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步行街,中央大街

卜一,追求图文并茂的游记

<p class="ql-block">这次以呼伦贝尔大草原为目标的东蒙游历,原本是打算从无锡飞到海拉尔开始的,后来因为机票便宜和租车上的便利,选择了以哈尔滨为游程的首个落脚点,这样就有了哈尔滨的游览。不过,起先只是把哈尔滨作为一个起点,而不是重点。直到身临其境,才省悟到这个以修建中东铁路发展起来的号称是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的黑龙江省会城市也应该是重点之一。然而,有点为时已晚,没有预览,只好边看边补课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开放式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总占地面积近100公顷,它始建于1900年,被称为“亚洲第一街”。大街两边的建筑物以俄罗斯古典式建筑风格为主,有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每年都会上演形形色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它是哈尔滨的缩影,体现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最初是中东铁路工程局为施工人员修建的土道,因沿线多为中国人居住,故被称为“中国大街”。</p><p class="ql-block">到了1900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程的推进,街道两侧开始出现俄式建筑和外国商铺。1924年,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主持铺设方石路面(俗称面包石),使街道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自1925年始中国政府接收哈尔滨市政权后,1928年正式将“中国大街”更名为“中央大街”。这时,街道成为远东经济贸易中心,汇聚了33个国家的侨民,驻有16个国家的领事馆,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918事变后,日本对中东铁路接管和占领,中央大街处于日寇的铁蹄之下直至1945年的光复,直至新中国的成立。</p> <p class="ql-block">1997年起,为适应旅游需求,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改造为步行街,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商业活力,使其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特色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我游览中央大街是从上午看过索菲亚教堂后,因为市区停车困难,横向越过尚志大街,步行到著名的中央大街去的。</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很宽阔,行道树长得茂盛,一座座高大典雅的俄式建筑物都隐藏在树木的背后。中央商厦的门脸比较突出。</p> <p class="ql-block">向南走不多久,就是著名的马迭尔饭店。饭店的老建筑还是原来的面貌,底层是家老式的德式西餐厅,装修还是俄国人遗留下来的样式,里面的服务员都是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就在这里用了午餐。按照规距,点了一份沙拉,一份浓汤,一份牛排,一杯大麦啤酒(因为下午要开车,不能尽兴),一份芝士包,吃得过饱。临了点了个好评,还被赠送了两支著名的马迭尔雪糕。</p> <p class="ql-block">在烈日下游览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与执勤的保安在树荫下聊天,他说“中央大街,你们来对了地方,可不是合适的时段,这里最好看的是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看过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返程途中,专门订了个离中央大街不远的僻静小院里的酒店,步行一公里多去看它的夜景,顺便再尝尝带有地方特色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入夜的中央大街人头攒动,和附近的小城市到了晚上就打烊的状态完全不同,想起了当年流行的句子,“夜幕下的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逛逛吃吃,看看历史形成的道里建筑物,踏踏传说是当年从俄罗斯进口的“面包石”铺就的和莫斯科红场一样质地的大马路。真的有着完全异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傍晚,躺在哈尔滨机场附近的汇航酒店的床上,才想起错过了哈尔滨的百年大桥,中东铁路桥。中午在斯大林广场的松花江岸边用远焦镜头拍摄了江上的新桥,却没有注意到与它平行的老江桥。此行看了一路的中东铁路遗迹,却把它遗忘了,好遗憾。</p><p class="ql-block">好在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地漠河的北极村也没顾及,明年夏天再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