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湖南省首个文科状元,人生如何?……【黔阳一中凌晨四点半(506)状元人生(1)】

<p class="ql-block">一席教育工作者小良老师2025-7-24晨读“今日头条”笔记</p> <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对于现在被称为“77级”的群体来说,是一段影响他们人生轨迹的重要拐点。四十七年前的此时,在高考因历史原因停滞了11年之后,全国570万有志青年怀揣美好的理想,从各行各业风尘仆仆地走进了高考考场,其中有27万人以4.7%的极低录取率脱颖而出,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就此成为了建设祖国的一代栋梁。这就是难忘的高考1977。</p> <p class="ql-block">湖南当年报考人数达63万人。为了顺利实施这一中断了11年的统一招生考试,省里决定选定株洲市于1977年11月19日至20日两天进行招生文化统考试点,摸索经验。当年12月中旬举行全省统一的招生考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17日至19日,湖南举行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招生统考。考试分文、理两大类,各省单独命题。湖南由省教科所牵头,从省内部分中学、大学抽调了30多名各科教师,历时15天集中命题。全省设有7500个考场,21000多个考室。当时考场遍布全省城乡的公社乃至大队。这一年,湖南报考的63万多人中,录取了1.1万多人,录取率为1.86%,可谓是百里挑一。</p> <p class="ql-block">裴安平,1953年10月4日生于湖南安仁县,祖籍山西平遥。是北京大学77级考古专业本科生,8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苏秉琦、俞伟超。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湖南省首个文科状元。如今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校友名录中仍然可以找到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裴安平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副所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秘书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先后主持澧县彭头山、澧县八十垱、安乡汤家岗等遗址发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中国新石器早中期文化、稻作农业、文明起源、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序列的研究成果突出。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评为优秀专家,获湖南省文化系统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2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工作,任教授、博导、考古学一级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1990、2001、2010、2017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普通项目二项,后期资助项目一项。</p> <p class="ql-block">据报道,裴安平在考古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是他发现了贾湖遗址中的古稻。1991年春的一天,湖南彭头山遗址古稻发现者裴安平途经郑州,顺路来张居中办公室探望。两人闲聊间,张居中随口问道:“彭头山的古稻是咋发现的?”裴安平指了指一旁张居中从贾湖遗址采集的红烧土样:“陶片上就有稻壳和印痕啊,说不定你这红烧土里就有。”“我随手拿起一块掰开,嘿,还真发现了一个稻壳印痕!我俩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掰土块,掰了一上午,找到十几个稻壳印痕。”讲起这段经历,张居中抚掌大笑。贾湖古稻,就这样颇具戏剧性地重现人间。</p> <p class="ql-block">此外,他还发现了河南渑池班村遗址。1990年12月20日,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裴安平和安徽合肥教育学院的张爱冰分别接到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的电话,“请他们到北京商量要事”。两位不敢怠慢,立刻赴京。23日,俞伟超在历史博物馆主持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提出要利用黄河小浪底水库抢救性发掘的机会搞一个考古学“试验田”。俞伟超的提议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奋——因为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希望在国内“建立一个科研基地,并以此来检验中外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现在梦想就要成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年春天,借着到三门峡开会的机会,俞伟超带领历博考古部曹兵武等人,利用一天的时间,“匆匆忙忙地看了黄河岸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班村西头一处砖瓦场的取土坑旁,俞伟超一行看到成堆的翻捡出来的仰韶文化彩陶片,大家都印象深刻。稍后,俞伟超又特意委托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周昆叔研究员领队,率裴安平、曹兵武、张广如一行再次前往河南渑池、新安、孟津三县小浪底库区实地考察。4月30日,周昆叔在综合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正式递交了《小浪底水库南岸遗址综合研究选点调查报告》,提出了以班村为主要发掘点的意见。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研究团队已经了解班村是一处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堆积为主的遗址。而俞伟超最终下决心选择班村作为他试点新考古学的“试验田”,当然不是偶然。参与遗址“踩点”的曹兵武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初,班村遗址的试掘工作正式开始。10月16日,俞伟超再次来到三门峡,主持班村发掘规划论证会。在会上,俞伟超用他惯常的热情,豪迈地指出,“1921年安特生在仰韶村的发掘也是10月开始的,现在刚好整整70年。这是一个象征,科学方法是公认的。”俞伟超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虽然新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研究方法远远落后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中国考古学不能再故步自封了,要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考古学理论。会上集中讨论了裴安平等人制定的发掘规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尴尬的是,时至今日,中国考古学界也还没有成功组建过如此阵营的考古队。所以,如果不了解俞伟超其人,今天的读者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时会诞生这样一份理想主义发掘规划,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前后数年内居然有14个单位40多位学者先后来到班村这样一个注定不会有重大发现的史前遗址从事发掘研究。毕竟,在一个以“重大发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下,这样的工作显然是不划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5日上午,纪念俞伟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多功能厅举行,作为俞伟超先生的学生,裴安平与他的同学、同僚与学界同仁等近五十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下面是他在这次会议上的照片,此时的他已经年过70,显得有些苍老,但精神抖擞!</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裴安平作为1977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虽然没有特别出众,但过的已经很不错了,如今72岁的他仍在考古界和学术界发挥余热,让我们一起祝福他身体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