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夺麦大战</p><p class="ql-block">凤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晚玉米,形成一季半的耕作模式。冬小麦六月收获后,立即播种玉米;玉米十月底收获,再种上冬小麦,如此循环往复。农民对粮食的期盼不言而喻,最怕的就是天灾。每逢麦收时节,大王总能在车上听到装卸工们议论天气——这些装卸工都是北街大队的社员。因工厂建设占用了他们的部分土地,他们便被安排到厂里工作。关中麦收时节常有连阴雨或冰雹,一旦遭遇,眼看到手的收成便可能泡汤,令人揪心。县里虽有专业的防雹队,能向雹云发射火箭弹消灾,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还是得尽快将小麦收割运回场院。</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农业机械稀少,收麦主要靠人力。甘肃地势较高,小麦成熟晚,当地农民便早早于五月底离乡,远赴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帮人收麦挣钱,人称“麦客”。他们追随着小麦自东向西渐次成熟的脚步,一路收割,一路向家乡方向行进。割倒的小麦搁在地里很不安全,需及时运回场院。过去用牛车、马车拉运,效率低下,尤其在暴雨将至时,更显力不从心。工厂建成后,每逢麦收,生产队总会通过车队里的修理工、装卸工找到车队长曲师傅,请求派车支援。曲师傅理解他们的焦急,只要不影响运输任务,一般都会应允。大王是这些农民兄弟最乐意找的帮手,因为他最能体谅他们的心情。平日里带着装卸工装车时,若货物离车远了,他总会主动挪动车位,让大家装得更方便、更省力。因此,只要是他的车出勤,装卸工都抢着上。车队里有两位来自北街大队的修理工——张广源和张佳喜。大王修车需要搭手时便找他们,关系处得极好。闲暇时开开玩笑,搞点小恶作剧,常逗得旁人哈哈大笑。到了麦收时节,他们更是争着要大王去给自己小队拉麦子。身为修理工,张广源和张佳喜自然“近水楼台”,多数时候大王都被他俩“抢”在手里。每次出车,大王还会帮着出主意,让装卸更快些,争取多拉几趟。</p><p class="ql-block">运麦的关键在装车。装得快、装得多、装得稳,运输效率才高。一旦装偏,途中掉落,成熟的麦粒便会大量脱落,损失惨重。大王每次去帮忙,都让农民们挑选精明能干、有经验的人在车上码垛,确保一路平安。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尽量多跑几趟。看着一车车麦子运回场院,农民们心里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当大王拉回最后一车麦子时,张广源、张佳喜便会把他从驾驶室拽下来,锁好车门,拉回自家小院。一进院门,扑鼻的香气便弥漫开来。他们的媳妇正在厨房忙碌,新收的麦子已磨成雪白的面粉,化作满桌的美食。见客人来了,主家端来热水让大王先洗把脸。落座后,各种炒菜摆满桌面。女主人随即亮出拿手绝活,各色面食花样迭出。论起吃面,陕西人真称得上“面神”!他们将面粉、辣椒、盐和醋“玩”到了极致,调和出的滋味登峰造极,令食客难忘。为了让大王多尝几样,她们特意弃用传统大碗,改用小碗盛装。第一碗是干拌面,无汤,风味独特;第二碗是汤面,清澈的汤上浮着翠绿的韭菜末、鲜红的胡萝卜丁,晶莹的辣椒油散发着诱人的醋香,令人胃口大开。紧接着,臊子面、油泼面、凉皮、凉粉、搅团……轮番登场,看得大王眼花缭乱。丰收的喜悦在每个人的脸上尽情绽放!</p><p class="ql-block">夜深了,大王告别乡亲,来到场院准备开车回家。场院里依旧灯火通明,农民们正忙着打麦:马儿拉着石碾,在麦草上一圈圈碾压;几人借着夜风扬场;孩子们则在麦草堆间兴奋地追逐嬉闹……好一派难忘的丰收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