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文化】第09辑‖汾水文化群文史采风纪行【二】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汾水文化群文史采风纪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承接前文:</p><p class="ql-block"> 在汾水文化群深耕本土文化、凝聚文友力量的进程中,实地探寻与史料研究始终相辅相成。正如群规所倡导的“走出去、请进来”,文友们不仅在笔墨间追溯历史脉络,更以脚步丈量山河,在古迹遗存中触摸文化肌理。2017年9月,在《南浦武氏族谱》编印出版暨武氏宗祠修复竣工祭祖大会圆满落幕仅半月之余,一场兼具文史探源与地域交流意义的采风活动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一、离石采风记</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22日至24日,秋高气爽之时,灵石文史一行七人在武兴亮的带领下,携张国华、朱玉兴、任志兴、闫润玉、任凤英诸位文友,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贺马元</span>驱车奔赴吕梁市离石区开启文史采风之旅。武兴亮与离石渊源颇深,上世纪90年代曾在此任职,从离石县副县长到县改市后的副市长,这片土地的人文脉络早已深植于心。</p><p class="ql-block"> 此行受到吕梁重阳诗社社长薛俊明(原副市长)的热情接待,他与好友李再田夫妇、诗社副社长李晨生及离石区旅游局局长邓力毕共同陪同采风。一行人首站探访了由薛俊明当年主持开发的离石白马仙洞,在形态各异的钟乳奇石间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随后依次走访了离石安国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纪念馆,以及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在古刹的梵音袅袅中感悟禅意,于红色遗址内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从廉吏的感人事迹中汲取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离石区副区长李元春、区政府秘书长杨光明、区人大秘书长高廷裕及区档案馆长李一中一同到场,以热忱态度接待来访嘉宾。这场融合文化溯源与情谊沟通的采风活动,在宾主相谈甚欢的温馨氛围中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白马仙洞</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离石市东南十三公里的九风山麓,坐落着白马仙洞。这里景致清雅,空气澄澈,风光如画。关于洞名的由来,《汾洲府志》中有记载:相传曾有白马常啃食百姓田地,人们追赶时它竟钻进了此洞,洞内至今仍留有蹄印,“白马仙洞”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处天然石灰溶洞,它被四周的青山环抱,山间松柏繁茂、绿意盎然,花草含瑞,百鸟欢啼,景致十分怡人。周边的洞阳观、天王庙、三清阁、圣母殿等古建筑,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名将尉迟恭监造而成。据离石地方志所述,此洞曾是黄帝的别宫,也是周朝仙人赤松子炼丹之地。</p><p class="ql-block"> 当地流传的诸多民间传说,加之悠久的历史积淀,为白马仙洞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引人探究。这里不仅是游客观光赏景的佳地,更是古代先民祈雨祭祀、祈福安康的重要场所——史书中就有晋高祖曾入洞祈雨的记载,洞内至今还留存着历代先民留下的近百首祈愿墨迹。</p><p class="ql-block"> 安国寺</p><p class="ql-block"> 在吕梁市离石区城西十公里的乌崖山麓,坐落着安国寺。这座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最初名为安吉寺,曾是唐太宗之女昌化公主的食邑所在地。到了宋嘉祐三年(1058年),寺院更名为安国寺并沿用至今。金、元、明各朝代均对其进行过修葺,而清初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曾在此寺求学长达六年。经过后世的大规模修建,寺院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p><p class="ql-block"> 吕梁市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纪念馆,作为山西省首个军事会议专题纪念馆,同时也是吕梁市区首个红色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1946年12月16日,彭德怀受中共中央委托,在高家沟主持召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参会人员包括贺龙、习仲勋、陈赓、李井泉、罗贵波、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会议的参与范围涵盖了陕甘宁边区、晋绥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太岳地区的高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会议主要传达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重要指示精神,核心在于粉碎国民党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并做好充分的战备工作。在会议中,各方就加强统一领导展开了深入讨论,着重研究部署了黄河东西两个解放区的联防布局,力求实现密切配合作战,同时还对开辟吕梁军区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划 。这次会议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迟滞了胡宗南集团突袭延安的计划,对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是一次迟滞胡宗南集团突袭延安计划,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会议。会议之后,先后取得了“吕梁战役” “汾孝战役”的辉煌胜利。和其他解放区共同战斗,一道实现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开辟了中国革命从困难走向希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广阔前景。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于成龙(1617一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洲(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知县。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洲(今重庆合川区)知洲。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升任湖广黄洲府同知。后历任代理武昌知府,黄洲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后被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于成龙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为“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黄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p><p class="ql-block"> 从家族文化的根系传承,到跨区域的文史交流,汾水文化群的脚步从未停歇。离石一行,既延续了对历史遗存的深度挖掘,也践行了群内“广纳人气、汇聚文思”的理念。而当秋风送爽的九月余韵渐消,冬日的暖阳又将文友们的目光引向了另一处蕴含千年智慧的古建瑰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介休张壁古堡采风行</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18日,介休市文联邀请灵石县文联、县作协一同前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张壁古堡开展采风活动。受邀后,由县文联主席王俊才带队,郭忠辉、刘全有、张新民、张瑞菊及《汾水文化》的武兴亮、王新文、朱玉兴等人参与了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坐落于介休市绵山脚下的龙凤镇张壁村,北依绵山,海拔1040米,周长1300米,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关于古堡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一说是公元619年,由尉迟恭辅佐刘武周抗击李世民时所筑;介休学者认为其在十六国后赵时期为坞壁,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增建地道;历史学权威则主张始建于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最初用于防御,此说更为可靠。</p><p class="ql-block"> 整座古堡顺塬势而建,北低南高,一面靠山,三面环沟,沟深十余丈,堪称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的军事重地。南北堡门之间,一条300米长的街道以红石铺就,东西向分布着七条小巷;北门筑有瓮城,南堡门以石块砌成;堡墙以夯土筑就,高四丈余、厚七尺,可运送战时辎重、武器及军需用品。</p><p class="ql-block"> 古堡地下藏有玄机——立体三层、纵横交错的地道长达约10000米,攻防完备,与堡内建筑四通八达。地道高1.9米、宽1.5米,内有放油灯的凹槽、通向外界的气孔,还设有哨位、存粮处、饮水井、喂马槽等设施,是国内罕见的古代地下军事遗址。</p><p class="ql-block"> 堡内庙宇建筑群底蕴深厚,可汗王祠、关帝庙、二郎庙、真武庙、吕祖阁、空王佛行宫等错落分布。几座庙宇的屋顶覆盖着明代琉璃瓦,刀工细腻、烧制精良,图案栩栩如生,望去金碧辉煌、流光溢彩。更有“古槐抱柳”的奇景与罕见的孔雀蓝琉璃碑——碑体通体以琉璃烧制,孔雀蓝为底,黑字题刻,碑额浮雕青黄绿二龙戏珠,工艺极为精湛。</p><p class="ql-block"> 这座集军事防御、宗教信仰、星象文化、民居民俗于一体的“古代袖珍小城”,积淀着千年历史的厚重内涵,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行走其间,古色古香的氛围与神奇迷幻的底蕴交织,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的地道纵横与庙宇流光,为文友们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随着时序流转,春回大地之时,一份对本土古村落的深情探寻,又在黄土高坡的沟壑间悄然启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董家岭古村落采风录</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14日上午,灵石文史群的任志兴、郭剑锋、吴士雄等人驱车前往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古村落采风,该村被誉为“深藏于黄土高坡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此次采风活动受到了董家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志灵、村委主任赵三桃的热情接待,他们全程陪同,为一行人讲述了董家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革史,以及古村落中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 </p><p class="ql-block"> 董家岭村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北距县城25公里,南邻霍州市、汾西县地界,西与王禹乡枣岭村相邻,东距108国道4公里。这里的古建筑历史悠久,是黄土高坡上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的典范,现存古建院落100余座、庙宇3座,全村人口700余人。该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2016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 古村整体建筑沿凹字形山坡分布,依山傍势、顺坡而上,前有峭壁屏障,后有峻岭依托,以磐石为基、河水为险,层楼叠阁错落有致。整座村落以村中大槐树和村对面岭上的魁星楼、文笔塔为轴线,呈向心式分布;以巷道为纽带,立体交叠、明暗互通,巷道收放有序、曲折多变,穿插于立体交错的窑洞之间,形成可居、可匿、可防、可退的多功能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古村东部上下九层,西部上下五层,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俯瞰全村,形如倒放的元宝横卧在半山腰,因此董家岭村亦被称为“元宝村”。</p><p class="ql-block"> 董家岭村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据赵书记介绍,村名“董家岭”中,“岭”是真实的地理标识,“家”却世代为赵姓。最早是董姓在此落脚建村,后来赵姓迁居于此。随着时间推移,赵姓逐渐兴旺发达,而董姓在灾荒年间举家搬迁,从此再未返回。赵姓族人从务农转向经商,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明清时期逐步形成三大家族、五大堂口的规模。其中,永和堂生意最为兴盛,店铺、商号遍及山西、河南、河北、西安、汉中、天津等地——在河南平顶山,永和堂的店铺曾占据一整条繁华商业街;山西临汾的鼓楼东大街,也曾有半条街是永和堂的产业。赵家经商范围广泛,其中永和堂的“赵老九”名气最大,从山西到河南各县沿途均有其店铺,为方便运输银两,专门购置了二十头土黄色骡子,每月一次从河南往山西运送。此外,老辈中赵金昌的家产十分丰厚,民间流传着“老板赵金昌,银子堆成山”的说法。以永和堂为代表的赵氏家族,最终发展成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的群体,成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独特阶层。</p><p class="ql-block"> 古村落至今留存着设施齐全的钱庄、当铺、戏台、镖局,以及银楼院、宰生院、油坊、醋坊、豆腐坊、酒坊等,足见古时的董家岭曾何等富甲一方。</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一行人受到了赵根牛老人的热情招待,他端茶倒水,让人深切感受到古村人民的淳朴、友善与热忱。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到董家岭村的古建筑类型独特、造型精美——以独立的三合院或四合单进院为基本单元,百余座院落互联互通,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巧妙运用,散见于檐口、斗拱、影壁、门枕、户对等处,造型别致、内容丰富,处处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一株干枯的老槐树,因有九个分支,被称为“九龙槐”。相传旧时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七,赵氏族人会在此按照勾莲万字阵点燃365盏地灯,并有专人看守,九龙槐下灯火不息。这几天,村民都会来此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财源广进。据传,不同形状的地灯代表不同的期望,或求子、求财,或求福、求官运、求健康。无论灵验与否,点地灯的习俗都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村里还有一个凹进地面的大坑,村民称之为“泊池”,实为古村落的防洪排水设施。据说每逢干旱时节,地里庄稼枯焦,村里便会选派九位寡妇到泊池打扫求雨,这一做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有延续,偶尔还真会迎来降雨。或许是巧合,但对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这是人类与自然交往中最朴素的祈盼。</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老人讲述,董家岭村历史上曾发生“杨六郎大闹董家岭”的故事:宋太宗年间,北辽太后萧银宗设计请宋王到董家岭赴宴,妄图一网打尽宋朝君臣。八贤王金殿上奏,愿替宋王赴宴,并亲自到杨府用激将法劝说杨六郎随同保驾。杨六郎保驾八贤王赴宴时,在庙中救出八贤王,杀死喇嘛,烧毁庙宇,最终迫使北辽递交降书顺表。村里为纪念这位英雄曾立碑传世,当年的遗址及杨六郎的拴马桩、饮马泉至今仍在,可惜记载英雄事迹的碑文已随时间流逝不知所踪,但民间流传的戏曲《董家岭赴宴》或许能为这段传奇提供佐证。愿杨家将忠君卫国的英雄豪气源远流长、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 村东入口处的观音庙矗立在高台上,与一般坐北朝南的观音庙不同,这座观音庙坐南朝北,被称为“倒坐观音”。站在这里,全村风貌尽收眼底,恰如诗句所云:“村东入口建庙宇,保存完好堪称美。戏台慈洞灵光现,倒坐观音面朝北。”观音庙内有三座窑洞,观音菩萨供奉在中间窑洞中,两侧窑洞分别供奉送子观音和关公像,常有村民进庙祈祷求财求子。庙内还有一座戏台,供村民看戏娱乐。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女人看戏需从庙旁小门进入二楼回廊,不能与男人同坐在戏台正对面。</p><p class="ql-block"> 灵石是晋商故里,清代灵石有“四大家,八小家”之说,皆为当地名门望族,董家岭便是“八小家”之一,可见其历史上的辉煌。下午二时许,采风活动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尚未完结,后续内容将在【三】中承接上文展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上面本文观点不代表任何其他立场,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该文本享有版权,未经许可,若进行转载、摘录等使用,请注明岀处“汾水文化”。</span></p> 编后语:汾水文化群采风寻脉,笔墨留痕,为文化传承作结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