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带领学员参加大同市总工会举办的《百年工运路 奋进新征程》美术 摄影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参加本次展览绘画作品共计60余副,我团队7位学员作品都已入选入展。</p> <p class="ql-block">摄影老师王福根对展出的摄影作品做了详细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在老师带领学员参观美术展的过程中,一种奇妙的“双重对话”正在发生——画面上的色彩与师生间流动的目光交织,历史与当下的时空裂缝被悄悄缝合。</p> <p class="ql-block">当73岁学员站在自己的作品前,老人脸上的沟壑突然不再是颜料堆砌,而成为了每个人崇拜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对未到现场学员作品也是认真解读。</p> <p class="ql-block">在当代艺术展区,没有一点基础的学员看到自己的作品愣住了——那些被认为“辛苦”的技艺,原来一直作为体温储存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这位学员看到自己的作品回想起小学美术课总是调不出的颜色。此刻在展览馆的冷气房里,突然涌起带着水腥味的晚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触碰到了某个被城市生活磨钝的敏感带。</span></p> <p class="ql-block">当学员发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合法地留在展览馆”时,感受到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努力。已经把作品变成了自己的“感官器官”,而不是墙上的一个对象。</p> <p class="ql-block">这位学员仰望着自己的处女作,感慨之言: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用“立体主义”的眼睛看城市,只是自己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这种感受的珍贵在于:它既不是权威的艺术解读,也不是标准化的观展流程,而是让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记忆褶皱与作品碰撞时,产生的独特化学反应。</p> <p class="ql-block">这种与艺术碰撞,大家感觉到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学员们突然意识到,展览馆的空调风里,已经混入了某种会发芽的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