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草大战:农田控制权的千年博弈(投稿专业版)(副本)

山乡谷农

<p class="ql-block">人草大战:农田控制权的千年博弈(终稿)</p><p class="ql-block">马振军</p><p class="ql-block">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的诞生无疑是一座闪耀着璀璨光芒、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关键一步。从远古时期简陋的石锄石犁,到现代精密先进的成套农业机械设备,农耕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我们扎根大地、繁衍生息的根基。</p><p class="ql-block">然而,在每一寸看似平常的农田之下,实则隐藏着一场绵延千年、悄无声息却又惊心动魄的战争——人类与杂草为争夺农田控制权而展开的激烈较量。这绝非普通的竞争,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殊死搏斗!</p><p class="ql-block">当人类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毅然决然地将荒芜之地改造成肥沃农田时,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便悄然拉开帷幕。远古时代,人们运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借助熊熊烈火的强大力量清理土地上的植被。那跳跃的火苗虽简单粗暴,却开启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征程。时光流转,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开垦效率,使更多沉睡的土地得以被唤醒和开垦。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广袤的田野间高效作业,一气呵成耕翻、耙耱、施肥、镇压等一系列农事操作,播下承载人类希望与憧憬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可是,杂草绝非轻易就能屈服的弱者。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与进化中,它们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人类开辟的肥沃土地,宛如狡黠的对手,练就了一套令人难以捉摸的生存策略,只为捍卫自己在土地上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在广袤无垠的大西北祁连山腹地,刺儿菜堪称农田中最为顽强的“抵抗者”之一。它植株高大,浑身布满尖锐的棘刺,如同一位全副武装的战士,那些棘刺恰似锋利的钢针,令试图靠近的食草动物和人类望而却步,从而有效保护自身不被轻易破坏。即便人类采用耕翻土地、拔除、铲锄、挑拣等方式试图将其斩草除根,刺儿菜也自有应对之策。它庞大且错综复杂的地下根茎,犹如一张深埋于地下的网络。无论土地被翻耕多少次,总有一些顽强的根茎能够存活下来。哪怕是一截残根断茎留存于土壤之中,它也能迅速恢复生机,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绽放花朵,结出果实,延续繁衍。此外,刺儿菜还拥有一项独特的“飞翔”本领——借助风力传播种子。作为菊科植物家族的一员,它成熟的种子与蒲公英的种子极为相似,都带着轻盈如羽的小伞。每当种子成熟之际,微风拂过,它们便如漫天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向远方,寻觅新的栖息地。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得刺儿菜的种子能够扩散到极为广阔的区域,为其种群的不断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在青海各地,乃至全国许多地方麦田和油菜田中,野燕麦则是另一种令农民们头疼不已的恶性杂草。在幼苗时期,它如同一个狡猾的伪装者,外形与小麦苗极为相似,混生在麦苗里,很难在第一时间将它们辨别开来。不过,人们发现小麦叶片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且叶片较为宽厚,而野燕麦则恰恰相反,人们单凭这一点能够将其拔除,但那个人工锄草的时代,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要凭借双手拔除多如牛毛的野燕麦谈何容易?无疑是一项起早贪黑,漫长而艰辛的劳作。但是,野燕麦的危害远不止于捉弄似的伪装,它强大而独特的繁殖能力,才是最让农民们防不胜防的。</p><p class="ql-block">野燕麦的繁殖策略十分精巧。它的种子成熟顺序是从穗轴下部往上依次进行的,先成熟的种子率先掉落地面。这使得在农作物收割时,人们只能从田里收集到一部分野燕麦种子,而掉落在田里的那些种子则逃过了收割。为了防止风吹雨打、鸟兽牲畜的采食,这些种子还有一项独门绝技——“种子自助入土术”。掉落地面的野燕麦籽粒遇到雨水或潮湿的环境,种子上的芒刺便会缓缓扭转,将种子一点点地送入土壤中。如此一来,这些种子便能安然度过寒冬,静静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次破土而出,与人类展开新一轮激烈的较量。</p><p class="ql-block">由于野燕麦的种子极易掉落,农田里留存着大量的种子,在耕翻土地时,这些种子便会被掩埋到土层中。冬去春来,表层的种子会率先出苗,而深层的种子凭借坚硬的外壳,能够在深土层中存活三到四年。当再次进行土地耕翻时,一旦种子到达适宜出苗的深度,就会迅速萌动出苗,进而抽穗结实,繁衍后代。</p><p class="ql-block">因此,农业生产上往往会出现野燕麦爆发的情况。这是因为土层中累积着历年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其生长密度常常能达到小麦的三四倍,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能高达数十倍。它们疯狂地与农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和生长空间,如同贪婪的掠夺者,将农作物逼至绝境,严重抑制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开花结实。</p><p class="ql-block">藜,俗名灰条,是一种顽固性杂草。它与人类较量的招术是“以数量取胜”。它的种子细小如沙粒,但数量极为惊人,一株可结种子数万至数十万。凭借这一招术,农田里的藜年年锄年年生,生生不息。薄蒴草,俗名娘子菜,其茎秆细瘦,开着不起眼的小白花,看似柔弱,实则暗藏危害。微孔草,茎干稍显硬朗,顶着几朵小紫兰花,全株布满细小毛刺。这两种杂草危害农作物的手段极其恶劣。它们凭借疯狂滋生的次生分枝,如同恶毒的藤蔓般紧紧攀缠农作物。尤其是微孔草,到了生长后期,攀缠的态势愈发猖獗,常常一股脑儿地爬到农作物顶端,将作物严严实实地盖住,如同给农作物扣上了致命的盖子。也正因如此,这两种杂草被冠以“白盖盖”和“蓝盖盖”的绰号。由于它们的侵害,农作物被剥夺了光照,养分也被瓜分。原本茁壮成长的作物变得衰弱不堪,徒长且软弱无力,最终不堪重负,倒伏在地。若再遇上多雨潮湿的恶劣天气,农作物更是陷入绝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身霉变坏死,一年的辛勤劳作就此付诸东流,甚至落得个颗粒无收的悲惨结局。</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持续了数千年的人草大战中,人类在不同时代凭借着无穷的智慧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力量,始终牢牢占据着主动地位。回首往昔,在与杂草的长期斗争中,先民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大多依赖大量的人力投入,饱含着无数的艰辛与汗水。那流传千古的名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对人与草斗争中,人类艰辛劳作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无奈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人类始终都在与杂草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在除草方式上,遵循“苗期除细草、中途除二遍草、后期除大草”的农事原则。在具体方法上,有锄头锄、铁锹挖、手铲铲、徒手拔等。除此之外,人们还采用了诸多农耕措施来控制杂草。例如,秋季深翻土地,将草种深埋于地下;春季浅翻,利用阳光将发芽的草籽草苗晒死;还有轮流休耕的方法,夏季多次耕翻土地,诱导不同深度的草籽发芽出苗生长,然后再进行耕翻压青。这样一来,既达到了除草的目的,又能将青草转化为肥料滋养土地,可谓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农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农业耕作方式也变得更加科学精细、规范有序,农业生产中已兴起无人驾驶农机具、农用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装备,在广袤的农田里高效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不仅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展现了未来农业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在人与草的这场持久战中,新型化学除草剂的普及和先进农药器械设备的普及应用,让劳动者彻底告别了头顶烈日弯腰曲背,脚踩泥土下蹲跪地的人工除草劳作。取而代之的是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化学除草剂的推广普及。例如,防除刺儿菜的高效低毒的毕克草,能够精准地对刺儿菜发起攻击,而对小麦、青稞、油菜等农作物毫无损害。适宜在油菜田防除野燕麦的高效盖草能、精奎禾灵,在油菜苗期,只要按照要求合理使用,原本生机勃勃的野燕麦,不出十来天便会变得枯黄萎靡,失去生机。</p><p class="ql-block">但是,杂草也并非坐以待毙。它们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巧妙的生存智慧,从未停止过反抗。有研究表明,随着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杂草逐渐产生抗性,现实中除草剂的效果也在逐步下降,田间杂草群落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但也正是这种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的关系,塑造了如今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农业生态。</p><p class="ql-block">农业教科书指出:“农田杂草一般指非人们栽培而生长在田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植物。”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杂草种类大约有8000种,我国农田杂草有580余种,而青海省有农田杂草约182种,隶属35科,危害严重的有40余种。如此众多的杂草为保持种群,各自凭借多样的繁殖方式、顽强的生命力和明显的种群演替变化,与人不断周旋、对抗。人与草的较量犹如一部长篇历史叙事诗,蕴含着太多的经验教训与精彩故事,难以尽述。</p><p class="ql-block"> 人类与杂草间的这场较量将持续不断。在漫长岁月中,杂草凭借顽强生命力与多样生存策略,始终与人类农业生产如影随形。但人类凭借着永不磨灭的探索精神,矢志不渝地开拓更为科学、环保、高效、安全且便捷的除草新路径。这一行动,不仅着眼于保障当下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稳定,更是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根基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人类作为“人、粮、草”生态平衡关系的核心维护者,在未来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里,一方面需做到精准施策,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除草剂除草效果,对农田杂草实施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前沿的生物基因编程技术,针对杂草开展靶向基因改造。例如,面对藜、旱雀麦、问荆等抗药性极强的顽固杂草,可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巧妙重塑其基因序列,大幅提升它们对除草剂的敏感度,从而达成精准治理的目标。而对于那些耐旱、耐寒、耐贫瘠,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杂草,人类则能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它们培育成治荒固沙的先锋植物,使其在生态修复领域大显身手,发挥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杂草并非仅仅是农田之害,它们实则是宝贵的植物资源。长久以来,只因它们以杂草的身份生长在人类辛勤开垦的农田中,对农作物生长构成威胁,所以一直遭到人类的厌弃。但科学家们始终进行着对杂草潜在价值的研究,并收获了丰硕成果。以微孔草为例,其种子所榨取的油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有效软化血管,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功效显著。在食用领域,薄蒴草、苦苦菜、野胡萝卜等杂草,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曾是人们用以充饥的野菜。这些杂草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倘若对其进行科学的驯化培育,未来极有可能凭借鲜嫩的口感、独特的风味以及丰富的营养,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在蔬菜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在人类智慧的引领下,杂草有望实现从“庄稼的大敌”到“多元资源宝库”的惊艳蜕变。这不仅象征着人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将从对抗走向和谐共生,更预示着农业生态系统将朝着更加平衡、稳定且充满活力的方向蓬勃发展。未来,人草之间必将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而这一伟大进程,需要我们去感受、去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