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今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继续到河北元氏县再去考证一个封龙书院,然后回家—山西定襄。结束寻迹好问的整个行程。</p> <p class="ql-block">你一定会问;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区你们已经费了千辛万苦找到了封龙书院怎么又要去寻找元氏县的封龙书院呢?难到是河北有两个封龙书院?真假难辨。</p> <p class="ql-block">好的,咱们慢慢说道说道。</p><p class="ql-block">我们原本寻迹好问的路线规划中是没有这个行程安排的。为什么中间又插了这么一个寻迹项目呢?</p><p class="ql-block">这就要从我们的手机里说起,上车回家爱人无意打开手机寻找回家路线偶然发现元氏县还有一个封<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书院,那我们借回家顺道进去看看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怎么就叫元氏县呢?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是石家庄市的辖县,总面积6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4.6万人,GDP为205.48亿元。元氏县属中山国,赵国灭中山国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县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年轻的时候我们单位有一个老同志姓曹就是河北元氏县的,他为人谦和人品好。据他说是解放前来定襄做皮革生意的,买卖不错挣了钱啦,后来土改给他定了成分再后来公私合营把全部资产都给了“公家”啦!他家就是我们这里车马挽具行业的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河北德明古镇距河北元氏县封龙书院大约30 公里,用时不足1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元氏县的封龙书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封龙山南麓,具体地址是元氏县南佐镇封龙山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元氏县封龙书院概况;</p><p class="ql-block">汉代起源:汉代常山郡太守伏恭在此“敦修学校,教授不辍”,首开封龙山“伏氏学”教育先河,为封龙书院的起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宋代创立:宋初名相李昉丁忧期间,于封龙山南麓首建封龙书院,继创中溪书院于龙首峰下。至北宋末年,理学家张著增筑西溪书院于龙首峰西,三院林立,封龙山成为河北书院最集中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元代兴盛:元初,学者李冶买田封龙山下,重葺宋初李昉所创封龙书院故基。李冶邀元好问、张德辉等学者来书院讲学研讨,使书院声名远播。李冶之后,学者安熙主持封龙书院,其时“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书院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明清衰落:明嘉靖年间,进士魏谦吉重修奉祀。清代短暂复兴,后再次废弃。</p> <p class="ql-block">现代重建:2010年,元氏县启动封龙书院重建工程,循古制修旧如旧,后又实施提升改造,并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建筑群为2010年复建,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采用三门四合院式布局。 </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特点</p><p class="ql-block">书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包括 山门 、 状元桥 、 讲堂 、 崇圣殿 、 敬斋堂 、 张著阁 、 明伦堂 、 名贤祠 等,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台累榭,错落有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布局;山门:仿古建筑,悬挂“封龙书院”匾额,楹联“山因院立千年生龙虎气,院以山名百代出栋梁”。</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横跨小河,青石护栏,寓意学子登科,桥下刻有“封龙书院”隶书。</p> <p class="ql-block">讲堂:山长授课场所,位于中轴线最高处,历代学者在此传道授业。</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祭祀孔子及儒家先贤的场所,供奉孔子、颜回、曾子圣像。</p> <p class="ql-block">国学正脉殿:位于讲堂下方台阶处,两侧楹联“正心修身弦歌风雅颂,格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坐落在封龙书院的封龙三老的汉白玉石雕。</p> <p class="ql-block">关于封龙三老我们在前面的封龙书院里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咱们就不再重复啦。</p> <p class="ql-block">用图板的形式叙述着封龙书院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一步一步攀登到第三院的时候,一位热情的美女邀请我们到她的办公室。这位美女姓王她是封龙书院主管,又是一个热爱元好问的文友。她的祖籍就是咱们山西的,而她的妈妈还是咱们忻州河曲的。</p> <p class="ql-block">出于对元好问文化的喜爱再加上又是同乡。我们把来意告诉她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请教她一个问题:究竟哪个封龙书院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你听她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据民间走访:石家庄鹿泉区的封龙山和元氏县的封龙山是一座山。只是鹿泉的封龙山是北麓,而元氏县是封龙山的南麓。</p> <p class="ql-block">北山山顶有百草寺和李冶墓都属于人家鹿泉的,而我们南坡才是古代真正的封龙书院,有这么几个根据;</p><p class="ql-block">一是因为古代讲究“晴耕雨读”,因为我们的书院在封龙山的脚下,田地都是缓坡适合种田的条件。而鹿泉的封龙书院完全都在山顶之上,没有种田的条件。因为读书人要用谷物交学费的。</p> <p class="ql-block">二是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和县志描写一模一样的读书洞。洞里的石刻,碑记都有实证。</p> <p class="ql-block">白朴元好问曾经在这里读书洞研学写下了著名的《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曲剧。</p> <p class="ql-block">这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根据明代 《元氏县志》 记载,元氏县南佐村西北的 吴桥古冢 被传为 梁山伯 与祝英台的墓地。相传北宋年间,当地书生 梁山伯 与祝英台在 封龙书院 求学时相恋,因封建婚姻制度阻碍未能成婚。梁山伯抑郁而终后,祝英台为其殉情并葬于其墓旁,形成“ 蝴蝶墓 ”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代剧作家 白朴 曾在此地创作杂剧 《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该剧在南方演出后逐渐演变为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经典版本。封龙书院作为故事发生地之一,至今保留相关传说和遗迹。</p> <p class="ql-block">现代考证发现,元氏县志中关于梁山伯墓的记载存在矛盾:明代《崇祯重修元氏县志》明确记载墓地位置,而清代县志则对墓地真实性提出质疑。目前墓地遗址已毁于上世纪50年代,无法进行考古验证。</p> <p class="ql-block">三是我们大部分建筑都是建在原来书院的基础之上的。鹿泉书院是新开发的。</p> <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鹿泉封龙书院建造(新建的年代)比你们早,规模比你们大?</p><p class="ql-block">据说是鹿泉区的封龙书院是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由一个爱好元好问的友人投巨资开发的,它的建筑规模大,主要建筑都是依山而建,所以知名度比较高。而元氏县的新扩建的封龙书院是2011的才竣工的。年代远远低于鹿泉的封龙书院的。</p> <p class="ql-block">它叫敬斋堂</p><p class="ql-block">作为书院中心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敬斋堂主要用于陈列数学家 李冶 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数学领域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李冶对世界数学贡献最大的就是在一个直三角形中能求得最大的外切园。</p><p class="ql-block">在数学领域提出的几何模型称为 圆城图式 ,主要用于研究直角三角形与内切圆的数学关系。该模型出自其著作 《测圆海镜》 ,通过虚构的圆城场景,系统探讨了勾股玄与圆的十种相切关系,并总结出相应的数学公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城图式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该图式以直角三角形为基础,通过设定特定汉字标识顶点、圆心和交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几何体系。书中详细阐述了各勾股形边长与内切圆直径的数学关系,并发展出 天元术 解方程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李冶的《测圆海镜》是中国首部系统论述勾股容圆问题的著作,继承并发展了 宋代 数学研究成果,其方法比西方同类研究早数百年。因此成为中华封山国际数学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祀三公山碑》是东汉延熹七年(164年)为祭祀封龙山神而立,记录了祭祀制度、郡国官制等历史信息,其书法风格融合篆隶特征,被誉为“隶之别调”,是研究汉隶演变的关键资料。</p> <p class="ql-block">《白石神君碑》 虽属隶书,但已显楷书雏形,兼具书法与文献价值。 </p><p class="ql-block"> 《祀三公山碑》 和 《白石神君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封龙书院 的镇院之宝,</span>这两通汉代碑刻是书院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今天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记忆就是,藏书阁里的藏书。</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元氏县又一个封龙书院寻迹好问的过程。搞文旅融合扩大地域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地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好势头,而争抢的过了头我感觉就不怎么好。</p><p class="ql-block">从元氏县到定襄县的驾车路线为275.3公里,耗时4小时10分钟</p><p class="ql-block">具体路线:从元氏县出发,经青银高速、京昆高速、天黎高速等。</p><p class="ql-block">我们于当天下午5;50安全顺利返回家乡--定襄。</p><p class="ql-block">结束了这次寻迹好问的整个规划路线。</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共走了21天,行程3700多公里,走了四个省(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十五个县市,探访了专业研究学者九位,探寻了31 处遗迹真迹点。收获了不少的资料和信息。但也有不少的偏误。更有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论证的结论。文章中有不少拿不住的结论是根据AI的搜索来的不一定准确和到位。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多加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一直以来跟随我们的足迹,陪伴着鼓励着我们,是这一次寻迹好问的真正动力。再见啦!我的朋友。</p>