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段童谣

<p class="ql-block">  在我上班的第一年就听说过这本书,当时学校里有好几位老师在共读这本书,当时的我只是好奇,56号教室到底有什么奇迹?后来,身边的人同期推荐更多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后面的这本书我倒是读了。一晃,我也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10年,从一个害怕给孩子上课的老师,变成了夹着书本就能包场一上午的“厉害”老师了。“厉害”是很凶的意思,我的学生都这么评价我。凶是必须的,面对学习要求一定要高。但是,我骨子里是不凶的,甚至因为课堂惩罚的严厉了,夜里就做噩梦啊!</p><p class="ql-block"> 与学生相处,除了严还要有温度。就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霍伯特及他的小小莎士比亚们相处的方式值得我们欣赏。一位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在为学生的长期发展考虑的老师,必然辛苦,但也会成长的很快。他在班级的一些做法放在现在也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 一是:用师生彼此的信任打造一间能躲避暴风雨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二是:寻找六阶段,有点类似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是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蹭行不悖。</p><p class="ql-block"> 三是:虽不认同当时的教育制度,但能采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想法实践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p><p class="ql-block"> 四是:重视孩子的阅读,分层指导,大作业,别样体育课,电影鉴赏课,带着孩子实践旅行……</p><p class="ql-block"> 五是:这位老师涉及的面特别广,音乐,经济学,体育,演出,精力超赞。</p><p class="ql-block"> 他能随时保持思考,辩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教学时那么富有技巧和充满能量,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值得佩服。孩子们不仅爱学,还愿意付出,真是双向奔赴。可惜的是,他所推荐的学生读物大多数是英文版的,电影都是关于美国的。我只借鉴到了两本书《仙剑之桥》《数星星》,电影《绿野仙踪》分别收藏了,待以后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