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乡情》

飞鱼

<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天格外冷,我的心比天气更沉。作为家庭背景特殊的知识青年,我要去那山梁梁上的胡家山,作为知识青年去接受再教育。十几岁的我背着家人悄悄转了户口,独自背着行囊,走向了那个贫瘠的山梁梁胡家山。当时的我只有一门心思,“要自食其力”!就这样我就成为一代新农民。</p><p class="ql-block"> 这胡家山有三十来户人家,村里的乡亲们特别朴实又热忱,对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格外关照。那年政府给每个知青拨了两百块安家费,队里特意选了块向阳的平地,给我们盖起十间各十平米的土坯房。我们便在这里扎下根,把这儿认作了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山村子很贫瘠,交通非常不便,也没有通电,劳作的日子清苦得很。早出晚归将肥料及种子,一路从山顶背到山下,丰收季节将山底下的麦子玉米收割孔好,从山底背到山梁场里,然后称重量给我们记工分,同样的劳作,男人一天一个工分,而我们女人只有0.7个工分,第一年我们每个工分是0.14,第二年好像是0.21。我们几个知青轮流做饭,是在山顶担水到驻地,缺水的地方是靠天吃饭。在山梁梁上有眼泉不过三平方米见方,泉水积在一个天然的土窝里,这却是三十多户人家唯一的水源。每逢下雨,我们便把盆盆罐罐全搬到屋檐下,接雨水洗漱。村里没通上电,晚上伸手不见五指 ,靠煤油灯照明,夜里看书到深夜,第二天鼻孔里总积着黑灰。那是守着日升而作、月落而息的日子,是与乡亲们并肩劳作,和同伴们携手前行的日子。那些交织着艰辛与温情的岁月,终成我心底最珍贵的记忆,沉淀为一生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这虽然艰苦,但朴实的乡亲们对我们格外关照,那种淳朴让我们每天都感觉到的是温暖温馨 。我们在这里可以自食其力的养活我们自己,这是何等的兴事。尤其是我们点八个女孩子,个个都很努力,有的当了妇女队长,有的当了民兵连长,还有我后期成了赤脚医生。那时年少对生活计划不周青年点时常断粮少油,总有老乡悄悄送来吃食,他们把家里最好的留给我们;哪家杀猪宰羊,定会喊我们去打牙祭。那些艰苦却裹着暖意的日子,成了刻在我们心底的光。</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有幸到一所大学工作。一个暑假,我约了几位至友同事回去看望我的第二故乡。我们从西安乘火车回到故里,备了12大包学习用品,有书包、本子、铅笔,铅笔盒,水杯之类,四个姐妹在当地扶贫办的帮忙下,乘两辆小车回到了那个山梁。村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家里腾出自家最好的屋子,还端上了热腾腾的面条。不一会儿,队里的大喇叭响了:“当年的知识青年来看我们了啦,家里有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娃到书记家领学习用品!”老乡们涌进院子,热闹又亲切的场面让人心里暖暖的。我们把学习用品分成四十份发给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和我们一起合影,快门按下时,每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上都撒满了光!</p><p class="ql-block"> 我那位至友胖胖的老公薛先生发来信息,还写了首长诗,夸赞了我们的精神,题目叫《善爱之旅》。第二天我们离开时,村口挤满了送行的老乡,那场面,那情景让我们非常感动!那刻在记忆里的回忆,让我们非常难忘!</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十来年,我和青年点的三个好友伙伴相约,在中秋节那天再回第二故乡。我们备了月饼和些礼品,揣着满心的热情,又回到了生活过两年的地方。这次回去,见着的变化特别大:家家通了自来水,山梁上新盖的砖房一栋栋立着。当年的小伙子成了鬓角带霜的老人,但所有的热情不减,让我们依旧感觉到温暖如初。而那会儿的一年级和学前班娃娃,如今怕是都是在上大学或毕业了。想来,他们定会有比我们当年更敞亮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回忆这段经历,有岁月的厚重,也有人性的光芒,值得让我们一生回味,无论现在的社会怎么评价那段时光,但对我而言是一生值得纪念的日子,在那里我学会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会了自食其力,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那群虽然贫瘠但朴实可爱的人,却给预我们了,人间最温温暖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些小朋友用他们稚嫩的小手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记录了那个时期的故事!如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他们可已经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登上了他们的象牙之塔!期待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