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刘玉勇</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大卫</p><p class="ql-block">制作/赏花玩石</p> 刘玉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阳光穿过枝叶,象征着生命力的生生不息,正如序言中“大树常青”的意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序言,常被视作书籍的门庭。一篇好的序言,不仅能为全书提纲挈领,更能以其独立的文学价值,成为一道令人驻足的风景。作家田君为黄振国先生文史巨著《名人与信阳》精华版所作的序言《岁月不老 大树常青》,便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它超越了常规的褒扬与推荐,以飞扬的文采、深挚的情感和透彻的见地,将对一位长者的敬意与对一种文化精神的礼赞,熔铸成一篇情理兼备、风骨凛然的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篇序言不仅感动了读者,更深刻地诠释了何为“文人相知”,何为“薪火相传”。它既是对黄振国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耕耘的最高致敬,也是田君作为信阳文坛中坚力量,其个人学养与情怀的集中展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树常青”: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学意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学的魅力,在于意象的塑造。田君在序言中,将黄振国先生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并非信手拈来的比喻,而是一个贯穿了十余年敬意、有其传承和演进的文学意象。序言的标题“岁月不老 大树常青”,开宗明义,奠定了全文的核心基调——黄老先生的生命活力与精神贡献,如大树般不受岁月侵蚀,永远苍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意象的深刻之处在于其延续性。田君在文中提及,十几年前为黄老第一部《名人与信阳》作序时,题目便是《大树下面有绿荫》。从“树下有绿荫”到“大树常青”,意象一脉相承,内涵却在递进。前者侧重于黄老作为前辈,对后学者的庇护、提携与影响;后者则升华至对黄老个人生命境界与文化功绩的总体礼赞。这棵“大树”,不仅为后辈提供了“惬意和舒适”的“树荫”,其本身更成为了一道“木已成林”的壮丽文化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十几年倏忽而过,但无论从哪个维度审视,黄老都还是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形象,其生命力之旺盛常常让我们这些后辈惊愧不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田君在为黄振国先生《名人与信阳》第二辑所作的序言《“退耕还林”树成林》中,同样延续了这一比喻,将黄老的退休比作“退耕还林”,最终“木已成林”。这一系列连贯的意象运用,使得“大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修辞,而成为记录两位文人十余年交往、见证一位文化耕耘者不辍笔耕的文学符号,其分量因此而厚重,其情感因此而真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字里行间的敬意:情感、事理与文采的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篇优秀的序言,必然是情感、事理与文采的有机统一体。田君此序,堪称典范。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赞美,而是将崇敬之情建立在对事实的精准把握和对价值的深刻洞察之上,并以斐然的文采加以呈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情真意切:后辈对长者的崇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序言通篇洋溢着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田君毫不掩饰自己对黄老的敬仰,他回忆起十几年前写的序言,坦言“重读这段文字,我自己依然怦然心动”。这种不加修饰的真情流露,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告诉我们,这份敬意并非出于场面应酬,而是历经时间考验、反复沉淀后的由衷感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先生仁厚、博学、热情、大气的长者风范深得我心,堪称楷模和典范”等语句,既是对黄老为人的高度概括,也映照出作者本人将其引为“人生的一面镜子”的谦逊姿态。这种情感的真挚,使得整篇序言的赞誉都显得格外可信、可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丝丝入扣:对文史传承的深刻洞见。赞美若无思想的支撑,便会流于浅薄。田君对黄老功绩的评价,立足于对地方文史工作意义的深刻理解。他将地方文史资料提升到“不可复制的地方文化DNA”的高度,视之为“回望过去的明镜”与“通向未来的桥梁”。这不仅是对黄老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地方文化守护者的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用脚步丈量乡野,以纸笔对话岁月,将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编织成经纬分明的文化图谱。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如烟往事,那些被尘埃覆盖的历史人物,因他的书写重新鲜活,历史的脉络在他的笔下清晰如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段排比,以极富诗意的语言,精准地描绘了文史工作的艰辛与价值。它清晰地告诉读者,黄老“煌煌巨著”的背后,是“淡泊名利,伏案疾书”的坚守,是“为后来者留存信史”的使命感。这种基于深刻洞见的论述,让赞美掷地有声,充满了理性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田君以此句赞颂黄振国先生,而这篇序言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片绚烂的文坛云霞?它以一个贯穿十年的“大树”意象为核心,融合了真挚的个人情感、深刻的文化洞见与斐然的文学才华,为我们呈现了一篇序言写作的绝佳范本。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引言,更是一座情感的丰碑,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曲关于坚守、传承与敬意的赞歌。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样一篇沉静、厚重而又充满温情的文字,如同一片清凉的树荫,给予我们文化的慰藉与精神的滋养。它让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字是有力量的,真正的敬意是能穿越岁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序言之外:两位文人的相知与辉映。这篇序言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折射出序言之外的深厚情谊与文坛佳话。田君,现任信阳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黄振国,市作协名誉主席。这篇序言,是现任主席为名誉主席的著作所写,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接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公开报道,田君曾多次主持黄振国先生的作品分享会,为推广其文史著作不遗余力。这种长期的互动与支持,表明他们之间的敬重是双向的、持续的。黄老对后学的“高看一眼”,与田君对前辈的“怦然心动”,共同构成了一幅信阳文坛“尊老爱幼、团结精进”的生动图景。序言中,田君以晚辈自居,谦逊而诚恳;但在行动上,他作为文坛的组织者,又给予了前辈最大的支持与尊重。这种知行合一,使得序言中的每一句赞美都落到了实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序言作者其文笔展现了对前辈的崇高敬意。结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采斐然:朴素与华章的平衡。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和诗人,田君的文笔自然不凡。这篇序言在语言运用上,展现了纯熟的驾驭能力。开篇引袁枚诗句,结尾化用刘禹锡诗意,首尾圆合,古雅蕴藉。文中“有人以韶华追光,有人以暮年燃灯”的对仗,精炼而富有哲理;“褪去昔日领导岗位上的光环,选择以最朴素的姿态回归初心”的表述,朴实而感人至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节奏感强,既有娓娓道来的亲切叙述,又有气势磅礴的华彩段落。这种朴素与华章的完美平衡,使得文章既有感染力,又不显浮夸,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刘玉勇,1957年8月生。平桥区洋河镇大山头村人。曾经供职于平桥区龙井、王岗、高梁店乡,明港镇、楚王城管理区、平桥区委政法委、羊山新区行政执法局、安监局等单位,任过副乡长、乡长、政法委副书记、局长等职。现为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退休,喜诗文、爱书法。]</span></p> 附作者照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田君先生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不老 大树常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田 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心若年轻,岁月不老。”袁枚这句四言诗用在黄振国先生身上感觉是那么恰如其分,在他身上却很难看出岁月的磨砺,各方面的状态都不输给年轻人,但他今年又确实已经74岁,已经超过了孔圣人的年龄。从2005年开始,黄振国先生就一直担任信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11年又开始担任信阳市诗歌学会名誉会长。20年的荣誉职务,加上编著等身,在信阳文学界可谓德高望重。我想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先抛开个人状态不表,仅凭年龄和威望,昭示称呼黄振国先生为“黄老”,肯定是非常合适的时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个月,我们刚刚在信阳为黄老《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第5季)举办过分享研讨会,与会者的赞誉之声言犹在耳,今又听闻黄老《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要出三卷本精华版,着实可喜可贺。所谓“精华版”,顾名思义就是以往的精华汇编。纵观前几部《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变化的是内容,但为信阳而歌,为信阳而颂的主旨却从未变化。可以说,《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的每一次出版,都是信阳文史创作的重要成果,更是信阳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对于信阳来说,这些散发着浓郁墨香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人以韶华追光,有人以暮年燃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每一份地方文史资料都是不可复制的地方文化DNA。它们不仅是回望过去的明镜,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才构成了地方文化的基本样貌,成为公众的集体记忆。在信阳,黄老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接触过很多一般人难以接触到的人和事,他以诗人之尊,长时间执着于地方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传播,干的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尤其是在其退休之后,依然能够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扛起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尤显难能可贵。十几载光阴,他淡泊名利,伏案疾书,先后出版300多万字文史作品,煌煌巨著,堪称壮举,让我在感佩之余,时常会因比较而心生愧意。褪去昔日领导岗位上的光环,选择以最朴素的姿态回归初心,为地方志填补空白,为后来者留存信史,为传统文化续写根脉。那每一页文字都浸透着黄老对故土的热爱,每一段考证都凝结着黄老对历史的敬畏。他用脚步丈量乡野,以纸笔对话岁月,将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编织成经纬分明的文化图谱。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如烟往事,那些被尘埃覆盖的历史人物,因他的书写重新鲜活,历史的脉络在他的笔下清晰如昨,这不仅是笔墨的耕耘,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黄老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生命的价值从不以年龄丈量,精神的高度永远由情怀定义。那无数个台灯下疾书的深夜,那为了考据奔波的一行行足印,那一个个倾注心血的汉字,早已超越个人著述的意义,成为信阳地方文化长廊中闪耀光芒的星辰。这是黄老对初心的最美诠释,是文化守望者献给故土的感人情书。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守护,比任何说教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在黄老出版第一部《名人与信阳》时,我曾遵其命写过一篇序言,那时我还是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刚刚加入中国作协一年多,但黄老对我总是高看一眼,那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大树下面有绿荫》,我在文中写道:“黄振国先生一直是我所敬仰和尊重的领导和师长……先生仁厚、博学、热情、大气的长者风范深得我心,堪称楷模和典范。尤其是他对于后学的那份热情体恤,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更是始终都在感染、激励和影响着我,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十几年后重读这段文字,我自己依然怦然心动。十几年倏忽而过,但无论从哪个维度审视,黄老都还是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形象,其生命力之旺盛常常让我们这些后辈惊愧不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盛夏时节,坐在办公室里感怀,阳光下有一片树荫真好,大自然的眷顾如同这办公室的空调,带给人的永远是惬意和舒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真诚祝愿黄老生命之树常绿,艺术之树常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为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16日于信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田君,二级文学创作职称,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鲁迅文学院第32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信阳市文联副主席、信阳市作家协会主席、信阳市文学艺术院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作者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