一位游客都惊艳不已。</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子路漫步,糖果屋撞进了我们的视线,粉白相间的外墙带着圆润的弧度,屋顶像撒了把彩色的糖霜,连窗沿都可爱的波浪。凑近了看,百柱厅的柱顶装饰藏着弦机,天花板的马赛克圆盘映着天光,地面的星型图案踩上去像踏入某种神秘符号,每一处细节都精致的不象真的,却又没有刻意雕凿的痕迹,仿佛这些色彩和线条本该就长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坐在山坡上回望整座公园时,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为什么说这里是高迪自然主义理念的成熟之作。他没有用冰冷的几何切割自然,而是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伸,像树一样扎根大地,像花一样绽放色彩,像洞穴一样包容行人。百年前的砖石,在今天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本篇拍摄于2024.9.23 制作于2025.7.24</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徐方建 张菊芳</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