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彧的《萍洲可谈》</p> <p class="ql-block">中国很早就研制了指南针,但指南针是从北宋才开始被用于航海事业的。世界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导航的最早记载来自北宋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谈》。他在该书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也就是说,当时航海若遇上阴天,船队就根据指南针来把握方向。</p> <p class="ql-block">指南鱼</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指南针已大有改进。其中有一种新型的指南针名叫指南鱼。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大约有两寸长,五分宽,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形状很像一条鱼,又可以浮在水面上,故有此称。与司南相比,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而沈括在制作和应用指南针的科学实践中,又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即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p> <p class="ql-block">南宋的海外贸易</p> <p class="ql-block">指南针及磁偏角理论促进了宋朝航海事业乃至对外贸易的发展,泉州等地也因此发展成为繁荣的商港。繁荣的对外贸易不仅活跃了经济,其征收的关税还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曾一度占到南宋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缓解了南宋朝廷的财政紧张局面。与北宋相比,南宋的领土人口要少上很多,但收入却在八千万贯左右,这其中就有海外贸易的贡献。就世界范围而言,指南针先由阿拉伯海船采用,后来传到了欧洲。15世纪哥伦布探索美洲大陆时,指南针是他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重要技术保障。指南针与印刷术、火药一道改变了欧洲的历史,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