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甲挺秀”——甲秀楼

王天鹏

<p class="ql-block">美篇号:86872163</p><p class="ql-block">图 / 文:王天鹏</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3日我们来到贵阳市的甲秀楼,近距离观赏了这座经历了四百年风雨洗礼的黔中古楼。</p> <p class="ql-block">  在贵阳市南明河上,有一座古老的建筑——甲秀楼。</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是以河中的一块巨石为基础建设的楼宇,共三层,均以白石为栏,桥面至楼顶高20米。</p><p class="ql-block"> 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一个小亭子,名曰“涵碧亭”。</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 </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历代都有修善,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 </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12根石柱托檐,四周有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有“浮玉桥”连接两岸。据说,浮玉桥原有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后来修公路填埋二孔,现在只能见到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 </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讲,甲秀楼正面悬挂的匾额“甲秀楼”三个字,是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丢失,后来寻找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根据过去的照片,重新配写“甲”字,按原来式样悬挂在楼顶层外面。</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碑记</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8块明代文人诗碑。 </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内有八块清代留下的碑刻。</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是贵阳历史的见证,也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p> &nbsp; &nbsp; &nbsp; &nbsp; 甲秀楼的建造者:江东之<br>&nbsp; &nbsp; &nbsp; &nbsp; 江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御史,因向万历帝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受到万历皇帝赏识,后起用为邓州知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贵州巡抚,在黔任职期间发展农商、重视科甲。他一方面购置官田,积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二是修建了“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的美誉。<br>&nbsp; &nbsp; &nbsp; “甲秀楼”寓意在于“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甲秀楼的建造者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点明了贵阳山水甲秀黔中,同时还激励贵阳的学子们努力学习,才俊辈出。 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甲秀楼建成之前,贵州未曾诞生过状元,自从甲秀楼建成后,极大的促进了人文蔚起,学风盛行,在明清两代“人才秀甲天下”,创造了“两文一武三名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br>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内文化瑰宝云集,明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赋、诗、楹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长联,是由清代贵州著名的楹联作家刘蕴良所作。共174字</p><p class="ql-block">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p><p class="ql-block"> 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甲秀楼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过去是文人墨客聚此以诗会友,歌咏风华的地方,现如今更是贵阳城市风貌的一张名片,包罗万千气象,呈现生机勃勃。 </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四百年,时代的更迭、王朝的兴衰,过客匆匆,然而,甲秀楼依旧常在,屹立不倒,守护和传承着一方文脉,见证着这里的发展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