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凉度盛夏”说起

老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分享每一天小确幸”圈发起了“清凉度盛夏”活动。美友踊跃发帖,各抒经验,精彩纷呈。记得,去年的这个时期圈子搞过这样的活动。我全程参与,所获点赞量不足,最后未能入围。今年之所以还参加,就是报答此前在本圈参加征文所享受的公平公正,不求得奖,只愿增此圈热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凉度盛夏”,这是一个好题目,涉及到世俗生活的多方面内容,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和体会。我由此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许多东西需要表述。无奈,发出的帖子有字数限制,有些话语无从发布。在活动结束之际,将发出的帖子汇集起来,将生活再现补充于后,结辑成篇,在此发布,期与美友交流互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揭示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本能需求——饮食维系个体生命,性媾延续种族生命。而饮食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更与天理息息相关。《左传》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了人欲与天理的内在联系。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念,使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更加不可或缺。宋代朱熹进一步阐释了饮食与天理、人欲的关系,认为饮食是合乎天理的,而追求美味则是人欲的表现。清代的戴震则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其中饮食男女等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主张清心寡欲的张载也认为,饮食男女都是人的本性,不可磨灭。这同孟子概括为“食、色,性也”,是一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满足吃饭这一问题就是最根本的天理。我出生的年代,就是缺乏天理的年代。天灾加上体制僵化等人祸,让那一代人尽尝了饥饿的滋味。一度,队上办大食堂,爸爸和妈妈带我们排队去食堂领饭吃,那点可怜的干粮和稀粥,吃起来满嘴生香,可只能浅尝辄止,几口就没了。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尽量地让我们兄弟多吃一口,就这样胃肠还是呼号。春夏之交,满山遍野的野菜生长出,我哥哥辍学,带着四、五岁的我上山挖野菜。将挖来的苣荬菜放锅里,放进一把面、一点盐煮熟,就是全家的吃食。那点珍贵的面不足以将野菜聚团,那点盐也吃不出咸味。难以下咽,又不得不嚼碎吞下。领袖说过,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这个时候更显出这句话的分量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形势略有好转。生产队产下的粮食不够吃,国家发放给农民低价购买的“返销粮”,算是勉强喂饱了肚子。除了过年杀猪吃上一点肉,一年菜里的油水都靠这头猪剩下的肉和熬出的油。能吃饱,什么都是美食。你说那时候的食物怎么那么香呢?能入口的什么都好吃,过年、节那顿大肉、那顿饺子当然是美味中的佳肴了,就是我提到的疙豆子也是平常日子里的伙食改善了。入口,滑而韧,还没能细品滋味就顺喉而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邻乡读高中,住校,不久吃不起学校食堂,就以从家中带去的玉米或高粱饼子为生,夏天总是吃腐而生毛的面饼,味道比苣荬菜都不堪,多么想念妈妈从锅里捞出来的疙豆子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大学,彻底地解决了吃的问题。不是说吃得有多好,起码,知道了什么是饱,隔三差五还能品尝到猪肉、鱼和鸡蛋。毕业、结婚,经济独立,吃的领域越来越广,也就是自己想吃什么就做点什么,或是自己能做什么就吃些什么,也没有美食的概念。那时,哪有专业化的饭馆呢?后来有了,吃来吃去,没有妈妈的疙豆子的本真和泥土芳香。回老家,吃上一顿,还是香甜可口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美友们的夏日美食,缤彩纷呈。我出身于辽西山区,没见过大世面,总觉得家乡的味道是最美的佳肴。我的经历告诉我,饱是第一位的,可口是第二位的,其三才考虑健康。至于吃饭的季节,从来都是忽略的。说是忽略,其实是吃什么、怎么吃必随着季节变化带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山川河畔所能提供给人类可以裹腹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而那时的我们更是将对大地的依靠和挖掘达到了极致,凡是能吃下去的东西都吃过、都吃光了。要问,清凉度盛夏吃什么好,看天地间有什么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服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文化观念及审美趋势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从那时古人用来遮羞,到今天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款式也多种多样,我们的服装走过了许多许多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是生存的必须,穿也是这样。在我愁吃的年月,人们也都愁穿。客观地说,解决穿着的问题比解决吃的问题要容易些,起码不那么急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小时候,没有买衣穿的概念和条件,买布也稀少。国家的机器织布按布票供应,而国家发放的布票满足不了基本的需求。谁家有儿女结婚的,你看他愁吧!穿衣所需要的布,都是用棉花纺线织成的土布,我家乡称“大布”。冬天的夜晚,全家人酣睡之际,妈妈在炕的一头还在转动纺车,棉线够了就请织布的机匠到家来织布。每年过年前夕,织一、两布那是常有的事。妈妈对织成的布精打细算地做一个规划,按此裁剪、手工缝制,解决全家的一年衣装。一次性供给,要更新需等到明年。用布票买来的那点布,一般由于女性的服饰,或是满足特殊需要(娶妻、出嫁、家长的场面活动等),或是与邻居、亲属互通有无,或是偶尔出卖,一般人别指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离家上大学之前,一直是穿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衣服。美观谈不上,大小合身,颜色朴实。冬天,就是一身棉衣,里面没有衬衣,外面没有外套,寒风从袖口、领口直接抚摸皮肤。说到夏天,就简单了,都穿轻便而省布的背心、短裤。不怕您笑话,那时,一年四季都不穿遮护隐私的小内裤的。每年更换一次外衣都不能保证,有时要将前一年的衣服做“主力”的,焉能奢望那小内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大学,我还是穿着妈妈缝制的衣服走进长春。在同学中,这身打扮不是唯一,也属于“少数派”,没少引发出笑料。我妈妈做的那双千层底布鞋,硬而不透气,在我汗脚的熏陶下发出的味道让人难以欣赏。晚上睡觉,放鞋于我下铺床边,让这个同学品味农村生活的窘迫,我多次遭到他的抗议。此间,可以走进商店,买上成衣穿,可以多少冲淡一下被抗议的不快:那可再不是“大布”而是细布的衣料啊,穿起来气派多了!同时,家里有了缝纫机,妈妈可时常摆脱手工的劳累,家人也穿上了更加整洁的衣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作后随着吃的改善,穿着也鸟枪换炮了。没有时装美服的概念,可以随意地到商场挑选适合自己的衣物了。什么时尚、什么潮流也不懂的,一切由着老婆打扮,逐渐形成与她类似的审美。其实,男性服饰没有多少花样,变化也不大。我始终认为,体现服饰美的应该是女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我从乡间走来,带着辽西山乡的风土人情,面对眼花缭乱的服装造型,追求简单质朴、色泽柔和。对于品牌,不过分追求,也不完全排斥,视具体样式和口袋饱瘪而定。现在老了,以舒服为选择服饰的第一要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盛夏的穿搭,还是这样—男性总是那么简单,也没什么大变化。看圈里男美友的呈现,跟我提到的大同小异。就知道,在炎热的季节,还得让女同胞去展现她们的身材、服饰之美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这世间至柔至刚之物,于无声处演绎着生命的韵律,在不同形态与场景下,悄然绽放着迥异的意境之美。平静如镜的水面,是天地万物倒影的温柔承载者,它以一种近乎禅意的姿态,映照出世界的另一番模样;而汹涌澎湃的波涛,则如生命的狂想曲,展现出水的力量与生命力,让人在震撼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没有水的话,我想地球肯定是呈现出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只有荒凉与寂寞缠绕着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老家山区,百姓都吃井水。每个村庄都有若干口井,水充足时离井口不远就见到了水,井口的辘轳转动,井水就灌满水桶供人畜食用,也可以流向附近的菜地、农田。家乡的井水清澈透明,甘甜凉爽。劳累的农人,喝井水沏的热茶,用这热茶招待邻居和客人。到邻家串门,一进屋主人就会递上一碗热茶,“喝水!”心中立刻生暖。夏天,洗净的西瓜、黄瓜用竹篮装着吊放到井水里,提上来吃,甜蜜爽脆,分外带劲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辽西是干旱地区,久不雨井水就干了,辘轳总是寂寞得梳着西风。离我家最近的一口井属于我们五家所有,它周围就是这五家的菜园。浇菜园的,用于五家;人畜用,谁来提水都可以。大旱之时,井水急剧下降,五家轮流用井水浇菜园,一家一天。浇前,在邻居门前叫一声,赶紧去井里提几桶水家用。等乡邻提水担走后,转动辘轳,浇不了多少水井就干了。哎,那个缺水的年月,世间万物都是蔫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中国阴阳五行说,北方属水。中国的地理位置,越北越冷,水就是冷的,故水的凉意是对付酷暑最好的武器。在夏天,不仅水触及身上可解暑热,就是喝上一杯水,也会周身爽透。投身于水中,是最好的避暑方式。然而,由于干旱,许多河都是干的。没有断流的河,水流也小。那时的我们,只好在河流中磊起小坝储水。游泳不行,只是泡泡澡。要学游泳,到几十里外的水库去,不怎么安全。家乡人会游泳的很少,就是会也就是“狗刨”姿势。上了大学,学校的游泳课还没等敢于下水就结束了,所以至今仍是旱鸭子。女儿七、八岁的时候,我不再让她步我后尘,就送她去学游泳,现在外孙九岁了,去年也学会了。此是后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它滋养万物,也能引发灾害。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五千年,人类与水患和干旱的斗争还在继续。小时候,放寒假参加生产队修水库的劳动,饱受了天寒地冻的煎熬。经过几年的冬季大会战,大坝建成了,可是上游水枯竭,坝中储水不足,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看来,兴修和利用水利,不仅搞土建工程,还要改善环境和自然条件。文革后,不再随意砍伐,满山青翠,雨量也较为充沛了,小河大坝又有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进入城市,用上了自来水,似乎感觉不到水的珍贵。停水的时候,才切身感受到水的不可缺乏。对水要有敬畏之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才保一年四季平安顺畅,才有一个清凉之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时光的长河里,花朵始终是最灵动的点缀。从庭院到山野,从城市的花坛到乡间的小径,它们以千姿百态的模样、沁人心脾的芬芳,编织着自然最动人的诗篇。 花朵不仅存在于自然之中,更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家中摆放的一束鲜花,能瞬间为房间增添生机与温馨;花园里精心培育的花卉,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我家的小院里有一丛芍药花,不用人工培养,到春天就发芽开放,红红的颜色、大大的花朵,随风摇曳,让庭院的一角热烈而温暖。来我家串门的人,都到花前欣赏一番才进屋。妈妈对花非常喜爱,冬天将积雪堆到开花的地方,让化雪来浇灌它;平时总把生长花的地方打扫干净;花开后不允许任何人采摘。几十年来,这丛植物美艳着我家庭院,也美艳着我家烟熏燎火的寻常日子。妈妈病倒了,花就逐渐枯萎了;妈妈走了,花也不发芽开放了。啊,这丛美丽,就是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花朵的一生,短暂却璀璨。从含苞待放到尽情绽放,再到凋零枯萎,它们用生命诠释着成长与消逝的真谛。这让我们联想到人生,虽然时光有限,但我们依然可以像花朵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花朵在面对风雨时的坚韧,也教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顽强生长。热爱生活的人,没有人不爱花。 进入城市生活住上楼房,我和老婆也想养几盆花在客厅里,无论是买来的还是别人送的,都没有养成。尽管按时浇水、松土、换土、施肥,养不久就枯萎了。不知是方法不对还是楼房条件不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看来,户外自然生长的花卉更美丽、更珍贵。在公园、野外,有鲜花的地方总是吸引人们的目光和脚步。前几年在京带娃,总是抽出时间到景山赏牡丹、去玉渊潭看樱花,去元大都遗址观海棠,去中山公园、植物园花海中徜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季,赏花、食用花,心情开放、胃肠畅快,也是解暑降温的好方法。炎热,来赏花!</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每个人都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休闲时光是生活中最珍贵的片段,它宛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本质是通过自由选择的活动实现身心平衡与自我提升、愉悦体验,而非单纯的时间闲置‌。把休闲过成无聊难耐,就失去了其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休闲就是同小伙伴们疯玩。以大地为场所,自制玩具,各种各样的游乐。大部分玩法绝迹了,打尜、跳绳、打pia-ji(音示,一种圆形带图案硬纸片)、推铁环、踢毽子、溜冰车、“骑瞎驴”,女孩们玩的跳格、欻嘎啦哈……,当然,那时也打扑克、下棋,不过与现在玩法有所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人休闲需要一定的情趣和爱好作为基础。热爱生活的人有多种生活的方式和选择,休闲时光就是选择的最佳时机。对我来说,静静地阅读是最好的休闲方式。游入书海,洗涤身心,享受清凉。除此,一些竞技类的游戏活动,也是休闲的重要内容。下棋、玩扑克、打麻将…,许多人乐于参与,我也喜欢。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我见过一些没有多少业余爱好的人,闲的时候很不开心,甚至走向了酗酒的道路,真让人痛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休闲,与文化活动和相关的创作结合起来,就更有情趣。除了读书、游览外,练练书法、绘画,唱歌、演奏乐器,增强些厨艺,既提升了自己的技艺和境界,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我休闲时,大量的时间用于编撰“美篇”文章,也是乐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休闲与运动结合、交替进行,屋内于户外、动静相宜,饶有趣味。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状况,从事适当的运动,是当今许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动静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生命活力。即使没有什么运动技能,走步总可以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家人、朋友在一起,休闲有乐趣,也增进了感情。休闲有亲情和友情参与其中,内涵饱满圆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恬淡宁静的心态参与休闲,休闲时光才具魅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我总是坚信,淡然面对金钱、名位的诱惑,对人生保持着一种超脱的恬静,才是有意义、有趣味的人生。在休闲时,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工作上的事儿抛在脑后,也不要再让困扰我们的琐事打搅我们的宁静,尽量不要让手机占据我们的太多的时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休闲。休闲的质量不在于其方式和场所,而取决于能否有恬淡寡欲的好心情。“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一般人很难有这般禅心禅意,但尽量放下一些,还是能做得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此, 盛夏,就该纳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亦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每个人,不用说是要有大作为,就是过平平常常的日子,都需要强身健体 。加强体育锻炼,是每个人的必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生命降生以来,我们便在大人的搀扶下学会了走路,在此之前不知摔了多少次,在一次次的摔倒后终于自己能站立起来了,就此学会了行走,之后还能奔跑。在学生时期我们孜孜不求的渴求着知识,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与竞赛,积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此外,小时候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协助家长做农田里的活儿,播种、拔草、锄地、收割都干过,砍柴搂柴拾粪,是经常性的活动。就是玩耍,也是漫山遍野地奔波,追逐打闹、掏鸟窝、追兔子、翻墙淌河,哪一个不是健身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渐渐走出了童年,运动进入休闲范畴,成了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方式。我个性和工作性质的原因,运动健身的领域不宽。青年时,时常打羽毛球,偶尔打打麻将。傍晚或休息日,同朋友、有时同老婆挥拍玩一次,每次大汗淋漓。一度坚持晨跑,在附近的小凌河边、校园里或紧或慢地奔跑,觉得对体能大有好处。中年时参加学校登山活动,附近的二狼洞观音洞山、南山、锦凌水库、樱桃沟、气象台、果树农场,稍远点儿的大、小红螺山、乌金塘水库、锥子山、医巫闾山,都留下过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爬山的那段经历让我难忘。穿密林过石隙后,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观音洞山的石堡遗迹、南山的明清战场、锥子山的野长城,让我的思绪飘飞,心怀笃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都去哪儿了?渐渐,走向老迈。跑步早就拜拜了,爬山也力不从心了。这时候的健身要以柔、缓,没有身体对抗为宜,但太极、广场舞、瑜伽等我不喜欢,游泳不会。现在,我的运动主要是散步,每天上午和傍晚下楼,在小区外的绿化带绕圈各走一个小时左右,不觉劳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盛夏健身,就是坚持自己平时的习惯。根据身体状况而选择运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比其他季节运动少些、缓些。不管什么时候,健身运动坚持不懈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