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侃彝族年、火把节

刘苍洲

<p class="ql-block">  凉山州全名叫“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小凉山全州十七个县市,只有木里一个县是藏族自治县。其余县市居住着几百万彝族人。因此在七十年代西昌和凉山合并,成了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当然,金沙江对岸的云南昭通,楚雄,包括昆明市的一些县,彝族人也很多,但单独成为自治州的却没有。</p><p class="ql-block"> 彝族在历史上很少被人们重视,虽然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已的社会制度,但因为生活在苦焦,偏远的不毛之地,被人们忽视,轻视,岐视!连名字也称为蛮夷之族。但彝族同袍肯定不会这样称呼自己的!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宗教,甚至有自已的历法,其文明历史应该在“汉蒙回彝藏”的序列里。比起西南各少数民族,我们更应该对彝族同胞多一些尊重和敬重!</p> <p class="ql-block">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历法,因而就有了彝族“年”。彝族同胞也有自己的重大节日“火把节”。这在西南少数民族里可是独领风骚的!夲来苦焦之地,在四川属于边远艰苦之地,但凉山州每年“火把节”要放七天假,以作“狂欢节”。彝族年要放三天假。一年之中多了两星期的假,对于机关公务人员可是不小的福利,在职的心里满足,考公的也满怀期待。隨着交通及各种补贴优惠的不断完善,凉山州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彝族年是农历冬月初一。为什么是冬月初一?这里刚好和中原地区历史上的周历一致。在周以前夏商用的的夏历。武王伐纣后,新王朝周公旦万象更新,乃按月亮的朔望制定历法。因为当时的气候温暖,规定现在的冬月初一为一年伊始,称元旦。难道彝族人也如周公一样的伟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有商以来,人们再也不用结绳纪事了。而是在龟甲和竹片,或岩古上刻文纪事了。这时候的文字,大多还是象形文字及至的文字的逐渐发展变迁,但仍次竹简为载体,所以有连篇累牍之称。巧合的是彝族古时也用竹简纪事,而且书籍也是竹篇编织,和最早的甲骨文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巧合太多,往往预示着彝族人和中原人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周和春秋时代致少是一致紧密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原,书同文,车同轨。文字也从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发生了根夲性的变革。而且气候也由暖往冷的方向发展。秦始皇乃将一年的元旦改为腊月初一。即向后推迟了一个月。至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才将元日定在了一月一日。一月为正月,所以也叫正月初一。太初历虽然在后来仍有补充,修正,也不过是细微末节。直到现在,我们仍在沿用太初历,(农历)。而彝族至今还是用的周历,这只能说明,彝族在周以后,秦统一之前,还是周的方国,在某一个时期集体大逃亡了!这就是彝族虽然有自已的文字,有自己的宗法政治制度却生活在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夹缝中的不毛之地。西南少数民族早在蚩尤大战炎黄联军兵败后,祝融己代领自己的部落的人南逃西陵峡散落定居在各个富庶肥沃的土地上,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奴隶制的宗法制度,但她们佔尽了天地人和之利,生活优渥。许多还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里。</p><p class="ql-block"> 彝族应该算是最后脱离中原政权和文化的一个大集体,他们的脱离是迫不得已的有组织的逃亡和迁移,但仍生活在周王朝早期的奴隶社会和文化之中。冬月初一就是彝族年,也是周王朝和春秋战国时其华夏万民的年。可见彝族和中原的华夏民族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同胞,周人尚黑,王公贵族衣着都以黑青为贵,而彝族的贵族阶层亦是以著黑为贵,娃子和平民是不淮穿黑色衣服的。</p><p class="ql-block"> 基夲可以断定,彝族是生活在周王朝治下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式微没落,各诸侯国弱肉强食,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的雪藏,可以佐证是强秦入侵古蜀,而古蜀国举国逃亡,散落在云贵川的贫瘠苦寒的山野之中,但心中还是周王朝的子民,仍以周历纪年,当然这是有文字的民族才能代代相传,几千年不会迷忘的。</p> <p class="ql-block">  “火把节“也称彝族的狂欢节!也可以叫做“丰收节”。火把节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当你地里的庄稼成熟了,早稻收割了,玉米穗扳完了。这时候火把节就开始了。所以火把节从南到北,时间前后不一致,最大差距在差不多一个月左右。</p><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要举行火把节呢,专家学者们解释的是庆祝丰收的一种仪式。但为什么要用烧火把的形式来庆祝呢。老朽从来认为,所谓的火把节,是彝族人燒荒的一种形为。稻谷收割了,稻草还拄在稻田里,苞谷扳完了,苞谷杆还拄在地里,这时候,如何处理这些残渣废物,就成了彝族同胞头痛的问题,背回家当柴火吧,火煻里从来燒的是硬杂木炭,稻草谷杆这些东西根夲没有燃烧力,只会把家里搞的乌烟瘴气。所以,就地焚烧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当地里的稻草,谷杆经过几天的烈日暴晒后,人们开始烧荒了。七月流火!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当太阳落入西山,亱幕开始降临的时候,人们才走到田间,举起了稻草綑,举起了苞谷杆,熊熊燃烧的火焰在夜幕下,山间,田间犹如火龙一般。场面宏大,蔚为状观!烧掉的秸秆,成了草木灰,也壮实土地的肥力。</p><p class="ql-block"> 这种火烧秸秆的传统年年都在进行。成了约定俗成的统一行动。于是,就有了“火把节”这个不统一的节日。云南楚雄,昭通,以及昆明阿诗玛的故乡,是最先进入火把节的,随后,才到了凉山州,而凉山州也有早晚,首先是沿金沙江的几个县,后来才是髙寒的大凉山中的几个县。</p><p class="ql-block"> 西昌是凉山州的首府,是率先进行火把节开幕式的,搞得极其隆重,奢华。其后,各个县再根据当地具体的情况,适时举办火把节。火把节已远远超出了原夲的烧秸秆的范畴,弄成了包括各种选美,斗羊,跑马,舞蹈,唱歌节目表现等专业晚会了!</p><p class="ql-block"> 火把节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可能在新中国以后才有的事,特别是西昌和凉山合並后才有如此隆重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据说最早的火把节最全寨子的人在比较大的田亩上大家如互相帮助样的举起田头的稿草和秸秆,点燃后载歌载舞,一边烧,一边庆祝丰收。遂心隨意,尽兴而归!这家烧完烧那家,或是几家连在一起烧,规模宏大,人声鼎沸,非常红火热闹。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火把节。</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时代,追求的是形式。把原来田亩地头的劳动埸景转移到城市专门的广埸上进行,烧的是山上砍下来的灌木枝条,费时费力费钱财。对于广大彝族同袍来讲,实在是费力不讨好。西昌原来修建了个火把广场,后来觉得场地太小,又异地在星月湖建了个占地几百亩的活动場所,年年的火把节开幕式在这里拉帷幕。然后各县也在县城找个安全的地方进行。这两年的经济下行,好象参加火把节的彝胞和国内外朋友都少了很多,至于汉族的公职人员都趁此机会跑到全国各地旅游去了。以汪峰为代表的明星演埸会只演了一埸,便草草收场。</p><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长期劳动中形成的一种劳作性的节气,作为一种非物遗产,非常难能可贵!但有些非物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连原料都很难寻觅。比如草帽子,软扇,用的都是麦秸。现在机械化的收割,连麦秸都扬尘锉灰了,你去哪里找硬扎的麦秸?谷贱伤农,稻田都已作其他农作物了。即就是玉米秸杆。也有小型的粉碎机,不出地头,化为齑粉!加之现在森林防火,严防死守。作为火把节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将要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火把节”这种非物遗产,要不要保护?怎样体现它原汁原味的遗产特色?这不但是摆在政府办公桌上的一道难题,更是广大彝族同袍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两年为了保住耕地红线,政府停止了很多园林项目,如西昌邛海烟雨鹭洲附近的三角梅公园在已经落成被取消,改种玉米?星月湖两旁大面积荒芜,能不能种玉米,待收获之后,原汁原味的火把节不是会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