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202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民间藏品集萃展

刘诗斌(昵称:老黄牛)

<p class="ql-block">  西安市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6月,是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项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综合档案馆。1998年经国家档案局评审认定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19年经国家档案局评审测试,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保管着自清代以来至2015年西安市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414个全宗,计62万多卷、90万件,资料2.55万册。其中最早的纸质档案为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地契。馆藏建国后档案真实记录了解放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是资政育人、存史留凭的重要依据。其中还包含有大量涉及教育、社保、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自身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民间藏品集萃展开展</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更好地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西安市档案馆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与民间收藏家刘诗斌、孙志昌、邹明芳、赵建国等合作,利用其收藏的抗战题材邮品、火花、票证等藏品,共同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民间藏品集萃展。展览以民间藏品为媒,开启了一段穿透时光的对话,反映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中国全民族抗战。展览旨在通过这些日常都能接触到的物品,让普通大众能身临其境地参加到这一纪念活动中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展览的全国花协西安活动中心的刘诗斌、孙志昌、邹明芳、赵建国在展览现场和西安市档案馆编研展览处的闵处长、原处长赵勇及该处员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2025年8月12日-15日</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西安市档案馆大厅</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西安市档案馆</p><p class="ql-block">协办单位:全国花协西安活动中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12框、共计192张贴片、超过1000件来自民间的宝贵藏品,面向社会公众展出。</p> <p class="ql-block">  展览现场,西安市档案馆副馆长高粉娥接受了西安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她表示,此次展览是西安市档案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此后,市档案馆还将于8月15日推出馆藏抗战档案展示网络直播活动,并于近期推出反映西安军民抗战题材的短视频作品,举办《古城烽火映山河 八秩荣光筑丰碑》西安抗战档案史料图片展,出版《西安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及纪念碑档案史料汇编》书籍。希望通过开展系列抗战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  档案馆为这次展览精心制作的印有西安中南火柴公司的“胜利”火花帆布包和记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徽章,发放给前来看展的观众,受到大家热烈反响,他们说:“这不仅是有着重大意义的纪念品,而且还是珍贵的收藏品啊。”</p> <p class="ql-block">  8月12日开展日当天,不少市民和收藏爱好者闻讯赶来参观展览。收藏家刘诗斌老师向参观者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展览内容。展品中那一枚枚泛黄的邮票,一张张微小的火花、门券和文史资料是凝固的历史瞬间,是无声的壮烈诗篇。它们曾在烽火连天中传递不屈的信念,在物资匮乏时点燃希望的星火。方寸之间,我们看到了卢沟桥畔石狮的悲愤眼神,听到了平型关大捷的震天号角;我们读懂了“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悲壮誓言,感受到延安窑洞中那指引民族未来的思想光芒。这些微小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抗争的集体记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的勇毅担当,铭刻着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血荐轩辕的牺牲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刘诗斌(右一)现场介绍藏品内容</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按展品类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邮品类,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通过多个国家353枚邮票、明信片、纪念封等邮品系统和完整展示了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各重大历史节点,是珍贵的藏品。</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藏品由孙志昌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当地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实践标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为火花类,主题是:“历史不能忘记”。这批藏品中,既有三十年代初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开通和1938年中国航空公司投入抗日战争物资运输而使用的书式火柴,(这个火柴盒是国内唯一的一枚),还有1942年西安火柴厂出品的报国牌火柴,1945年国外出品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书式火柴……共计各类火花500余枚,抗战类纪念馆、纪念地门券60余枚。</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藏品由刘诗斌提供</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枚民用航空广告火柴</p><p class="ql-block"> 1929年5月1日,中美合营的(旧)中国航空公司在南京宣布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根据资料考证是这枚火柴是1930年成立的(新)中国航空公司的火柴。火柴使用时间是1938年春以后,距今己95年(这个火柴盒是国内唯一的一枚)。</p><p class="ql-block"> 这枚双面印刷的火柴标整体尺寸为40X115毫米。从正标和背标的尺寸比例,以及中缝的宽度,尤其是标内面下方粘有一条长35毫米、宽为15毫米、厚1毫米的红色(染色)木条,象是火柴基座,一边较为齐整、另一边参次不齐,应是扁平火柴梗撕下的痕迹,根据以上判断,此盒火柴应该是书式火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没有技术生产这种火柴的,最大的可能是中国航空公司的美方公司,委托美国的火柴公司生产了这枚火柴,免费提供给乘客以及空乘人员使用,属于广告火柴范畴。根据火柴背面印有重庆—昆明航线,可以推断这枚火柴最早使用时间是1938年春以后。</p><p class="ql-block"> 一枚火柴商标的使用年限短则几年,长的可达几十年,这枚火柴会不会一直沿用到驼峰航线开辟?会不会有飞行员带着它飞越过驼峰航线?这枚书式火柴居然蕴含了如此重要的抗战历史,是一枚研究抗战史和航空史的文物级火柴。</p> <p class="ql-block">  报国火花记录不屈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报国”是中南兴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火柴厂前身)出品的著名火花。图中一中华民国军人全副武装,持槍作刺杀状,军人左右两侧中央分书“报国”两字,四角分别写有“注册商标”四字。1942年5月16日“报国”商标图样呈报商标局,经审查合格,发给商标注册证,距今83年。</p><p class="ql-block"> “报国”牌火柴从商标从1942年注册成功至1945年抗战结束总计生产了6068箱(600余万盒火柴)。因为这一品牌对日寇的抗争寓意得到社会的认可,“报国”火柴一直延续生产到1949年。中南兴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在抗战期间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生产,自己研制火柴原料,克服了原料匮乏的制约,在原本落后的大后方建立发展起近代企业,发展壮大民族复兴的力量,既保障了军需民用,也在经济上抵抗了日本的入侵掠夺,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坚韧不拔、积极抗争的精神。载有“报国”商标的火柴在市面上流通,起到了宣传抗日的作用,鼓舞着中国将士和民众抗击日寇的勇气,使得“报国”这枚小小的火花成为抗日战争中奋战在后方经济战线上可歌可泣企业的历史勋章,也是记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时,美国出品了一套5枚书式火柴以示纪念,图中一铁拳击打法斯希特勒(中)、莫索里尼(左)、东条英机(右)和一枚胜利火柴,向世人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p><p class="ql-block">距今8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V…—”的含意及来历</p><p class="ql-block">​“V···—”,三点一横是摩斯电码里字母V的电码。V型手势在我国表“胜利”、“成功”。关于V文化的由来,相传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西欧诸国,有一个流亡至英国的比利时人,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他每天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进行短波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侵略军。一天晚上,他在广播里号召人们到处书写“ V”字,以表示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内,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树干和电线杆上、影剧院里,甚至在德军兵营、岗楼和军官的住宅里,都出现了“V”字,大大鼓舞了比利时人民的斗志。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朋友们见面皆喜欢用 “V” 字手势打招呼,成为一种时尚。而将“V”作为招牌动作,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十分喜爱这种手势,据说有一次,他在地下掩体内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地面上突然警报声大作,丘吉尔闻声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地对与会记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这时,一名记者发问:“首相先生,有把握吗?”丘吉尔转过身,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一定胜利!”这一场景出现在第二天出版的各大报纸上,从此这一手势便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p> <p class="ql-block">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原是宝鸡申新第四纺织厂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于2016年开发建设,截至2021年7月7日,占地540亩,总建筑面积20.77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宝鸡申新纱厂建成窑洞车间。1941年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支撑了中国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内有申福新办公大楼、窑洞车间、乐农别墅、薄壳车间以及内迁工业史展厅,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国发〔2025〕12号</p><p class="ql-block">△陕西省</p><p class="ql-block">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新风巷7号</p><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地位于</p><p class="ql-block">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芝川镇凤凰台</p> <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以及日本大本营代表,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向美、苏、中、英等参加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的代表签署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正式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该舰主甲板面积达640平方英尺(约59.5平方米),可容纳数百人同时活动</p><p class="ql-block"> 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p><p class="ql-block"> 这枚烟标是1945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中国泰和烟厂”出品的,距今80年。</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为综合类,主题是:“正义必胜”。这部分包含邮票、火花、粮库券、钱币、烟标、门票、彩票、档案史料等藏品110余件。其中“八办”部分房捐、房租收据等档案史料非常珍贵,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藏品由邹明芳老师、赵建国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  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钱币和光华商店代价券是很珍贵的文物级藏品。</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p><p class="ql-block"> 民国25年(1936年),德国犹太人海伯特·温奇在七贤庄1号开办牙科诊所,作为向延安输送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秘密转运站。“西安事变”后,这里成为红军联络处,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办事处,对外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教导队通讯训练班的名义开展工作。民国26年(1937年)8月25日,正式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简称“八办”)。“八办”是八路军设在国统区西安的公开办事机构,也是中共中央在西安的工作站,是延安对外联系的重要桥梁。我党领导同志、从延安到敌后</p><p class="ql-block">工作的同志及国内知名人士、国际友人、爱国华侨,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及</p><p class="ql-block">爱国青年等约2万多人经“八办”进出延安。通过“八办”,延安的革命影响力大大增强,成为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p> <p class="ql-block">  以上八件“八办”部分房捐、房租收据等档案史料非常珍贵,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陕西发行粮食库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陕西作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重要后方省份,为应对军粮需求及通货膨胀压力,于1941年起推行“粮食库券”制度。该政策是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征购、征借”体系的核心环节。</p><p class="ql-block"> 发行背景与目的战时粮食危机抗战中后期(1941年),东部沦陷区扩大,大量人口西迁至陕、川等后方省份,导致粮食供需矛盾激化。国民政府为保障军公粮供应及稳定后方民食,于1941年6月决定推行“田赋征实”(即田赋改征粮食实物),并配套发行粮食库券。</p><p class="ql-block"> 库券类型与规模种类陕西发行的是“小麦券”(因主要产麦),其他南方11省发行“稻谷券”。</p><p class="ql-block"> 面额分为壹市升、贰市升、伍市升、壹市斗、伍市斗、壹市石至壹佰市石不等。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陕西等后方省份特殊财政手段的缩影。虽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危机,但其转嫁成本、失信于民的操作,深刻暴露了国民政府治理的结构性缺陷,也成为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警示性案例。</p> <p class="ql-block">《三秦都市报》纪者采访邹明芳老师(左前一)。</p> <p class="ql-block">  刘诗斌和活动中心的老师邹明芳、赵建国、李向民同观众见面并讲解。</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学生在认真聆听邹明芳老师讲解并不时提出问题。</p> <p class="ql-block">  档案馆编研展览处闵冬处长(左)和公众号《西安旧事》主编李连源(右)在一起交谈甚欢。</p> <p class="ql-block">  档案馆编研展览处闵冬处长(左)和公众号《古城钟鼓楼下》主编马斌(中)、公众号《坊里坊外》主编冯晓平(右)在一起相谈交流。</p> <p class="ql-block">冯晓平主编在认真拍摄视频。</p> <p class="ql-block">  档案馆编研展览处闵冬处长(左二),副处长苏洁(左一)同国家一级作家朱文杰(左三)、刘诗斌(中)《西安旧事》主编李连源(右三)、赵建国(右二)、著名收藏家张建敏(右一)在一起交谈和介绍展览情况,并陪同他们观看展览、合影。</p> <p class="ql-block">朱文杰、马斌、冯晓平、李连源分别在刘诗斌的火花贴片上题字签名。</p> <p class="ql-block">  收藏家赵建国(左二)向参观者介绍“八办”相关藏品</p>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旅游门券专业委员会石杰主任(左二)、秘书长王高兴(左一)、常务副主任李小四(右三)等人前来参观并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刘诗斌(左二)、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和西安市邮协副会长王辉(左一)、邹明芳(右一) 和热情的观众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刘诗斌、邹明芳,著名收藏家高煜(左二)、王辉和观众合影。</p> <p class="ql-block">刘诗斌向专程前来参欢的西安市长安区档案馆的来宾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中心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取得圆滿成功!</p><p class="ql-block"> 开展当日和在四天的展览中,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文化艺术报》《三秦都市报》《老年健康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p><p class="ql-block"> 现将这次展览中的小数据,汇总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举办展览的两个地方</p><p class="ql-block">△西安档案馆:</p><p class="ql-block">8月12日~15日 四天</p><p class="ql-block">△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p><p class="ql-block">8月20日~22日 三天</p><p class="ql-block">(二)媒体对这次展览的报道</p><p class="ql-block">1.一家电视台:</p><p class="ql-block">△西安电视台</p><p class="ql-block">2.三个公众号:</p><p class="ql-block">△西安档案馆</p><p class="ql-block">△古城钟鼓楼下</p><p class="ql-block">△西安旧事</p><p class="ql-block">3.九种报刊:</p><p class="ql-block">△《陕西日报》</p><p class="ql-block">△《西安日报》</p><p class="ql-block">△《西安晚报》</p><p class="ql-block">△《三秦都市报》</p><p class="ql-block">△《陕西健康报》</p><p class="ql-block">△《文化艺术报》</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报》</p><p class="ql-block">△《火花天地》</p><p class="ql-block">△《中国火花》</p><p class="ql-block"> 多谢西安档案馆和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以及媒体对我们最大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西安电视台8月12日播报</p> <p class="ql-block">公众号《西安档案》8月8日,8月12日两次报道</p> <p class="ql-block">公众号《古城钟鼓楼下》8月14日报道,第二图为长达11分钟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公众号《西安旧事》8月14日报道</p> <p class="ql-block">《陕西日报》8月13日第二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西安日报》8月13日第二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西安晚报》8月9日第二版,8月13日第四版两次报道</p> <p class="ql-block">《三秦都市报》8月13日第七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文化艺术报》8月13日第一版、第四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陕西老年健康报》8月15日第二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报》8月20日第六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火花天地》8月13日第一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火花》副刊第8期第六版</p> <p class="ql-block">还有多家公众号和亲们的转发,谢谢你们了!</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5日</p><p class="ql-block"> 西安市档案馆高粉娥副馆长和编研展览处闵冬处长向参加展览的全国花协西安活动中心刘诗斌、孙志昌(代领)、邹明芳、赵建国颁发参展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8月20日~22日,这次展览应邀前往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巡回展出,受到社区居民热烈欢迎和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