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阿拉尔市区,我们乘中巴前往30公里之外的沙漠之门景区。“沙漠之门”的沙漠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门是边缘、入口,意即由此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1000余公里,南北400余公里,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千米)。沙漠腹地年平均降雨量100毫米,年蒸发量约3000毫米,是世界极端干旱气候环境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在维吾尔语里,塔克拉玛干为“胡杨树之乡”、“多胡杨树的地方”意思;也有说,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传说中的被诅咒的、淹没在沙漠之下的城市意思。两个说法代表两种景观和现实:多胡杨树和无数古城被沙漠掩埋。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死亡之海”,维吾尔语是“走进去出不来”意思,其中心罗布泊被称为生命的禁区。1980年,彭加木教授第三次踏入罗布泊,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队长。此次考察,科考队于6月5日首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组队穿越罗布泊的历史性突破。之后,因返程途中缺水,彭加木在6月17日独自外出寻找水源,不幸失踪。四十年弹指挥间,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已经实现综合利用:油气开采、旅游开发,更多的是生态保护。网上消息,2024年11月,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p> <p class="ql-block"> 车驶过塔里木大桥,路两边还能见到许多庄稼,以新疆长绒棉为多。驶上阿拉尔至塔中的沙漠公路,大约离景区还有7公里,路边植被越来越稀少,沙漠化程度越来越明显。来到沙漠之门景区前,换乘景区小火车绕景区环线路上,我们遇到轻度沙尘暴,风越来越大,吹得眼睛有点睁不开;卷起的沙粒打在脸上隐隐作痛;风里夹杂着炽热的气浪,热燎燎的。远处灰蒙蒙一片,仿佛凭空筑起一道厚障壁。部分路段已被流沙掩埋,小火车得小心翼翼通过。</p> <p class="ql-block"> 一次短途旅行,我们就觉出其中艰辛,而几代治沙人在缺水多沙尘、气候恶劣、条件简陋等情形下,几十年如一日,以治沙与造绿为己任,终于实现沙漠的“锁边合龙”,创造了戈壁变绿洲,大漠成花园的人间奇迹,这需要国家给予多大的投入和支持!这次沙漠之门之旅,我们首先必须向治沙人表达自己崇高敬意,这里每一簇不怎么起眼的绿色都是治沙人不屈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吃了好多沙子后,小火车回到景区入口的圆门前。景区导游介绍:“新的游客服务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中,配套设施也在跟进,等大家下次再来,一座高度智能化又符合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理念的现代化酒店投入使用后,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都将会得到很大提高,会给游客更多的沙漠体验。”</p><p class="ql-block"> 在一块“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石碑前合个影,我赤脚朝不远处的沙漠卡丁车游玩区走去。踩在柔软、洁净,又略微烫脚的沙坡上,我突然想起唐代诗人李贺《马诗》里的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来,现在离月亮出来还早,今天会不会“似钩”也不知晓,但大漠里的沙确实如雪一般。再说单粒沙子的力量是微薄的,我们常常用一盘散沙词语来形容凝聚力不足的情形;若是亿兆量来计算的沙粒,在风暴裹挟下向人类袭来,那么它的力量对血肉之躯来说是碾压性的。</p> <p class="ql-block"> 在沙漠之门里,大家尽情玩耍沙漠卡丁车,体验沙漠冲浪的激情;滑沙,真切感受沙堆流动的无奈;骑骆驼,体会沙漠之舟的悠闲;还有几个因为体力之过剩,干脆撒开腿,在沙丘上进行跑步比赛。</p> <p class="ql-block"> 我就静静遥望沙漠深处,那层层叠叠如小山包一般的沙丘,还有沙丘间沟壑纵横的褶皱,体悟大漠苍穹给我的那震慑人心的奇异力量,在广阔无垠、浩瀚的沙漠里面,人类的伟大与微不足道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因人因时因地差异而各有千秋罢了。他日如能再来,我不是希望住进这里的现代化酒店,而是希望看到人与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协调;不是希望看到“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只想享受这片天地的宁静与洁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