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辈足迹 传承不朽精神

铁兵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拜访刘林老首长家人的经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袁武学</b></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日,南京,细雨如丝,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笼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党的光辉如同这润泽万物的细雨,洒落在金陵城的每一寸土地,也悄然浸润着我的心田。怀揣着对“十师故事”的满腔热忱与执着,我毅然踏上了追寻铁道兵十师前身华东警备五旅首位旅长刘林老首长资料的征程。这一天的经历,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p><p class="ql-block"> 出发前,我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我向铁20局史志办的同志多方咨询,满心期待能获取刘林老首长家人的联系方法。然而,经过多番打听,却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我决定前往其离休单位江苏省军区探寻线索。我怀揣着精心准备的介绍信,上面诚恳地写道:“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我们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广大老战士和后代委托,组织编写原铁道兵部队军史,需查阅当年铁道兵英模人物的档案信息,其中需在贵单位查找刘林同志相关资料。望给予协助支持。”我带着这份介绍信,满怀着期待,希望能在江苏省军区找到一丝宝贵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林首长(1964年)</b></p> <p class="ql-block">上午9:10,我抵达江苏省军区东大门,准备进行查询登记。接待室的同志热心指引我前往西门登记,我便匆匆赶去。9:20,在西门接待室,我与值班班长恳切交谈,详细说明了我的来意,希望通过干部部门查询刘林老首长所在干休所以及家人的联系办法。值班班长十分尽责,连续两次拨打干部处电话,可电话那头始终无人接听。他耐心地向我解释,今天是周一,干部处可能在开会,建议我下午再来。</p><p class="ql-block"> 看看时间尚早,我不愿就此浪费光阴,便骑车前往图书馆,期望能在那里找到一些与刘林老首长相关的资料。然而不巧的是,周一图书馆闭馆。我心有不甘,决定再次返回军区西门接待室碰碰运气。班长依旧热情如初,又帮我拨打了电话,可结果依旧令人失望,无人应答,我只好先行返回住处。</p><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我再次来到军区西大门值班室,此时值班班长已换。我耐心地再次说明情况,这位班长同样认真负责,迅速联系干部处老干办。电话接通后,他详细转述了介绍信中的关键信息,随后接电话的人让我直接与他沟通。班长贴心地将电话从窗口递给我,我与干事深入交流,详细说明了情况。干事即刻着手查找资料,并向其他同志询问相关信息。</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值班班长还需不断接待来访人员。有一位手持父亲抗美援朝烈士证书的上访者,满脸愁容地诉说着自己的遭遇。班长耐心地查看他的所有材料,随后将他请进隔壁接待室,让他坐在沙发上,仔细询问情况。这位上访者年约70,听力不佳,即便戴着助听器仍难以听清,班长却始终不厌其烦地与他交流。电话铃声响起,班长迅速接听,与干部处干事沟通后,又将电话递给我,让我进一步补充要找之人的基本信息。干事十分耐心,告知我他知晓首长的情况,首长住在南京鼓楼新村干休所,并提供了干休所干事的电话号码,让我自行联系。我询问他姓名并致谢时,他却谦逊地表示不必客气。</p> <p class="ql-block">知晓干休所名称后,我冒雨离开接待室,一手撑伞,一手扶车把,向着鼓楼方向骑行。到达北京东路尽头靠近转盘路时,我看到警察值班室,为了进一步确定干休所位置,便进去询问。一位警官格外热心,他的智能手机竟能直接叫出我的名字,令我十分惊讶。我说明要找鼓楼新村的军队干休所,他说鼓楼附近干休所众多,随后帮我查询,查到一个离休干休所,告知我在华侨路81号。我道谢后离开,却遭遇瓢泼大雨,进退两难,最终还是撑起伞,打开导航,冒雨前行。</p><p class="ql-block"> 按照导航指示,左拐右拐后终于到达81号。我满心欢喜以为找到了,可门卫告知这里没有刘林这个人,我说明是民警指引来的,一位门卫带我去找队长。队长熟悉周边情况,告诉我这里并非我要找的地方,鼓楼新村在上海路方向,距离此地还有1km多,并大致指明方位。这次我直接导航鼓楼新村,继续冒雨骑行。一路上,上坡又下坡,终于找到了鼓楼新村。然而,我拨打军区干事给的电话号码,多次都无法接通,留言也未得到回复。</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街道来回寻找,街道不长,左侧是居民楼,右侧是几户独门独院,大门紧锁,不知哪一家是老首长的家。折返到路口,本想询问城管,恰好遇到一位穿着旧式军衬的中年人,我向他打听鼓楼新村干休所位置,他说这里没有干休所,得知我要找离休老干部刘林,他表示知道此人,就在他身后的院子里,并告知我住在203,还说刘光明是大儿子,不住在此,他弟弟住在这里。我向他道谢后进到院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京鼓楼新村干休所</b></p> <p class="ql-block">我找到鼓楼新村二号楼,直接推开单元门,上到二楼203敲门。出来一位中年男子,我询问是否是刘光明弟弟,他告知是楼下。我又下到一楼103敲门,一位中年妇女开门,我询问是否是刘光明弟弟家,她十分惊讶,得到肯定答复后,我说明自己来自刘林老首长部队,是来了解老首长事迹的。她立刻热情招呼我进屋,让丈夫出来,并说不用换鞋。我放下淋湿的挎包,收起雨伞,坐下后拿出身份证明和介绍信,详细说明来意。他们十分热心,说哥哥了解情况更多,她便让丈夫给哥哥打电话。</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得知,这位是弟弟刘庆来。他打电话向哥哥说明我的来意,哥哥表示正忙,所需资料可发给弟弟转我。随后我们三人开始交流,我表达了见到老首长家人的激动之情。刘林首长在1949年4月担任华东警备第五旅旅长,虽当时还不是铁道兵,且这支部队后来历经转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叫铁道工程十师,从朝鲜回国后才正式称为铁道兵十师,但我们追溯铁十师历史时,始终将华东警备五旅视为前身,刘林首长作为首任旅长,在铁十师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林首长的档案</b></p> <p class="ql-block">知晓我的来意后,他们夫妇俩热情地将家中收藏的老首长资料一一拿出,有档案资料、履历表、自传等,皆是珍贵的原始资料,让我喜出望外。征得他们同意后,我用手机逐一拍照。其中一份资料用生锈的老式回形针别着,我征得同意取下回形针拍照,之后请他们换上新的回形针,妥善保存这些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他们还拿出老首长的立功证章,以及他生前最喜爱的几个物件,一个烟斗、一个针线包、一个勺子、一块手表,还有一张1964年拍摄的珍贵照片。在拍照过程中,他们讲述了老首长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老首长有3枚二级奖章,分别给了3个子女,希望他们将这份荣誉传承下去。这时,他们的儿子接到电话后,拿来一本将帅录,其中有刘林首长的事迹介绍。妈妈嘱咐儿子,爷爷的这些资料十分珍贵,以后由他负责保管,儿子欣然应允。他们还分别给哥哥和姐姐留言,让把各自保留的老爸爸的相关资料和证章拍照发过来再转给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全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我们交流着老首长的事迹,他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老首长的故事,有贺龙救老首长的故事,有老首长参加战斗的故事,还有后来在军区下属单位担任首长后的故事。刘林老首长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九十六师师长,苏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省军区正军职顾问,1987年按副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离休时按副兵团级待遇安排住房,在鼓楼新村有一个独院,房改时,他主动提出将院子改造成公寓,让更多同志能够住进来,这里成为鼓楼新村干休所,他还亲自担任管委会主任,继续为大家服务,直到2000年3月29日在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林首长的珍贵遗物</b></p> <p class="ql-block">看着眼前的一件件实物,听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对未曾谋面的老首长,我的崇敬之情愈发浓烈。老首长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收获巨大,当我向他们夫妻二人表达感谢时,他们热情挽留我用餐,并对我的行为表示敬佩与支持,我婉言谢绝后返回。出门后,小雨依旧,我撑着伞,骑着车,找到一家小吃店,点了一碗南京特色小吃,犒劳奔波一天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不久,弟弟就给我传来了他哥哥写的一篇文章。读完文章及作者介绍,我对老首长和他的哥哥刘光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极大地增强了我撰写老首长事迹的信心。我的思路愈发清晰,决定先着重介绍老首长在战争年代、长征途中的故事,尤其是两次遇险的经历;其次介绍他在警五旅阶段的工作;接着讲述他后来在各个部队、军区的工作情况;最后展现他的作风传承,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在干休所用房问题上展现出的大局观念。我深知,这不仅是对老首长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对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我定要竭尽全力,将老首长的事迹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先辈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光明写的文章封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中)与刘庆来夫妇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