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四国十日行,湖山峡川入眼来(一)

悠游

<p class="ql-block">巴尔干四国行,是我极少的一次参团游。其实内心的想法是可以慢慢的走不跟团,沉下心来看看沿途的山川湖海,去慢慢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p><p class="ql-block">但去巴尔干,干脆说就是踏出国门,语言实在是个大问题。如果自由行,就涉及到了交通、住宿、吃饭、购物……等一系列问题,想想麻烦事一堆,思来想去,还是跟团省事,所以这趟十日游就这么定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的巴尔干之行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7月3号凌晨一点,我们乘坐的飞机自上海一路向西,穿行在黑沉沉的夜色里,11个多小时漫长的飞行,终于穿透了暗夜,迎来了黎明。在雅典机场匆匆转机,上午十点多,落地在烈日下的地拉那。</p> <p class="ql-block">坐在接我们的大巴车上看窗外,一首歌突然从记忆深处跳了出来:“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国家……”,嘿嘿,熟悉的歌词,陌生的城市!初次相见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地拉那路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车进市区,我们开始了在地拉那的漫行,大半天时间对地拉那的探寻,就似巴尔干之行的前菜,不算浓烈,却清清淡淡足以开胃。</p> <p class="ql-block">车子慢慢行驶,路边出现了这座蓝白主色调装点的半圆穹顶教堂,搭配着钟楼,在晴朗蓝天下,望去简洁又不失庄重。</p><p class="ql-block">教堂名为“基督复活东正教教堂” ,原教堂建于1865年,1967年在“无神论”运动中被破坏,2011年在原地重建。</p> <p class="ql-block">在地拉那街头,不时会看到这些造型特别的大楼,这栋外观独特的高楼叫作“天空塔”,也因别出心裁的螺旋造型被称作“龙卷风塔” 。它的曲面玻璃与错落阳台特像脸部纹理,勾勒出类似人脸轮廓的形态,在蓝天背景下,像一尊现代感十足的 “城市雕塑”,成为了地拉那城市天际线中极具辨识度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东张西望的走在路上,路旁看到了一座清真寺,带我们的地导三言两语介绍了一下,说这里是个新建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细究之后才知道这座名为“阿德姆·贾沙里烈士”的清真寺,是为了纪念这位在98年与塞尔维亚军队冲突中阵亡的叫作阿德姆·贾沙里的科索沃解放军指挥官而命名,清真寺自2012年开始建设,2017年完工。阿尔巴尼亚人视阿德姆.贾沙里为抵抗压迫的英雄,而塞尔维亚方面认为科索沃解放军是恐怖组织,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孰是孰非由历史评说吧!</p> <p class="ql-block">在异国他乡的第一餐,就餐的地方是一家中国餐馆。后面吃多了西餐,中餐成了我们的渴望和心头好,此时的我们还没体会到中餐馆的可爱!😂</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游人并不多,斯坎德培的青铜雕像在蓝天下静静矗立。这个为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和自由不懈战斗的民族英雄使用的黑色双头鹰标志,后来演变成了阿尔巴尼亚国旗。</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北侧国家历史博物馆静卧,毫不张扬,平淡无奇。</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面装饰精美的马赛克壁画“阿尔巴尼亚”,却让人眼前一亮,它反映了从伊利里亚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化场景‌,年代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站在斯坎德培广场四下张望,一座国家首都的中心广场目测比老太太们跳广场舞的街心花园大不了多少,让人颇有几分意外与惊诧。</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广场东南侧的埃特海姆·贝伊清真寺是地拉那最著名的宗教建筑,这里被公认为是阿尔巴尼亚最漂亮的清真寺,外部有精致的装饰,如果想要入内参观则必须要登记。</p><p class="ql-block">没想到位于欧洲大陆的阿尔巴尼亚,主要宗教竟然是伊斯兰教,实在让人出乎意料。</p> <p class="ql-block">据说阿尔巴尼亚的碉堡极多,霍查时期全国修建的碉堡竟然有173,371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约5.7个,真是不可想象。如今大部分碉堡因拆除成本过高而仍保留着,部分被改造为储物间、商铺或旅游设施,但法律规定战时仍需归还军方使用。</p> 这些碉堡真是形形色色。 <p class="ql-block">看着街景一路走向霍查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霍查金字塔,特定历史阶段的物化记忆,由霍查的女儿女婿共同设计,在经历了不同用途之后,如今这里颠覆性的成为了一个多彩的文化中心,沿着极长的台阶登到顶部,可以欣赏地拉那的城市风景。</p> <p class="ql-block">看罢霍查金字塔,我们大半天短暂又紧凑的地拉那之游结束。烈日+35°高温,太热了!😅</p> <p class="ql-block">停车的地方离霍查金字塔还有一段距离,去停车场的路上随手拍了拍路旁的建筑,据说这是阿尔巴尼亚的议会大厦 ,它的建筑风格沉稳庄重,见证着国家政治生活的运转 。</p><p class="ql-block">随手查了一下,阿尔巴尼亚如今是议会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大楼前双头鹰国旗与欧盟的旗子并列,这是表达了一种对加入欧盟的极度渴望吧?</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厦的对面也是一栋政府办公建筑,既然置身于首都,就不乏这一类的政务聚集区。</p> <p class="ql-block">连续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接待我们的地导贴心的安排大家提前回酒店休息。回酒店之前先去超市买了水,这次出游带了张万事达(MasterCard)卡,刷卡之前还在绞尽脑汁的想,很久不用,这卡的密码是多少来着?结果收银员拿过卡“呲喇”一下——搞定,根本用不到密码。纳尼?不需输密码,也不用签个名?这下开始紧张了,遂想,这一路可得把卡仔细收好,不然一旦遗失那损失将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落地阿尔巴尼亚的第一顿晚餐颇有些仪式感,桌上点起了蜡烛,餐品按序一道道端上来,可惜大家既不太懂西餐的吃法,也只当是一次普通就餐,所以吃完第一道菜,不少人就离席了。</p><p class="ql-block">餐厅的侍应生看上去已年过半百,服饰相当整洁,服务也一丝不苟。尽管此时大半客人都已离开,仍是坚持把餐品一道道的端上来,直到最后的甜品,认真的颇有些固执。只可惜沟通困难,我们没法知道他对眼前的场景表述了些什么,——或许是惋惜?又或许是不解?</p> <p class="ql-block">旅行在继续中,4号早上,我们离开匆匆一瞥的地拉那,踏上了去黑山的旅途。本应八点出发的时间,因等一张黑山入境邀请函拖到了八点半。</p><p class="ql-block">车子启动,车窗外地拉那的街景随之铺展开来:一幢幢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式居民楼接连闪过,也偶有颇具现代风的大型购物中心。新旧建筑的交错间,能感受到这个国家似乎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慢慢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的“高速路”,没有国内宽阔的路面,基本是双向单车道,但路况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大街上时不时的可以见到奔驰车,想不明白并不富裕的阿尔巴尼亚哪来的这么多“豪车”?后听导游介绍说,这些车大部分竟然都是从别的国家偷来转卖的,听罢实在是瞠目!</p><p class="ql-block">后面一路再见到奔驰立马就会琢磨,这不会是偷来的吧?🤣</p> <p class="ql-block">路旁不时掠过各种房屋建筑,能见到人们在室外悠闲地闲坐。</p> <p class="ql-block">旅途中最爱的事之一,莫过于倚着车窗看风景。车轮滚滚中,窗外的景致像被风吹动的水墨长卷,一段段铺展开来——刚掠过一条清澈的小河、散落的房屋,转眼又撞见逶迤而来的青山和山顶巍峨的古堡,纷至沓来的美景构成一幅不一样的异国风光。</p> <p class="ql-block">在欧洲开车,司机是需要每两个小时休息30分钟的(貌似不少国家都有这种规定和制约,去年在摩洛哥也是如此),在结束短暂的休息后不久,我们到达了阿尔巴尼亚和黑山接壤处的海关,时间距早上出发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没到海关之前,地接导游曾给大家做心理建设,说通过一次海关耗时会比较长,所以提前一天我们都准备了食品和水,准备在海关耐心的耗着。</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车停下只有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再次启动,缓缓驶过了简易的海关卡口,吃惊之余听地接导游说给他们工作人员塞了钱和水,我们因此得以越过长长的车队很快过了关。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啊!😜</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和黑山海关是合并联合办公的,所以进出关只用一次便全部搞定。海关没有高大的国门,简易的房屋让人感觉似乎只是进入了另一个县或乡。驶过海关,黑山至阿尔巴尼亚方向,沿路仍是长长的车队。黑山境内不同于阿尔巴尼亚,很少见到比比皆是的奔驰,入目所见多是不大的两厢车。与国内三厢车、SUV遍地相比,国情不同,需求不同。</p> <p class="ql-block">进入黑山,一个被亚得里亚海拥抱着的小国,这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国家,曾经是南联盟的成员国,2006年才宣布独立,年仅19岁,可说是刚刚成年。黑山国土面积只有两个上海那么大,人口却不到上海的1/40,但它却以绝美海岸,壮丽峡湾和众多古城古迹成为欧洲人偏爱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这里既有峡湾的深邃蓝、古城的斑驳石墙,又藏着雪山与湖泊的清新,这次游巴尔干半岛的大半原因,主要也是被黑山吸引。</p> <p class="ql-block">一路行走,一路听导游讲解:布德瓦,一座位于亚德里亚海边的古城,拥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在导游的娓娓道来里,车驶过了路两侧沿山势而下,分布错落有致的一座座红瓦建筑,景色很美,但这里应该还不是布德瓦古城。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安排布德瓦,所以,我们与布德瓦古城最终擦肩而过,并未相见,跟团的弊端开始显现。</p> <p class="ql-block">去佩拉斯特小镇的路上,路旁碧蓝色的海中出现了一座由一条窄窄的堤坝连接的小岛,这便是安缦酒店租用了三十年的圣斯特凡岛。</p><p class="ql-block">站在高高的公路边望去,不远处小岛上红顶石屋的建筑群,以及清澈的海水和鹅卵石海滩,外加四周翠绿环绕的群山,勾勒出别具一格的陆连岛风光。</p><p class="ql-block">这里‌‌‌‌只有入住酒店的客人才能上岛,想要享受沙滩的乐趣,需要支付200欧元的高昂费用。我们只在公路边高处的观景台远远的眺望了几眼,算是打了个卡,这个岛在行程上标注的就是“途中远观”,所以没啥过多的想法。既然不可以上岛,远眺就是最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佩拉斯特的峡湾景色出现在眼前。这里,两岸山势像屏障一样高耸对峙,夹着一湾湛蓝碧绿的海水,世界上共有11种自然地貌,而中国拥有10种,峡湾,是中国唯一缺失的自然地貌 。</p><p class="ql-block">望着这片语言已无法描述的美景,拜伦对黑山的赞誉悄然浮现于面前:“宇宙诞生之初,陆地与海洋最美的邂逅之地,必定是在黑山海岸”,在这里,山因海而愈加高耸,海因山而更见辽阔!</p> <p class="ql-block">站在岸上远望,峡湾的碧波之上,轻轻托出了两座并立的小岛,像是大自然随手镶嵌的两块绿玉。</p><p class="ql-block">狭长形状的圣母岩岛,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工岛。传说,圣母岩岛的修建源于湖中发现的一尊酷似圣母的石像,水手们为了祈福,常年向水中投掷石头,久而久之,竟然形成了这座小岛,这个岛屿也因此成为17世纪地中海水手的梦想之地。</p><p class="ql-block">我们乘船登上了圣母岩岛,岛上有一座建于1630年的巴洛克风格天主教堂,据说内部装饰华丽,拥有精美的穹顶画、浮雕和壁画。教堂旁的建筑内还藏有一个小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绘画作品。我们没有进去,所以并未亲眼见到。此外,岛的一端还有一座白色灯塔,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p><p class="ql-block">在岛上慢慢转着四下眺望,远处黛色山峦作衬,近处小镇烟火相陪,时间漫过,似将此刻的景色凝成了一幅画 。</p><p class="ql-block">临近的另一个方形小岛叫做圣乔治岛,这是一座天然岛屿,归私人所有,不对游客开放。据说岛上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本笃会修道院,但外围只能看到房子和十几棵高大的柏树。两座岛屿相距并不远,都非常小巧袖珍。</p> <p class="ql-block">近黄昏时分,我们到达了距佩拉斯特12公里的科托尔古城。古城共有三座城门,主城门因临海而建,故而得名“海门”。</p><p class="ql-block">海门连接着坚实厚重的古城墙,门楣上的城徽从威尼斯的圣马可雄狮,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再到前南斯拉夫的标志,随着政权的更迭几经变换。城门下方的石匾刻着“1944-11-21”——这是铁托率领军队从纳粹手中收复古城的纪念日。石匾上方镌刻着铁托的名言:“是别人的我们不会要,是我们的别人休想抢。”掷地有声,铿锵有力!</p> <p class="ql-block">走过海门,便是武器广场,面积不算大,却是古城内最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的钟楼是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602年,钟楼将巴洛克与哥特式融合在一起,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钟楼下的锥形石柱,初看以为是有纪念意义的方尖碑,后来才知道它名为‘羞耻之柱’——古代曾用于惩戒犯人。时光流转至今,它早已成为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中世纪的狭窄街巷还带着完整的原始风貌。昔日民居幻化成各式特色小店和客栈——这大概就是古城在现代焕发生机的经典模样吧!</p><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也是流浪猫的乐园,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慵懒惬意的猫,或躺或卧或随意溜达,这里也因此被称作“猫咪之城”。只可惜我的镜头就如刻意一般,完美的避开了每一只猫咪😜。</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并不大,教堂却有14座之多。</p><p class="ql-block">圣特里芬大教堂,一座天主教堂,是古城最著名的宗教建筑,拥有双塔楼设计。左塔楼因地震损毁未完全修复,形成了独特的残缺美。</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斯教堂,这是我们唯一入内的一座教堂,教堂内圣坛精致华丽,游客和信徒较多。</p><p class="ql-block">在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屋顶,可以见到双十字(大主教十字),这是东正教中象征高阶神职权威的符号‌,常见于塞尔维亚东正教的教堂建筑。所以,圣尼古拉斯教堂又叫做“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卢克教堂,始建于1195年,规模较小且内部较为冷清,教堂在地震受损后顽强重建。</p><p class="ql-block">本以为是一座伊斯兰教的教堂,因为有个圆形的穹顶,后面才知这是一座基督教堂,虽不大,却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晚餐就安排在古城内自由选择了,导游对古城内的美食称赞不已,披萨、烤肉等在他的介绍中都美味无比。真到实际出手时才发现,这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店家的菜单如果没有配上图片,那点餐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最后只能放弃所有关于价格、味道、环境的一切选择,谁家Menu配了图片,谁就是王者😂😂。</p> <p class="ql-block">备受推崇的古城啤酒,恕我味蕾迟钝,感觉似乎不如俺们的青岛啤酒,想来有点辜负了导游的一番倾情推荐😜。</p><p class="ql-block">酒味姑且不论,如此美妙的夜晚,如此迷人的古城,举杯吧,朋友!</p> <p class="ql-block">一顿下来,四人消费91欧,真心不贵!然鹅,还是想念中餐啊!</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城时,最后一抹残阳正斜斜的落在后方的圣乔瓦尼山上,似给整座山体镀上了一层闪闪的金黄,夕阳下的这个黄昏美极了!</p><p class="ql-block">远远的望过去,山上有一道如长城般隐约起伏的石墙——这便是科托尔的古城墙。它宽15米,高20米,长达4.5公里,从海边一直延伸至山顶,全部由石块沿着崖壁垒筑而成,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竟有几分中国长城之势。这道城墙从9世纪开始修建,到18世纪才形成如今的规模,是欧洲现存最为完整的“长城”。顺着城墙向上,可以抵达山顶的碉堡,那里据说是俯瞰科托尔古城与峡湾的绝佳之处。</p><p class="ql-block">如此美色,却只能遥遥望几眼,没有时间登上去细细体验了。黑山,怎生让人如此放不下呢!</p> <p class="ql-block">黑山再美,终要别过,好在我们返回时还要经过,聊以补缺,也不算太遗憾。清晨告别让人放不下的黑山,依旧坐车在弯弯山路上绕来绕去,今天的目的地——波黑。</p><p class="ql-block">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名字听上去很有些拗口。这个前南斯拉夫解体后独立的小国,主要有三个民族,分别为塞族、克族和穆族(波斯尼亚族)。波黑由两个实体及一个特区组成,被形容为“一个国家两个政权三个总统”,这小国,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不到十点我们的大巴顺利通过了黑山与波黑的海关,这里仍是两个小国联合办公,此处的海关比前一天的阿尔巴尼亚与黑山处还要简易,类似国内普通的检查站。</p> <p class="ql-block">午餐的用餐处,在这里给自己和手机都充足了电。</p> <p class="ql-block">太阳西斜,午后两点,我们到达了莫斯塔尔古城(历史上也曾叫做库君斯鲁克),这里以横跨内雷特瓦河的16世纪奥斯曼风格的老石拱桥而闻名。古桥在1993年的波黑战争中惨遭炸毁,后来桥体重建时从河底打捞原石,2004年按照传统工艺复原,桥墩弧度与建筑细节严格复刻了16世纪原貌。</p><p class="ql-block">一座历经坎坷却又容颜不改的老桥!</p> <p class="ql-block">惨遭炸毁的莫斯塔尔古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古桥连接着内雷特瓦河两岸,一端是穆斯林族(信仰伊斯兰教)‌,另一端是‌克罗地亚族(信仰天主教)‌。两端的老街均由鹅卵石铺就,街道狭窄且蜿蜒曲折,洋溢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情,街边建筑多为古老的石头房屋,与古桥的风格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我们走的是克族这一侧的老街,两边店铺挨挨挤挤,有众多工艺品店,出售手工铜器、波斯地毯、传统服饰、阿拉伯水烟壶、银质茶具等特色商品。因有同伴买围巾,顺便浏览了一间导游推荐的小店,围巾品质不错,价格也不贵,多在4~8欧元之间,当个伴手礼还是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此外,老街上还有许多的餐厅、咖啡馆和酒吧,不少游客坐在街旁悠然的品尝着当地美食。此情此景让脚步匆匆的我不由得心生羡慕,若能从容的坐在这里,点一杯咖啡,看着异域风情的街景,也是旅途中不可多得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穿过老街熙攘的人群,便到了莫斯塔尔老桥的近前,站在河边仰望,老桥临崖而建、造型简洁,高高耸起的桥身距河面高达24米。两岸民居高低错落,桥下一湾清流碧绿如玉,望去平静无波。</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的跳水传统延续了400年,男子成年礼需从桥上跃下以证勇气。延续到如今,证明男子汉勇气的一跳,已蜕变成了一种变相卖艺,跳水者和同伴端着小碗四下收费,银子收完,一个起跳跃入二十多米的水中,倒也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下曾想看看自24米高处跃下是种什么样的情景,可惜上面的人迟迟不跳,端碗收费的倒是近前来了,想想身上除了一张卡也没有余钱可以付,干脆换个角度,上桥去瞧瞧吧。</p> <p class="ql-block">四百多年的岁月流逝,无数的人踩脚踏,桥上的石板已磨的如陶瓷般光亮水滑。</p> <p class="ql-block">走过西面桥头堡入口,路边不起眼的角落这块石头悄悄地卧着,上面“勿忘(19)93”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与悲哀。</p><p class="ql-block">网上关于这块石头有个传说:这地方原本要立个三米高的纪念碑,波黑各族代表吵了十年没确定方案,最后索性弄了个不起眼的石头。有人说,这倒也好,游客得蹲下来才看得清,就像给历史鞠躬了。</p> <p class="ql-block">集合的时间在即,匆匆绕到桥边的餐店从高处眺望对岸穆族的风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带有高耸宣礼塔和圆顶的清真寺,浅灰色的石质外观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散发着古朴而庄严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周边,多为两三层的建筑,粉、黄、紫等暖色调的外墙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这些房屋或许是民居,也间杂有餐厅、咖啡馆或手工艺品店,沿河岸边还摆放着遮阳伞和桌椅,供游客进餐和休憩 。</p><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坡上,还能看到一座带有钟楼的建筑,黑顶白墙,镶嵌在山峦之间,增添了几分层次感与神秘感 。</p><p class="ql-block">整个对岸风景,既有浓郁的人文风情,又有迷人的自然景致,望去一派祥和 。</p> <p class="ql-block">跟团走,游玩的时间总是由不得自己,莫斯塔尔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只来得及匆匆拍下古桥和桥头周边属于克族这边的风景,对面穆族的居住区已没有走过去的时间,只是远远的拍了照。最后能带走的,只有这些为数不多,且拍得仓促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跟团的这种身不由己,实在让人怅然!</p> <p class="ql-block">再次乘车离开莫斯塔尔,远方等待我们的将是在我们这代人心中萦绕了近五十年的一座城市——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观望,萨拉热窝的房屋主要集中在山坡上,城区沿着山坡延伸,白墙红顶的建筑群密集分布在山丘上,与平地建筑交错构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对许多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七十年代在中国的热映,成为我们这代人对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萨拉热窝城内,当年电影拍摄的诸多取景点,都已成为如今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跟在导游身后,开启了我们在萨拉热窝的匆匆游走。这次巴尔干之行的导游年纪不大,博学且有极好的口才,说起某一地的历史及发生的事件和涉及的人物,口若悬河,很能共情。</p><p class="ql-block">在这座特殊的城市,他从一战起因讲到二战,讲到波黑战争,讲到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滔滔不绝,声情并茂。</p> <p class="ql-block">下车伊始,看到的第一处景观是萨拉热窝的地标性建筑——市政厅,这是一座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建筑,它红黄相间的建筑外墙和精致繁复的拱门与雕饰望上去极具辨识度。</p><p class="ql-block">这座标志性建筑在二战后被改造为波黑国家和大学图书馆,负责保存和传递知识。然而,1992年的波黑战争中,塞尔维亚的炮火摧毁了这座历史建筑,大量的档案和图书被毁。在波黑战争后,经过持续的努力和修复,市政厅于2014年重现历史辉煌,再次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距市政厅不远处,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桥。可谁能想到,这座小小的桥身后,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它就是拉丁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便从这里引爆。</p><p class="ql-block">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这里被刺杀,这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时凶手站立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景点相距都不远,闹市中拐了个弯,路边一片废墟般的遗址,这里是16世纪的老巴扎。老巴扎周边聚集了众多手工艺品店、特色商铺及餐饮场所,是当地重要的商业枢纽。</p> <p class="ql-block">从老巴扎继续走下去,不久就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心大教堂。从圣心大教堂向东不远,地上出现了一个“东西文化交界线”,地上箭头一端指向东方,一端指向西方。向东看,街道狭窄,清真寺的尖塔耸立在红色瓦片的低矮传统房屋之上;向西看,则是奥匈帝国留下的欧陆风情,眼前的大街笔直且宽阔,天主教和东正教堂的十字架点缀着蓝天,巴洛克式建筑比比皆是。西侧的天主教文化和东侧的清真寺泾渭分明。</p> <p class="ql-block">走过“东西文化交界线”,沿着熙熙攘攘的大街,我们走进了贝格清真寺,它是波黑乃至巴尔干半岛最具代表性的奥斯曼建筑之一, 建于1531年 。</p><p class="ql-block">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钟表匠就是在清真寺院内门前的台阶下,代表瓦尔特枪毙了叛徒,然后自己被埋伏在对面钟楼顶上的德国鬼子用机关枪打死。</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贝格清真寺依旧保持着原貌,灰白的色调,宽敞的院落,八角形喷泉,五拱的门廊以及精美的纹饰,47米高的宣礼塔和多个圆顶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老城的历史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小巷对面比宣礼塔还要高的那座钟楼,在电影中瓦尔特为给钟表匠报仇,正是在钟楼顶部的窗口,端着喷着火舌的机枪向德军猛烈开火,然后身姿矫健的用绳索撒离。</p><p class="ql-block">近五十年前看过的电影,好些情节已经模糊,回来后特意又仔细回看了一遍,再翻看着一帧帧照片,当时的场景便鲜活的出现在面前。“空气在颤抖,好像天空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走出贝格清真寺,转身进了铜匠街,这里也有电影中老铁匠敲打铜器掩护瓦尔特撤离的拍摄点——铁匠铺。如今老铺虽在,主人却已经换成了老铁匠扮演者的儿子在经营着,店铺内用中文写着“欢迎中国朋友,保卫过瓦尔特的铜匠铺”(铜匠铁匠已经分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铜匠街就是萨拉热窝老城的心脏地带——鸽子广场,这里因为有大量的鸽子聚集而得名。广场周围细长的宣礼塔和伊斯兰清真寺随处可见,正值傍晚时分,游人络绎不绝,萨拉热窝的波斯尼亚人(穆斯林)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宽袍大袖捂着面孔的穆斯林妇女来来往往,不由得产生了一种进入阿拉伯世界的错觉。</p><p class="ql-block">在电影中,市民去认领被德军打死的抵抗队员遗体的拍摄现场,也正是鸽子广场。</p> <p class="ql-block">由鸽子广场向上不远,去往黄堡的路旁有一大片白色的穆斯林墓地,据说这里埋葬的大部分是在波黑战争中死亡的年轻人,捧着花束来祭祀的人们穿行在墓地中。</p><p class="ql-block">塞拉热窝有“一半城市一半坟墓”之说,尽管战争的痕迹依然可见,尽管它的历史充满了悲伤,但这座城市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走过墓地沿着陡峭的窄路一直向上,爬到气喘吁吁时,便登上了黄堡,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建于18世纪,现在是俯瞰城市全景和观赏日落的著名景点,也是当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重要拍摄地。</p><p class="ql-block">从这里俯瞰,视野豁然开朗,山谷中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与大片白色的穆斯林坟墓在夕阳的余晖里和谐的交织着血色与浪漫,景色别样。</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结束了在萨拉热窝计划中的看点,走马观花却又几乎面面俱到,跟团游的利与弊尽现于此。</p><p class="ql-block">坐在回酒店的车上导游提醒注意车窗外,车子未减速的一闪而过,车外竟是一簇从1946年燃烧至今,而从未熄灭的“永恒之火”!为了纪念在二战中丧生的波黑人民,哪怕在93年的波黑战争中,它也从未熄灭。</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行程中并没有安排这处看点,来之前也并未做任何功课,很可惜就这样在一瞬间与它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永恒之火”见证着这座城市从苦难到重生的历程,每次火焰的跳动,都似在诉说着对和平的珍视 。正如纪念墙上的文字所述:伤痛像永恒之火一样无法抹去!</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游览匆匆结束了,两小时的时间不长,所看所遇却足以在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这座有故事的老城,美丽如画却曾经战火纷飞。它是一战的导火索发生地,在二战中遭到重创,还曾是波黑内战的主战场,战争的阴影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这座城市,城中大片的墓地似在无声述说着战争的残酷,萨拉热窝也因此被称作“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如今,涅槃重生的萨拉热窝,硝烟散退,芳华依旧。这座在苦难中淬炼过的城市,正以温柔又坚韧的模样,迎接着每一个清晨。</p><p class="ql-block">走过萨拉热窝后,明天我们将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贝尔格莱德。</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