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家报》⭐️(总第383期)

《快乐老家报》编辑部

<p class="ql-block"> 《快乐老家报》(总第383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让平谷的《快乐老家报》</p><p class="ql-block"> 讲好平谷快乐故事。</p><p class="ql-block"> (王春信 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编:刘建军 副主编:张海荣</p><p class="ql-block">编辑:刘金香 李晓芹</p><p class="ql-block">顾问:平谷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春信、平谷区蔡家鼓书艺术班李金萍</p><p class="ql-block">协办:平谷区残疾人联合会、平谷区绿谷胜利艺术团、平谷区峪口镇胡家营村委会、平谷区蔡家鼓书艺术班、 平谷区刘家店镇敬老院、平谷区景满根石艺术馆。</p><p class="ql-block">主编(电话微信同步):13552487547</p><p class="ql-block">副主编(电话微信同步):18601361025</p><p class="ql-block">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佛山北街79号</p><p class="ql-block">★感谢广大读者关注、投稿、提供新闻线索、支持与转发。</p> <p class="ql-block"> 🌸🌸北京榜样🌸🌸</p><p class="ql-block"> “2025北京榜样”7月月榜人物</p><p class="ql-block"> 术后未愈</p><p class="ql-block"> 便跳河救人的火车司机</p><p class="ql-block"> (《北京榜样大家庭》公众号)许明月,男,1974年1月出生,北京铁路局怀北机务段火车司机。坚守铁路工作26年的许明月,是同事公认的“安全标兵”。在生活中,他也成了一名“安全卫士”。2024年9月26日,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不足俩月的他,偶遇落水青年,他不顾个人安危,跳入白河成功解救落水青年。</p> <p class="ql-block"> 🌸🌸老家新闻🌸🌸</p><p class="ql-block"> 感谢!</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为平谷撑伞的你”🧡</p><p class="ql-block"> (《高大尚平谷》公众号)面对2025年7月28日前后的汛情,北京市平谷区各单位迅速响应多方力量紧急集结树立防汛抗灾“一盘棋”思维以最快速度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 从抢修积水受损路段到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工作人员日夜值守一线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书写了一个个关于责任、勇气与温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谷关上村村民紧急转移</p><p class="ql-block"> 16岁少年逆行勇当领路员</p><p class="ql-block"> 在平谷区镇罗营镇的关上村,河流湍急,道路泥泞。记者抵达这里时,村民正扶老携幼往村外走,一名少年却逆行而上,为武警等救援力量带路。</p><p class="ql-block"> “现在转移得差不多了!还有一些体力不太好的、住在上头的村民,也在陆续往下走。”这名少年叫李梓辉,只有16岁,是一名准高中生。昨天清晨,河水漫入关上村,李梓辉一觉醒来,赶紧跑去村委会,套上荧光的应急马甲帮忙。他和其他网格员、志愿者被编成了十余个小分队,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做好转移的准备。当天下午,村民陆续步行至村口,由公交车统一送到安置点。李梓辉的父母照顾着爷爷奶奶先行离开,他们叮嘱儿子:帮忙别添乱,要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 关上村是个大村,常住村民超过1000人,李梓辉从小在这里长大,对村里的地形和每家每户都极为熟悉。由他带路,消防、应急、森林公安、武警等救援人员能够顺利找到需要转移的村民,做到不重不漏。时间紧急,所有的镇村干部、志愿者和救援人员都没怎么吃东西。李梓辉的裤兜里揣着一只空空的矿泉水瓶——从早上5时到傍晚,他只喝了一瓶水。尽管已经非常疲惫,但这名少年依然坚守。“很多人来帮我们。今天一早,就有武警来了,他们没来得及吃早饭。”李梓辉指了指自己身上的迷彩服,“希望我也能当兵,保家卫国,在群众困难的时候冲上去。”</p> <p class="ql-block">  这场平谷“平急两用”安置点内的</p><p class="ql-block"> 文明实践活动让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7月29日晚,区体育中心安置点内暖意融融,平谷榜样们正在这开展一场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因强降雨转移安置的群众传递一份精神力量。7月27日至28日强降雨以来,平谷区启用体育馆、酒店、学校、村委会、民宿等集中安置点40处,共转移12879人次。其中,平谷区体育中心作为“平急两用”设施,两小时内拆卸、安装了数百张折叠床,接收了镇罗营镇7个村庄的400多名村民。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安抚转移安置点群众情绪,区委宣传部对接区体育中心,为群众带去扑克牌等休闲物资,邀请平谷榜样志愿服务队进入安置点为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场活动组织虽然比较仓促,但平谷榜样王晓悦、张红云、李克文即刻响应。王晓悦搜集了七彩阳光康复中心的手工材料,张红云精选了夏各庄文化服务中心的材料包、儿童绘本,京东大鼓平谷调非遗传承人李克文背上她的“行头”来到体育中心安置点。</p> <p class="ql-block">  在一间会议室临时充当的活动室内,榜样们耐心地教孩子们绘本和手工制作。原来略显局促的空间因书香和手工而变得从容,桌上提前摆放好了各种颜色的珠子、彩纸、胶水等材料,榜样王晓悦和手工老师们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认真地制作着属于自己的作品。家长们有的坐在一旁耐心地陪伴,有的则是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活动现场温馨安静,用手工里的治愈力量驱散孩子们的不安。“从前,有一个稻草人……”张红云轻轻翻开绘本,用温柔的语调讲述着故事,现场气氛活泼又温馨。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则挑选了蕴含勇气与友爱的故事,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对未来的期盼。用好书传递人间的温暖和力量,家长们看着孩子投入的模样,脸上都露出欣慰笑容。带着孩子住在安置点的家长们说:“这样的活动真好,孩子们不吵不闹,还能学到东西。”</p><p class="ql-block"> 在安置场馆内,李克文用手机伴奏为大家带来一段段京东大鼓平谷调演绎,吸引现场400余名群众的观看。《春之韵》《送女儿上大学》《吃面条》等经典曲目响起,熟悉的旋律让不少观众跟着哼唱,更有《护旗英雄》等原创曲目让群众们耳目一新,直到手机里的伴奏全部唱完,群众还喊着没听够……榜样们笑着跟大家约定:“等大家返回家园,一定再给大家组织一场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老家文学🌸🌸</p><p class="ql-block">🌱清心一叶</p><p class="ql-block"> 编者按语:北京平谷快乐老家文学社顾问李金萍、社员韩宝山、杨金华感受、闻知7月28日前后,京津冀水灾灾情在当地政府大爱感召下,用诗歌形式歌颂不怕险阻、勇于担当、心系百姓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众志成城度灾荒</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金萍</p><p class="ql-block">7月28日暴雨狂,小河变成大汪洋。</p><p class="ql-block">河北平谷密云县,山区的村民遭了殃。</p><p class="ql-block">大雨持续了几天整,山洪暴发太凶狂。</p><p class="ql-block">平谷区镇罗营、黄松峪、熊儿寨灾情最重人心慌。</p><p class="ql-block">冲毁了良田、桥梁和公路。</p><p class="ql-block">冲走了汽车冲倒了民房。</p><p class="ql-block">别看灾情这么重,没有村民在水中亡。</p><p class="ql-block">这得说,政府预防工作做的好。</p><p class="ql-block">提前接走村民离家乡。</p><p class="ql-block">把他们一个个安置在平安地。</p><p class="ql-block">发放被褥、衣服、睡觉的床。</p><p class="ql-block">吃喝拉撒政府管,救助站旁边儿还有医药房。</p><p class="ql-block">多少人抢险在一线,各个部门救灾忙。</p><p class="ql-block">手机在灾区无信号,移动、联通、电信忙抢修。</p><p class="ql-block">房屋桥梁和公路,重建设施筑坝墙。</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洪水无情人有意。</p><p class="ql-block">一方有难八方帮,党的阳光普大地。</p><p class="ql-block">愿灾民吃好喝好,早日重返新家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洪灾</p><p class="ql-block"> 作者:韩宝山</p><p class="ql-block">水漫京津冀,</p><p class="ql-block">处处是汪洋。</p><p class="ql-block">公路桥梁断,</p><p class="ql-block">山体还塌方。</p><p class="ql-block">灾难显身手,</p><p class="ql-block">责任肩上扛。</p><p class="ql-block">民众转移走,</p><p class="ql-block">安置全妥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盼雨停(外一首)</p><p class="ql-block">作者:杨金华</p><p class="ql-block">前日下</p><p class="ql-block">昨日下</p><p class="ql-block">今朝还在下</p><p class="ql-block">预报说明天——依旧哗啦啦</p><p class="ql-block">龙王爷啊!</p><p class="ql-block">雨够了!</p><p class="ql-block">别下了!</p><p class="ql-block">快把闸门关紧吧!</p><p class="ql-block">果农们吓得心打颤</p><p class="ql-block">桥塌了</p><p class="ql-block">路陷了</p><p class="ql-block">庄稼泡了汤</p><p class="ql-block">山里人心里头啊,拔凉拔凉</p><p class="ql-block">一年到头盼个好收成</p><p class="ql-block">血汗就这样——白白随水淌</p><p class="ql-block">唯有共产党大爱显身手</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平平安安度灾荒。</p><p class="ql-block"> 靠 山</p><p class="ql-block">平谷政府是靠山</p><p class="ql-block">镇村干部心相连</p><p class="ql-block">为民所想解危难</p><p class="ql-block">受灾民众心里安</p><p class="ql-block">天灾人祸难避免</p><p class="ql-block">雄心斗志不可完</p><p class="ql-block">只要你我齐努力</p><p class="ql-block">共守平谷好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归“同志”情</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金香</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在抖音平台里,忽然看到一个久违的关键词。那就是要提倡重拾“同志”这一称呼,随之像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我圈圈涟漪,牵出了我十七岁那年的细碎记忆。</p><p class="ql-block"> ‌“同志”的寓意和象征核心在于表达志同道合的理想追求与平等团结的政治理念‌,这一称谓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我是七零后生人,十几岁时。我虽然年龄小,但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同志”这个名词。“老同志,辛苦您了!”“同志,这事幸亏有你的帮助,不然……”“小同志,我跟你问一下路怎么走?”那时,无论男女老少,不分级别,不分大小都称呼为“同志”。“同志”一词,亲切、自然遍布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我刚过豆蔻年华,跟娘家一个同龄姐妹揣着张皱巴巴的工厂地址,背着鼓鼓囊囊的铺盖卷,头一遭闯进北京。坐着老旧的公交车晃了大半天,到东直门时已是午后,日头晒得人发懵。俩姑娘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眼里尽是横七竖八的街巷,正慌得手都不知往哪放时,瞧见前头槐荫下站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我攥着洗得发白的衣角,慢慢地走过去,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同志……敢问,去某某工厂咋走?”</p><p class="ql-block"> 那年月的人,心是真透亮。老大爷眯眼听完地址,往远处挥了挥手,粗粝的手指点着路口数:“你看啊,往前过三个红绿灯右拐,瞅见挂着‘东单巷’木牌的胡同口,拐进去走百十米,就是37路公交站。坐两站下来,再找人问问,近便得很。”我盯着他指的方向使劲记,谢了又谢之后,拉着姐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果然在第三个拐角看见他说的绿色站牌。</p><p class="ql-block"> 可下了公交又晕了向,工厂地址上的“红光里”在密密麻麻的巷子间像捉迷藏。正对着墙根的路牌发呆时,迎面走来位三十多岁的大哥,蓝布褂子上沾着点机油,手里拎着个工具包。我又使劲喊了声“同志”,他停下脚步,听完地址就笑了:“巧了,我往那边送货,顺路。”说着不由分说拎起我们最重的那个铺盖卷,“不远,跟着我走,拐两个弯就到。”</p><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日头正毒,他扛着我们的包袱走在前头,后背的汗渍洇透了半截褂子,却一路跟我们说笑着,讲东直门这边的路该怎么认,工厂附近有哪些便宜的吃食。直到把我们送到工厂那扇斑驳的铁门前,还特意跟门卫打了招呼,才擦着汗摆摆手:“到了啊,进去吧,有事再打听。”……</p><p class="ql-block"> 后来那姐妹一边铺床一边笑我:“你这毛丫头胆儿真大,不管年龄大小,见着谁都叫同志?”我当时还趴在床沿较真:“那叫啥?电影里不都这么喊?听着多亲啊,像自家人似的。”</p><p class="ql-block"> 不知怎的,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同志”这称呼慢慢淡出历史舞台。这些年日子往前奔得快,人和人的称呼也跟着换了好几茬。叫“师傅”透着客气,喊“老板”带着生分,“先生”“小姐”虽体面,却总隔着层看不见的膜。唯独“同志”这两个字,像被时光蒙了层尘,连带着人与人之间的热乎气,也仿佛跟着这称呼的变迁,悄悄凉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如今忽然听说要提倡让“同志”回归,心里头那点久违的亲近,忽而就漫了上来。就像那年夏天,老大哥指的路、年轻大哥扛的包袱,还有那句带着汗味的“不远,我送你们”,一下子都鲜活起来。原来这两个字里藏着的热忱与坦荡,早被岁月刻进了日子里,只消轻轻一提,就能碰出满眶的暖。</p> <p class="ql-block"> 🌺🌺老家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广西山歌特色集中体现在千年的历史传承、多民族融合的音乐形态、即兴对歌的文化习俗和丰富的流派体系,形成以歌代言的社会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张荣倩,原广西河池人,受地方民族文化熏陶,聪明秀丽的她十几岁就会唱山歌。后多次参加村村寨寨山歌演唱活动。2020年她代表地方县,参加了第二十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比赛,一举夺魁获得一等奖。后参加了本宣传片的拍摄。现居住大华山镇李家峪村,网格员。工作认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闲暇时致力于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家文艺🌸🌸</p><p class="ql-block">舞蹈:《我和我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歌曲:《妈妈的脊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