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的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以发热、关节痛和皮疹为特征。基孔肯雅热始发于非洲,最早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当时,在坦桑尼亚的村庄里,有60%-80%的人患病。“基孔肯雅”一词就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意思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变得扭曲”</span>,用以描述出现严重关节疼痛的感染者痛得弯腰、蜷缩身体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是在2008年3月。当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检疫人员在白云机场对入境人员进行检疫查验时,发现一名发热病人,其自述回国前两天开始出现发热,全身关节疼痛,此前一直在斯里兰卡建筑工地工作。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床症状</p><p class="ql-block">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在体内潜伏期通常为3天至7天(最短1天,最长可达12天),随后可能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热-疹-痛”三联征:</p><p class="ql-block">🔺突发高烧:体温可高达39°C+,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p><p class="ql-block">🔺明显关节疼痛:这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p><p class="ql-block">🔺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p><p class="ql-block">🔺其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会在1-2周内康复,但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关节疼痛的折磨。只有极少数情况下,该病会导致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治疗措施</p><p class="ql-block">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基孔肯雅热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舒缓症状。</p><p class="ql-block"> 1、一般治疗: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p><p class="ql-block"> 2、对症治疗:</p><p class="ql-block">(1)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p><p class="ql-block">(2)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p><p class="ql-block">(3)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p><p class="ql-block">(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p><p class="ql-block">(5)中医中药辨证施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预防措施</p><p class="ql-block"> 国内尚无疫苗 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关键。在日常防护中,需要记住三句话:</p><p class="ql-block">(1)翻盆倒罐清积水。室内水生植物3-5天换水一次,储水容器要加盖,没有蚊虫孳生地就可以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p><p class="ql-block">(2)积极动手灭蚊虫。蚊香、电蚊拍、防蚊喷雾要备好,卫生死角要处理,没有蚊虫的叮咬就没有此类病毒的传播。</p><p class="ql-block">(3)个人防护要做好。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少逗留,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p><p class="ql-block"> 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早期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不适症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