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家之二十五——陈丹青

陀罗山人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丹青</b>(1953年—)</p><p><b>当代著名油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b></p> <p>  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p><p>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p><p> 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西藏组画》</b>陈丹青代表作之一</p><p><b>母与子</b></p> <p><b>朝圣</b></p> <p><b>洗头</b></p> <p><b>进城一</b></p> <p><b>进城二</b></p> <p><b>牧羊人</b></p> <p><b>康巴汉子</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西藏组画》共七幅,1979至1980年间完成于拉萨。它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西藏题材并不是陈丹青的专利,但陈丹青80年代的《西藏组画》却将西藏题材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笔下的藏民不再是载歌载舞的宣传符号,而是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的载体,加之陈丹青所尝试的一种相当纯正的油画语言,他打破了在人们头脑中成为定势的苏联式的绘画安排。他的作品引导了一个新的风潮,启示了表达我们民族的更为内在和探索精神空间的一代画风,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里程碑是无可争议的。</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陈丹青艺术成就</b></p> <p><b>初学油画</b></p><p> 陈丹青14岁那年,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最大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陈丹青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p><p>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p><p><br></p><p><b>渐入佳境</b></p><p> 在艺术上,陈丹青出道很早。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p><p> 1973年,陈丹青居然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1974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是《老将和小将》。1974年,陈丹青向家里要了40块钱,从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换火车到北京看全国美展。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来到纽约、到巴黎,走进中国美术馆就像走进卢浮宫,一泡一整天,赖在几幅画前。</p><p> 1975年,陈丹青为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1975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p><p> 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给毛主席写信》。</p><p><br></p><p><b>初次进藏</b></p><p> 1976年,陈丹青被当做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首次进藏。西藏对陈丹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他找到了“文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少数民族的题材,也为后来的1980年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奠定了基础;二是毛泽东去世后可以画悲剧,可以画人在哭。因为“文革”时不可以出现悲剧场面,所有工农兵都要笑得红光满面。因此,陈丹青早期的代表作——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诞生,并于1977年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全军美展》;1977年创作连环画《周恩来年轻时代在天津》;1978年应《连环画报》约稿创作连环画《维佳的操行》。这些作品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陈丹青在全国已是名声叫响的“知青画家”,与北大荒的知青画家群遥相辉映。</p><p><br></p><p><b>西藏组画</b></p><p> 1978年,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七幅油画分别为:《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此时陈丹青只有25岁。</p><p>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西藏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并蜚声海内外。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p><p>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同时,《西藏组画》还是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还原于艺术的真诚,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西藏组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影响深远,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p> <p><b>架上思变</b></p><p> 1980年,陈丹青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p><p> 1982年,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p><p> 1983年6月,陈丹青的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成就。</p><p> 当时的纽约,后现代艺术全面登场,陈丹青开始实践新的表现方式:做大型并置系列。摆弄视觉与历史,为“历史画”寻找当代语言。通过临摹各种经典和当代影像图片,然后并置,以及画中画、写生静物等,在影像、装置、行为大行其道的国际艺术情境下,思考当代架上绘画在图像泛滥时代的存在意义,呈现出独立的新的价值观。陈丹青创作了一系列二联、三联、多联画,他并置了历史名作与当代图像,用以揭示历史演变中观念行为的断续异同。他将当代女子的黑白图像与米勒的《拾穗》并置;将因偷食禁果被驱逐的夏娃,与偷情被曝光的黛安娜并置……</p><p> 1995年,陈丹青产生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念头:所有挂在墙上的画、所有装置作品,都是“静物”。于是他完成了一组15米长、两米高的十联画《静物》,其中的九个画面,是各种画册中的当代装置艺术。他想,既然画照片,就可以干脆画书、画画册。两年后,他在地上摊开几本画册,画成一幅写生。此后,他的画册写生一发不可收,他由浓至淡、由繁至简;从西方美术史图像转向中国画图像;从一堆叠放的书到一本摊开的书。他常把不同时期、不同的印刷品放到一起画。</p><p><br></p><p><b>辞职清华</b></p><p>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p><p> 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p><p>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p><p>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p><p> 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p><p>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p><p> 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p><p>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陈丹青油画作品欣赏</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国学研究院》</b></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自画像系列</b></p> <p><br></p><p><b>早期作品</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给毛主席写信》</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泪水洒满丰收田》</b></p> <p><br></p><p><b>西藏系列</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进军西藏》</b></p> <p><br></p><p><b>人物肖像系列</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霍洛维兹》</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画的是闻名世界的天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画面中老年的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打着优雅的领带,兼有士绅、贵族和演奏大家的风度。</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列文》</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中的列文然带着眼镜,但是他的目光透过厚重的镜片炯炯有神,嘴角噙着笑意,给人非常自信的感觉。</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罗斯特罗波维奇》</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中的弗拉基米尔,已然两角鬓白,垂垂老矣,满眼写满了慈祥和蔼,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马友友》</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的主人公是法国华裔音乐家马友友,全球闻名的大提琴演奏者,陈丹青在创作这幅肖像画时候,把细节表情抓得非常到位,把这位音乐家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斯泰因》</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中的斯泰因虽然头发已经完全花白,但是目光依旧透露着年轻人的活力,相信这与其从事并热爱的音乐事业是密不可分的。</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穆特》</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的主人公安妮·索菲·穆特是这组音乐家写实肖像油画中唯一的一名女性音乐家。穆特被乐迷尊为"最美丽的小提琴女神"。这幅肖像画将穆特的性感和可爱完全表现出来了。</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梅塔》</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的主人公是印度著名的音乐指挥家祖宾·梅塔。这幅肖像油画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情展现了浪漫热情、具有现代气息的祖宾·梅塔。</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索尔蒂》</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幅作品的主人公是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乔治·索尔第。陈丹青笔下的索尔蒂,仿佛浑身充满了热情、开朗和自信。</span></p> <p><br></p><p><b>后期作品</b></p> <p><br></p><p><b>人体系列</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奥林匹亚与娅里克姗德拉》</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白炽光下的女人体》</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绿凳小憩》</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西班牙靠垫上的裸女》</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背影》</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背影》</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手扶罗汉椅的女人体》</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女人体》</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外国女人体》</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镜子》</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女孩》</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端坐的女孩》</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端坐的女孩》</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冥思的女孩》</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扶手椅旁边的女孩》</b></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静物系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