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陕西省群众体育赛事五级联赛、暨太白县首届全国传统杨式太极拳培训班经过十天的培训,完满收官。</p> <p class="ql-block">学拳学员们</p> <p class="ql-block">太白县健身气功协会赠送锦旗:</p><p class="ql-block">赵师挥袖太极风劲传万里 </p><p class="ql-block">协会倾心健身业兴润太白</p> <p class="ql-block">太白县健身气功协会学员和赵幼斌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师耐心指导动作,讲解拳理</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 班主任王玲老师</p> <p class="ql-block">结业考试</p> <p class="ql-block">颁发结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谢师宴</p> <p class="ql-block">学员风采</p> <p class="ql-block">参加赵幼斌老师为期十天的太极拳培训班,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技艺的精进之旅,更像是一场与传统文化、与自我内心的深度对话。作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赵幼斌老师以“守正创新”的教学风格,将太极拳的“形、气、神”拆解得既系统又生动。十天虽短,却让我对太极拳的认知从“表面模仿”转向“内在体悟”,以下从技术、认知、心态三个维度总结我的收获与感想。</p><p class="ql-block">一、技术:从“形似”到“精准”,细节里藏着太极的“根”</p><p class="ql-block">过去练拳,我总以为“动作像”就是学会了,但赵老师的课堂上,“松”“沉”“整”三个字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松”不是软,而是“松而不懈”:赵老师反复强调“松是太极拳的入门钥匙”。过去我练拳时肩颈紧绷,总想着“用力撑住架子”,结果动作僵硬、呼吸憋闷。老师用手掌轻贴我的肩背示范:“松是从脊柱往两端‘放’,像晒衣服时把衣架上的衣服轻轻往下拉——骨头立住,肌肉和筋膜自然下沉。”他逐个纠正学员的肩、肘、胯,甚至蹲下来调整我们的脚掌角度(“前脚掌抓地,涌泉穴要虚,像踩着一片云”)。手臂挥动时不再是“抡胳膊”,而是“肩带肘、肘带手”的整体联动。</p><p class="ql-block">“沉”不是重,而是“虚实分明”:杨氏太极拳讲究“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但如何在实际动作中体现?赵老师用“单鞭”动作举例:“当左手向左推时,左胯要微微下沉,右胯却要虚虚提起,像一根扁担两头挂——重的一头沉下去,轻的一头自然提起来。”他让我们两人一组互摸对方胯部,感受“虚实转换”的动态平衡。这种“以触代练”的方式,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上下相随”的含义:动作的协调,本质是身体各部位的“信息互通”。</p><p class="ql-block">“整”不是僵,而是“一动无有不动”:过去我练拳总想着“完成动作”,结果每个招式都像“分段播放”。赵老师用“揽雀尾”串联教学:“从起势到掤、捋、挤、按,不是四个动作,而是一个圆的流动。”他让我们慢练,当注意力从“完成招式”转向“气脉流动”时,动作自然连贯了——腰转带动肩转,肩转带动臂转,甚至脚掌的碾地都能带动胯的转动。这种“整劲”,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太极拳“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韵味。</p><p class="ql-block">技术收获总结:十天里,赵老师用“拆解-示范-纠错-体悟”的闭环教学,让我从“照猫画虎”的模仿者,变成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练习者。那些曾被我忽略的细节(如手指的舒展、眼神的方向、呼吸的深浅),原来都是打开太极之门的“密码”。</p><p class="ql-block">二、认知:从“练拳”到“修心”,太极拳是“生活的哲学”</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课从不局限于“教动作”,他常说:“太极拳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更是练脾气、练格局。”十天里,他的每一句点拨都在重塑我对太极拳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慢”是智慧,不是拖延:现代人总追求“高效”,他说:“慢是为了让身体‘记住’正确的发力模式,更是为了让心静下来。”当我试着用“慢”对待生活(比如吃饭时细嚼慢咽、工作时专注当下),竟发现焦虑感减少了大半。原来“慢”不是消极,而是“精准发力”的前提,是对生活的“尊重”。</p><p class="ql-block">“圆”是规律,不是妥协:太极拳的招式全是弧形,没有直来直去的动作。赵老师解释:“圆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天是圆的,地是圆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也是圆的。”他用“野马分鬃”举例:“看似是分开的动作,实则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圆融,就像处理人际关系,硬碰硬容易受伤,转个弯反而能化解矛盾。”这种“圆融”的思维,让我在面对工作争执时,学会了“先倾听再回应”,反而赢得了更多理解。</p><p class="ql-block">“自然”是最高境界,不是放任:赵老师常说“太极拳要像呼吸一样自然”,但又强调“自然不是随便”。他纠正学员时说:“有人练拳塌腰驼背,说这是‘自然’,其实是偷懒;真正的自然,是经过训练后,身体回归最放松、最协调的状态。”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生活——我们总说“做自己”,但“做自己”不是放纵欲望,而是通过自律和觉察,找到“本真”的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认知升级总结:十天里,赵老师用太极拳为媒介,把“术”升华为“道”。我不再把太极拳当作“锻炼身体的运动”,而是看作“修心养性的生活方式”——它教会我“慢下来、圆融处事、回归自然”,这些智慧正悄悄渗透到我日常的待人接物中。</p><p class="ql-block">三、心态:从“急功近利”到“沉心静气”,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p><p class="ql-block">我过去练拳总带着“目标感”:“什么时候能学会整套拳?”“什么时候能发劲?”“允许自己‘笨’”:进步比完美更重要:我曾因动作总做不标准而沮丧,赵老师却笑着说:每天只练一个动作,练到‘肌肉记忆’为止。”这句话让我放下了“完美主义”:现在练拳时,我不再纠结“手抬多高”,而是专注于“是否松肩沉肘”;不再追求“动作漂亮”,而是关注“呼吸是否顺畅”。这种“允许自己笨”的心态,反而让我进步更快——因为心松了,身体反而更“听话”。</p><p class="ql-block">“拳友即镜子”:成长需要陪伴与反馈,赵老师常说:“练拳要‘内求’,但也要‘外求’——和拳友交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互相鼓励,能保持练拳的动力。”十天里,我和拳友互相纠正“手型”,调整“重心”。这种“共同成长”的温暖,让我意识到:太极拳不仅是“一个人的修行”,更是“一群人的陪伴”。</p><p class="ql-block">心态转变总结:十天里,我从“急于求成”的焦虑者,变成了“沉心静气”的修行者。赵老师教会我:真正的成长,是“向内扎根,向外舒展”——不必和别人比速度,只需和自己比进步;不必追求“完美”,只需“每天进步一点点”。</p><p class="ql-block">结语:太极拳是“一生的课”,十天只是起点</p><p class="ql-block">十天的培训班结束了,但赵幼斌老师的话却像种子一样种在我心里:“太极拳不是‘学会’的,是‘练出来’的;不是‘练会’的,是‘悟出来’的。”这十天,我收获了更灵活的身体、更开阔的认知、更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在“松、沉、整”中感受身体的语言,在“慢、圆、自然”中领悟生活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练拳,不为“成为高手”,只为“活得更像自己”。正如赵老师说的:“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拳在人中,人在拳中’——当你把太极融入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拳架。”</p><p class="ql-block">感谢赵幼斌老师,感谢十天里并肩而行的拳友们,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