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洗象池是海拔2070米的赏月胜地,李白在此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名句。冷杉环绕的山谷中,月色与古刹相辉映,形成空灵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以清幽静雅取胜的洪椿坪,坐落在中山群峰环抱之中。坪上,云雾丰盛,古木葱茏,山鸟长吟,涛声殷殷。清代年间,释永宣朝拜到此,以《洪椿坪》为题写道:“穿萝觅径入椿坪,楼殿层层鹤篆清。因共雨花看贝叶,漫随山色听溪声。”</p>  <p class="ql-block">  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楼阁、殿字、花木,山石、游人、影壁和壁上“洪椿晓雨”四个大字,以及庭院右侧的林森小院,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美。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仿佛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却顿感清凉和舒适。</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忘尘虑”匾额、“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联;乾隆乙丑(公元1745年),乾隆皇帝题赠“洗钵泉和暖,焚香晓更清”联;民国28年(1939年)7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洪椿坪避暑期间,题赠“护国佑民” 、“大雄宝殿”匾额和“洪椿坪”寺额,至今仍存。</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大殿的门楣两侧,为清末四川什邡名士冯庆樾撰的“双百字联”,其中“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锦,夜月舒练”数句,描述的即是“洪椿晓雨”等洪椿坪诸景色。</p>  <p class="ql-block">  双百字联:     </p><p class="ql-block">    峨眉画不成,且到洪椿,看四壁苍茫:莹然天池荫屋, 泠然清音当门,悠然象岭飞霞,皎然龙溪溅雪;群峰森剑笏,长林曲径,分外幽深。许多古柏寒松,斜枝偃蹇;许多奇花异草,锦绣斑斓。客若来游,总宜放开眼界,领略些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绵,夜月舒练;</p><p class="ql-block">    临济宗无恙,重提公案,数几个老辈:远哉宝掌驻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千众静安居,净业慧因,毕生精进。有时机锋棒喝,蔓语抛除;有时说法传经,蒲团参究。真空了悟,何尝障碍神通,才感化白犬衔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修蛇应斋。</p>  <p class="ql-block">  寺外山崖上的两株洪椿古树,一株仅存下段,枯而不朽,常被人视为“神树”;一株漂浮在“晓雨”的空朦里,树影婆娑,似灰绿的云团,似层叠的浅山。雨因树更奇,树因雨更妙。</p>  <p class="ql-block">  所谓“晓雨”,科学家解释是雨后初晴时,山林中饱和的湿度,经过凉夜的冷却而蒸发不散的大气。</p><p class="ql-block">    “山行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代大诗人、山水画大师王维《山中》的这一佳句,再现了“洪椿晓雨”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厌倦了繁华都市的喧嚣,渴望寻找一片宁静的净土,那么峨眉山的洪椿坪绝对值得一游。从五显岗入口出发,沿着清风徐来的山路,一路向清音阁进发,沿途的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清音阁之后,便是峨眉山最为秀丽的一段山路,林木葱郁,流水潺潺,瀑布声声入耳。沿途经过狭长的一线天和灵气满满的猴区,行进在雾气蒸腾的山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洪椿晓雨是洪椿坪的一大特色,这“晓雨”并非真实的雨水,而是如绡的晨雾,似雨非雨,像是雾化成露,又像是细雨沛然。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阙题二首》中所咏唱的:“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p>  <p class="ql-block">  院内四起的禅机,让人有超然物外的境地。锡杖泉依旧四季不枯,甘甜清冽。一草一木,一树一景,都浸透着这份淡然,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二楼的千佛殿藏着洪椿坪的镇寺之宝——千佛莲灯。这千佛莲灯鲜为人知,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椿树八千年,老树低头闻佛法;坪登数百丈,众生合掌悟禅机。这里,是洪椿坪,愿每一位到达之人都能远离尘世纷扰,以山色破空观自在。</p>  <p class="ql-block">  洪椿坪的清净与茶香</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上有大小寺庙三十余座,其中洪椿坪是八大寺院之一,隐藏在云雾之中。与山脚香火鼎盛的报国寺和金顶游客络绎不绝的华藏寺相比,洪椿坪的宁静和古朴更胜一筹。康熙皇帝曾亲自题写“忘尘虑”三字,以表达对此地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洪椿坪内提供开水和斋饭,游客可以在此歇脚,品一壶茗茶,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钟声,让身心得到放松。</p>  <p class="ql-block">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海拔高度1120米,是峨眉山的重点寺庙之一。这里的环境非常美丽,古木参天,奇花异草,群峰环绕,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  洪椿坪寺周的古木和奇花异草,以及群峰环翠的景象,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避暑的好地方。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秋高气爽,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洪樁坪千佛莲灯</p><p class="ql-block">    洪樁坪的千佛莲灯是寺内的重要文物,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灯由檀木雕刻而成,高近2米,直径1米,七方翘角,刻有数百尊佛像及九龙盘柱、云龙怪兽等图案,工艺精湛。据传由清朝末年法能和尚制作,现为寺内珍藏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    千佛莲灯的七方角柱上雕刻着九龙盘柱及神话故事图案,灯体刻有数百尊佛像,造型生动,融合佛教与道教元素,实为罕见。其工艺水平体现了传统木雕技艺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该灯由清代僧人法能和尚制作于清朝末年,现存于峨眉山○洪椿寺(原称千佛禅院)的观音殿内,与寺庙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锡杖泉</p><p class="ql-block">      锡杖泉位于观音殿右前方,传说为明代德心禅师以锡杖凿岩引水所得,泉水四季不枯,甘甜清冽。此泉不仅是寺庙的水源,更因传说与自然交融的特点成为游客必访之地。</p><p class="ql-block">      该泉由明代德心禅师开凿而成。据传当时洪椿坪缺水,德心禅师以锡杖叩击山崖诵经,岩隙间涌出清泉。因泉水系由禅杖灵应而来,得名"灵锡泉"(别称),后演变为"锡杖泉"。清代《峨山志》仍沿用此名。</p><p class="ql-block">      现状与特征</p><p class="ql-block">      现存泉池为长方形青石砌筑,水面常年保持稳定水位,水温恒定在8-10℃, pH 值7.2-7.5。寺院至今仍以该泉为主要饮用水源,游客可通过导览指示牌在观音殿外直接观赏。</p><p class="ql-block">      文化关联</p><p class="ql-block">      泉水与洪椿坪建筑群形成"林泉相映"景观,康熙御赐"锡飞常近鹤"匾联及观音殿"德心咒泉"楹联均与此典故相关。寺内藏经楼保存的清代《引水功德碑》进一步佐证了这一传说。</p>  <p class="ql-block">  峨眉山著名险坡之一,位于九岭岗与洗象池之间。垂直高差达300米,全长约2500米,近1500级石台阶,坡度非常陡,最陡处接近80度。石磴嶙峋,如登天梯,俗呼"鹁鸪钻天"。近人向楚《钻天坡》诗曰:"老殚脚力赌请游,笑比东坡在惠州。一样松风亭下路,见人心挂脱鱼钩。"罗家伦《钻天坡即事》诗云:"微躯原寄海大东,报国禅心一列同。云里沙弥频合十,钻天坡上递诗筒。</p>  <p class="ql-block">  钻天坡位于四川省峨眉山九岭岗莲花石与洗象池之间,是峨眉山七大著名险坡之一。其石磴嶙峋陡峭,垂直高度达300米,全长2.5千米,共设约32折、1500级石阶,因形似登天梯而被民间俗称为“鹁鸪钻天”。</p>  <p class="ql-block">  该坡道形成于地质演变过程中,最陡处坡度接近80度,成为登山者体力的重要考验路段。周边冷杉挺拔、冷竹丛生,洗象池所在的钻天坡区域因开阔地形与独特光影效果,成为“峨眉十景”中“象池夜月”的核心观景点。历史上月正和尚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主持整修道路,并扩建洗象池寺庙群,与普贤菩萨洗象传说形成文化关联。近代文人向楚、罗家伦等曾在此留下诗作,记录宗教场景与登山体验。</p>  <p class="ql-block">  钻天坡地处峨眉山中部,北接九岭岗莲花石,南抵海拔2070米的洗象池,是连接低山区与高海拔寺庙群的关键登山路段。其所在区域属峨眉山中山带向高山带过渡的生态交界区,周边植被以冷杉林和箭竹丛为主</p>  <p class="ql-block">  坡道全长2.5千米,垂直抬升高度达300米,平均坡度超过60度,最陡峭段落坡度接近80度。全段共设32折弯道,铺设花岗岩石阶约1500级,石阶宽度0.6-1.2米不等,部分区域因山体侵蚀形成不规则踏面。地质构造上属于峨眉山背斜核部,基岩为二叠系玄武岩,经冰川作用与风化形成陡峭坡面。</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初年(1736年),月正和尚主持整修钻天坡及罗汉坡道路,将原有土路改建为条石台阶,并在洗象池前增设六方池与石象雕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坡道成为文人登山创作的重要场所,现存向楚《钻天坡》诗作中“老殚脚力赌请游,笑比东坡在惠州”等句,生动描绘了登山者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罗家伦《钻天坡即事》:“微躯原寄海大东,报国禅心一列同。云里沙弥频合十,钻天坡上递诗筒”。</p>  <p class="ql-block">  钻天坡顶部洗象池区域因海拔高度与地形开阔优势,形成独特的月光观测条件。夏秋之夜,月色透过冷杉林投射于禅院白墙与六方池水面,构成“象池夜月”景观,被列为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民国时期文献记载,此处赏月效果可与杭州西湖“平湖秋月”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  登山提示</p><p class="ql-block">     该坡道全程无遮蔽设施,雨雪天气石阶易湿滑。根据2025年测量数据,正常登山耗时约40-60分钟,建议携带登山杖并采取分段休息方式。途中设3处观景平台,可眺望九老洞、华严顶等峨眉山中部景观。</p>  <p class="ql-block">  最好的途中补给站及解饥渴的当地食材</p>  <p class="ql-block">  经过了九十九倒拐和钻天坡以后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洗象池,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高山区,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象池夜月”即是这里的著名景色。</p><p class="ql-block">      洗象池,入夜,皓月当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p>  <p class="ql-block">  历史由来</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建寺,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此处属高寒地带,雨雪较重,故而其殿矮小,且用铅皮盖房,其中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由于此地是游人必经之地,1982年国家投资在寺外新建客舍四幢,成为山中大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常有猴群出没,并向游人伸手要食。洗象池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  洗象池,建筑规模较大,面积达3600平方米。屋顶为锡瓦、铅皮覆盖。殿内祀观音、地藏、大势至。衣纹飘逸,体态端庄。殿宇寓于一片冷杉林中,海拔约2100米。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万籁俱寂,宛若置身霄汉。唐诗人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咏赞峨眉月。“象地夜月”素称“峨眉十景”之一。这一带又系猴群栖居处,常沿路边甚至入寺向游人索食,野趣无穷。</p>  <p class="ql-block">  雷洞坪至洗象池之间的猴群常结队出没,老猴居前,态度不卑不亢,游客行经此路段时最好先备好食物和竹杖(两手准备),即可取得通行资格。洗象池地热独特,古寺一面依山,三面下临深谷,云层常在保间浮动。此地海拔2070米,是绝佳的赏月胜地。寺名得自于佛门的传说,相传普贤菩萨曾经在这里的水池中汲水洗浴所乘的象。游客可将这里作为上下金顶的老一个食宿点,洗象池客房数量较多。如果正适农历的月中,游客不妨专程到此小住,欣赏天清气爽、月色如玉的绝美夜景。</p>  <p class="ql-block">  登上1800多级陡峭如壁的钻天坡,就是象鼻岩下的金刚嘴上。此处海拔2070米。这坡又高又散,“拂衣白云散,仰面青霄逼”。钻天坡这个命名太恰当不过了。坡上有寺名“天花禅院”,公元1600年开建。寺侧有一天然水池,传说当年普贤大士骑象登山曾在池中汲水洗象,所以名叫洗象池。在这高冈之上,地下水源枯竭的地方,有此清泉一泓,确是难得。池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奇妙,月明之夜,月光映入池中,西落东升,均能得见。“象池夜月”,确确实实有着许多不同凡俗之处。</p>  <p class="ql-block">  洗象池,明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公元1699年)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传为普贤菩萨每逢此过,必先浴象,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咸丰、同治年间建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民国33年(1944年)遍祥和尚重建大雄殿。1953年培修,1984年再次维修,并在观音殿后新建映月楼,又增建客寮。现为峨眉山全国重点寺庙之一。上行五里,曾有大乘寺,传为西域阿婆多罗尊者,晋时入蜀礼峨眉山时开建,名化城寺,因以木皮盖殿,又名木皮殿。再上行曾有明代创建的白云寺(又名白云殿、云坛殿)。</p>  <p class="ql-block">  这儿前有横亘百里的弓背山,后有高出云表的“峨眉山峰”千佛顶、金顶、万佛顶,下有华严顶和九老峰,四山环合,俨如绵延万里的长城。月明之夜,有着“山围玉城月如霜”的直感。往往使人联想到辽海的边月,守边疆的亲人。在如霜的寒意中,又散发出缕缕的温馨。依依恋恋,萦思遐远,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  这儿的月色,披戴着枝干挺拓矫健的冷杉林丛,和挂在西湖柳梢上的月亮,大不一样。月本属阴,在这儿却展示出儿分阳刚之美。能使你举起杯来,吟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蓝天的明月,在这儿竟浸在杯泉似的象池之中,最能惹起人们哼唱出;“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思恋家乡亲太的曲儿,正是谭钟岳先生诗中的“月明池静寄幽思”。</p>  <p class="ql-block">  这儿常有猴群出没,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已经和人混得够熟了。见人不惊,与人不惊,与人相亲,儇依在人们的身旁,共赏“象池夜月”,不时高兴地发出嘘唏之声。“猿啸月明”,成了象池一绝。</p><p class="ql-block">      如果遇上如眉的新月,如钩的残月,月光虽然暗淡,正好又是一番景况。从石笋峰下随着气流鱼贯而出徐徐升起的“圣灯”,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百点、千点、万点……洒满了洗象池周围的山山岭岭,天上的星光和地上的灯光联成一片,使人感到“此身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  洗象池下边有一天然洞穴,传说三国时曾醉戏曹操的左慈隐居在这里,每当月明之夜挥舞着宝剑长啸抒怀。他将象池夜月称为精灵之光,还用宝剑在洞口深深地刻上了“岩谷灵光”四字,至今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池月共赏,却又各抒其情。明代诗人顾炎武婉婉约约地吟唱出:“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清代诗人黄云鹄却在诗中写道:“木羊岩上餐霞久,香象池边洗月来”。笃信佛法的诗人梁叔子,在诗中又是这么写的:“片石孤云突窥色相,象池皓月映禅心”。</p>  <p class="ql-block">  弥勒佛像</p><p class="ql-block">      总的说来,“象池夜”月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量,这和青城山月,西昌月,秦准月,西湖月,洞庭月,月落乌啼满天的苏州月,气吞乱云的长城月……都是各领风骚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殿为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像高2米,殿后为金身护法韦驮菩萨像。殿两旁为客堂,内有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送的楠木椅12把,椅背上题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p><p class="ql-block">      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额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书。殿内供奉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两旁为脱纱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莲台之上,高约3米。</p><p class="ql-block">       第三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两壁悬挂20幅观世音菩萨像,每幅高1.2米,宽0.8米。</p>  <p class="ql-block">  寺藏文物</p><p class="ql-block">      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较丰富,藏经楼上供有一瓷制观世音菩萨像,带座高约尺余,制作精良。同时,还有其它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寺周冷杉枝繁叶茂。至寺前石砌半圆形月台,可看猴于附近嬉戏打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现邮政总局)1984年11月16日发行特种邮票 编号T100,第四枚T(6—4)朝霞初照洗象池 面值10分 发行量:520.46万枚。</p>  <p class="ql-block">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山脊上,洗象池却畅享着一方清凉。想要抵达这遗世独立的纳凉之地,你可以选择徒步前往或乘坐观光车到雷洞坪再下行。</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赤瓦红墙 隐于蔚蔚苍林的深秀浩渺,晴空万里时,纵目远眺,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让人自在豁达、波澜不惊。</p><p class="ql-block">      穿梭古朴的庙堂楼阁,抚摸每一寸时光的痕迹,清风拂面而过,草木静默陪伴。</p>  <p class="ql-block">  峨眉山的洗象池,一个充满神秘与宁静的地方。在这里,体验了徒步的艰辛与乐趣,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p><p class="ql-block">      从报国寺出发,徒步前往金顶,初遇小雨,增添了几分诗意。经过九十九道拐,钻天坡,终于抵达洗象池。成群的猴子环绕四周,它们的活跃为这段旅程增添了几分趣味。</p><p class="ql-block">      云雾在洗象池上空停驻,随后又升腾翻涌,变化万千。这一刻,读懂了峨眉山的秀丽。继续往上,高处远眺,在绚丽多姿的高山杜鹃映衬下,洗象池犹如仙境庙宇一般,神秘多彩。</p><p class="ql-block">      当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冷杉林间,我穿梭其中,感受着轻松与欢快。经过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天色渐暗,奔跑着追赶一场日落。静足凝望,圣象仿佛在云海中疾驰。夜幕降临时分,天边的蓝调与霞光,一切如此静谧安详。</p><p class="ql-block">      清晨,在金殿前,与所有人一起,在天空的蓝调下,迎接日出的到来。这一刻,内心足够宁静,毫无杂念,有洗礼重生之感。金顶绝顶,普贤圣像下,远眺大瓦山、贡嘎雪山、瓦屋山。毫无倦意,登顶万佛顶,一切都无限宽广,诚觉一切皆可释怀。</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徒步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在峨眉山的洗象池,慢慢遇见,慢慢发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壮丽交织在一起,成为人生中难忘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